唐诗欣赏(四)

迟樨(梁超然)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丝绸路上绽开的诗国奇葩</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唐代边塞诗欣赏随笔</b></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把唐代诗坛比作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那么,边塞诗就是色彩最艳丽的一丛;如果把唐代诗坛比作一天群星闪烁的星空,那么,边塞诗就是星光最灿烂的星座;如果把唐代诗坛比作一幅漫长的长卷画幅,那么,边塞诗就是其中色彩斑斓、形象最丰富的一幅。而边塞诗却是和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初唐以来,以长安为起点,直逼西域,到西欧的大通道日益繁荣,唐代中期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经济、军事发展到相当程度,就会侵扰边境,骚扰丝绸之路的安定。唐王朝国力更加强大,对边疆民族的侵扰采取抗击的政策,所以边境战争经常发生。这时的知识分子都是怀抱爱国情怀,纷纷到边疆去立功封侯。连身体瘦弱只活了27岁的李贺,也要求到边疆建功立业。李贺有诗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连李贺这样的身体条件,也要求到边塞去收复被外族占领的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说明当时的文人、诗人怀着昂扬的爱国热情,纷纷投身边疆,为保卫祖国而献身。这些诗人文人到了边塞之后,对战斗生活的理解,对爱国思想的培育涵养,对丝绸之路上雄浑奇特的风物的美的感受,这些方面都得到整体的提升。他们把在边疆见到的、感受到的、希望的经过艺术加工写进作品中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边疆戍守生活、边疆的风物人情为主要内容,以昂扬雄伟的浪漫主义为主要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派,代表性诗人是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等等。当然,并不是说只有边塞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才写边塞诗,不是的,许多诗人都写过很优秀的边塞诗,就是描写山水田园著称的王维也写了很好的边塞诗。中唐时期的诗人戴叔伦的诗总的说来中规中矩,但却写了一首传之千古的边塞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塞上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戴叔伦虽不是边塞诗派中人,但他这首诗却涵括边塞诗的主要特征。开头一句立意不凡,汉家是以汉代唐,唐军的旌旗布满了阴山,这是一个多么动人心魄的情景:唐军的浩大声势透过旌旗表现出来,我们仿佛看见唐军挥舞着猎猎军旗,骑在高头大马上追逐着入侵的边疆民族军队。那是一场大围攻的战役。“胡儿”指边疆民族,他们兴兵入侵,唐军为保卫国家安全,丝绸之路的畅通,进行了这场战役,结果是彻底胜利围歼胡军,不让一个“胡儿”逃脱。诗的前两句,诗人对保卫祖国安全的战争满怀激情的赞赏;后两句把爱国的激情进一步升华,“愿得此生常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诗人激昂地表示但愿此生能够在边疆报效国家,战死边疆也不足惜,又何须生入玉门关!这种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何等感人肺腑!这是古典诗词中最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唐代边塞诗中极为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较之戴叔伦的《塞上曲》更突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首句的青海、雪山的意象给读者以辽阔、邈远的景观感受,但是横在青海湖上空的浓云,把透亮的雪山遮暗,又预示一种紧张的类似黑云压城的战争氛围来临。诗人又用孤城、黄沙的意象,加强了画面凄凉萧索的气氛,且点明战争的环境:一片沙漠中的孤城。接下来用简洁的“百战穿金甲”正面写出战斗还没有结束,但是战士下定决心,立下誓言:不打败外族入侵者,坚决不收兵还乡。全诗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和昂扬的战斗精神。楼兰,指代外族入侵者,当时是吐蕃。这首诗为历代读者、评论家所激赏。王昌龄的边塞诗特别善于环境的渲染、画面的布置,以描写战争场面,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再读王昌龄另一首《从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王昌龄前一首《从军行》是一幅动感鲜明的单幅视频,那么这一首同题边塞诗则是一出短连续剧的连续视频。这个视频,在风尘滚滚的大漠,大风吹刮起漫天黄沙,把黄昏的太阳遮暗了。这时,一支后续部队出发了,为了高度迅速前进,战士把红旗半捲起来以减少风的阻力,义无反顾冲出辕门,向敌阵冲锋。这么一支部队,只通过一个细节就把战士义无反顾的气概生动表现。我们看到一支半捲红旗的后续部队,火速地离开辕营,风驰电掣地向战场飞奔而去。刚出得辕门,就得到前方传来捷报:昨天夜里在洮河边上,同入侵的外族士兵激战一场,取得彻底的胜利。“已报生擒吐谷浑”,把敌人的头领都俘虏了。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胜利。这胜利,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英勇战斗取得的,诗人用“夜战”,“红旗”几个关键词轻轻点染,把将士的勃勃英姿呈现了出来,爱国精神流露纸面,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的边塞诗,大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里举些典型的诗句以加深大家印象。如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这是诗人送朋友到边疆去抗击外敌,安西,今新疆库车县。诗人这两句是说:离别时不要难过,而要使出宝刀的雄风,为保卫边疆效力。蕴涵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严武《军城早秋》“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曾经两次担任剑南节度使,防御吐蕃入侵,有丰富的实战经历,是曾经驰骋疆场的名将,曾经在剑南一带多歼灭入侵的吐蕃军队,七万多人。《军城早秋》正是写与吐蕃的一次战斗。“骄虏”骄横的外族入侵者,面对骄横的入侵者,我们的边疆战士,在飞将军的带领下,追击入侵的强敌,坚决彻底歼灭,不使一人逃脱,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没有到过边疆,但在一种积极的家国情怀的激励下,向往战场,为国效力。李白经常抒发自己上战场为国效力的志向。《塞下曲》开头描写“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艰苦环境,最后发出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楼兰”用来指代入侵的外族侵入者的首领。全诗通过战地艰苦生活的描写,反衬出诗人坚定的爱国精神,使读者为之感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边塞诗对丝绸之路上特异的风物景色的描写,为唐诗美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人们或到过边疆,或听到过边疆的人的讲述,边疆雄浑、壮阔、神奇、广袤、粗犷、荒凉、奇丽的种种景物在诗人的眼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青海湖、沙漠、大河、雪山、暴雪、狂风、飞沙、走石、险关、孤城、崇山、峻岭、瀚海、悬冰……这种种意象,都给诗人以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给予赞赏和歌颂,这实质是对祖国山河雄奇、浑然、萧然意趣风物的热情赞颂,这也是边塞诗爱国思想的表露。王维的山水诗写得很优美,他到过边疆,对边疆的风物有深刻的体验,所以写起来也非常精彩。且读他的《使至塞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被大漠的景物吸引而写下的一首诗。王维奉命第一次出塞,对塞上景物怀着新鲜喜悦的心情,欣赏着这扑面而来的景致,边塞的雄奇、苍凉、辽阔,深深激动着诗人。这首诗的中心是二、三两联。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称赞这两联。特别是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说是换它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可见评价之高。这两联精当的用字写出极其深邃生动的意境,我们看到了辽阔无垠的沙漠,圆浑的苍穹下面,一两处毡房,升起几缕笔直的炊烟,袅袅升起;广袤的荒野上莽莽长河在远处奔腾;一轮显得特别圆的落日,慢慢地落入远方的地平线……这种意趣的山水风景,在王维的诗中从未出现过,直到他奉命出使边疆,到了丝绸之路深处,欣赏了具有特色的丝旅风光,感到无比欣悦,写进了诗篇,使唐诗国境界大大开拓,使唐代诗歌美学增添了色彩斑斓的诗歌美学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边塞诗描写了大量丝绸之路上的雄奇景物,如岑参的《热海行》的“热海”即是今哈萨克斯坦的伊塞克湖,诗中写道:“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诗人在丝绸之路与“胡儿”的交往中,听说了伊塞克湖奇怪的风物,湖水似水煮,热气蒸腾连鸟都不敢飞过,但湖里又有又长又肥的鲤鱼,而岸边的青草经常郁郁葱葱,绿草如茵。边塞诗中写到“轮台”(今新疆库车县),金山(阿尔泰山)、渠黎、“雪海”“阴山”“乌孙”,安西,燕支,狼山,居延,剑河,楼兰,交河,榆林这些地名,多在丝绸之路上,在唐时或为小国家,或为重镇,或为交通要冲……在这些地缘上对丝绸之路展开画卷的抒写。不仅如上所述自然风光的描摹,也有人文生活的点染。如酒宴:“葡萄美酒夜光杯”,写演奏:“胡琴琵琶与羌笛”,写穿着、打猎:“狐裘蒙茸猎城下”“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写生活:“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这些有特色的人文生活如一股新生活扑面而来,使人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