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2023年,对我而言,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年份:高中毕业四十五周年,大学毕业四十周年。于是,在参加完跟高中同班同学一起回母校(万县桥亭中学)聚会活动之后,独自驱车南充,到大学母校探访了两小时。</p> <p class="ql-block"> 8月15日的中午12点,到达母校(原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母校位于南充市顺义区莲池路54号。母校有两个大门:南门和西门。走高速设置导航的目的地是南门,因为南门的记忆最深刻。</p><p class="ql-block"> 到达南门,校门口有工程施工,全封闭了。于是又开车到西门。原以为进校不是很容易,尤其是在假期,所以车到西门口,在路边暂停并观察:一是想找附近的停车处,二是看有无外地车进出。</p><p class="ql-block"> 约两分钟,就看到一辆外地车出校门。于是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开车进校。车到门口,栏杆未抬起,看到识别仪显示此车无预约。于是开窗问保安。保安反问我有什么事,要找谁。我说,我四十年前在这里读过书,想进校园看看。没想到保安很通情达理,就开启栏杆让我开车进校了。喜悦顿时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校园,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环境变化大——新增加了不少新楼和景观(上图);熟悉的是四十年前大学四年生活的主要场景仍在(下图,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大学图书馆是学生必到的五大场所之一(另外四所是:宿舍、教室、食堂、球场、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四十四年前母校的图书馆好像没有这样现代。时代的进步,物质的丰富,给她了新装。那个年代(1979年至1983年),时值社会变革开放初期,没有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的诱感,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大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阅览室、自修室常常是满座。同学们阅读报章杂志、专业书、文学书等如饥以渴,神情专注,室内除了翻阅书本的纸张声,就没有别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记得母校的运动场在校园的西北角。走过去一探,哇噻,焕然一新。想当年,跑道不是塑胶的,而是煤渣的,足球场地也不是人造草。左上图是体育办公大楼,当年是体育系,现在是体育学院。右下图是游泳池。如果记忆没错的话,这应该是后来建的。</p><p class="ql-block"> 大学四年,参加全院校运会只有一次,是长跑项目1500米,获得第六名。后来自知没优势,就没再参加过校运会的比赛。</p> <p class="ql-block"> 沿着运动场这条路向东而去,见当年班主任的宿舍楼还在(上图)。回想起来,四年里去过班主任家只一次,好像是在三楼。当时是应班主任之约跟同学去的,向班主任讲汇报班里的一些情况和看法。房间面积不大,一房一厅一厨那种,约四五十平米。</p><p class="ql-block"> 下图也是教师住的小院,在校园的东北角。记得是教公共课哲学的老师在此住。因为又一次期末考试出成绩后去过他家。</p> <p class="ql-block"> 校园的羽毛球、排球场以及灯光蓝球场依旧在当年的位置,只是比当年破旧了许多。也难怪,历经风雨几十年,青春容颜也将变。</p> <p class="ql-block"> 记忆深刻之一的是这个礼堂和球场:一是当年大学开学的第一次大会就是在这座礼堂里召开的;二是当年年级里进行篮球赛也是在这个场地进行的,上场十分钟,没有投进一个球,却意外受伤——在防守对方进攻时,被人家大块头同学用手肘(土话叫道拐子)猛力一击,把我的上牙床骨打折了。当时打得疼麻木了,没感觉没注意,后来才发现,为时已晚,至今还残疾着。</p><p class="ql-block"> 母校的大礼堂之所叫行署礼堂,这是有历史原由的。解放初期,有一个川北行署区,这是1950年至1952年存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行署政府驻地为南充市(办公地点就在母校),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后来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曾在此主政过。1952年,川北行署区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食堂。第一学期是在这间食堂,后来就到离宿舍近一点的另一间新食堂。记得那时是平房,楼房是后来建的。</p> <p class="ql-block"> 食堂旁边的澡堂依旧在(上图)。到了冬天,每周进澡堂,也是一件愉悦的事,尤其是打球运动之后,冲个热水澡爽极了。</p> <p class="ql-block"> 沿着校园最东面的这条路(上图)往南走一百,又是一间食堂;再走一百米,就是宿舍。第一学期,住在宿舍一栋二楼(左下图),第二学就搬到宿舍二栋的五楼(右下图),一直住到毕业。</p> <p class="ql-block"> 这间食堂,想不起是第二学期还是第三学期建好的,反正一直到毕业,都在此楼就餐。</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在大三,班委成员调整,我被选为生活委员。每月班里领饭票,我最积极,每月总是年级第一个去饭堂领取饭票,最先分发给同学。</p><p class="ql-block"> 那时饭量较大,尤其是夏天,打球或运动后到饭堂打饭,二两一个的馒头三个,白稀饭三至四两,一餐就要吃将近一斤。那时候读师范,国家补贴生活费和粮票,但还是不够吃,只好求助家长。听说有的班的女生会将吃不完的饭票赞助给男生。但我们班除了体育委员(帅哥)享受过恋人(美女)的外,别的好像没有,至少我没享受到这个福利。因为那个时代还比较传统,不够开放,尽管上了大学,但很少跟女同学有直接的交往。</p> <p class="ql-block"> 记得这里曾是院级领导的办公楼。也是当年川北行署的核心行政楼。</p> <p class="ql-block"> 院级行政楼东西两边,环境幽美,非常安静。当年经常从这里(下图)路过去行署礼堂前的篮球上打球,看到三三两两的同学在这里看书自学。</p> <p class="ql-block"> 在院长行政楼前,当年有一座圆型水池,有假山喷泉,毕业前几个同学在此留影(左图)。现在水池已被夷为平地。</p> <p class="ql-block"> 这栋大楼就是当年入学报到的接待处。大楼正对南校门。接待处设在一楼,从南门进入,径直三百米就到达此楼。记得当年的大楼没有装修得这么豪华,两边的大楼和小广场也是毕业后新建装修的。</p> <p class="ql-block"> 因为办学规范扩大,曾经的一些办公楼房有了新的功能。比如当年就没有书法学院(上图)。</p> <p class="ql-block"> 来到当年的文科教学大楼,记忆里,这是我们当年中文系和政史地等专业学科上课的地方,我那一届四个班上大课,常在304室和306室两间阶梯教室上课。现在因在暑假,所有的教室都被锁上。有点遗小感不能进去坐坐再体会感受一下。</p><p class="ql-block"> 不过,突然想起在304室上课的趣闻:记得第一学期,有一天是上专业课现代汉语。老师开讲5分钟,他翻讲义夹,一不小心把茶杯弄到地下摔坏了。当时同学们很惊讶替老师婉惜。可是,老师泰然处之,微笑着,幽默地说了一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巧妙化解了尴尬。</p> <p class="ql-block"> 这栋大楼记得是外语系办公以及教学的地方。听传闻,有其他系的男生常以听课的借口到此楼去,其实是去招惹外语系的美女。哈哈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漫步到此,左思右想,应该是我们中文系的办公大楼。四年大学,此楼只去过两次,一次是入党积极分子座谈会,一次是毕业分配前系领导约见单独面谈听驭意见。</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理科教学和办公大楼,四年里没进过去一次。</p> <p class="ql-block"> 母校南门正对面,当年是一条小巷,一直往南,可以到达南充市体育运动场。现在是一条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出母校南门,是莲池路。</p><p class="ql-block"> 往东通往市中心,约五百米,是一个街心花园。当年绿树成荫,风景怡人。而今四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没有了绿树,虽现代化了,却失去了街心花园的秀美。</p><p class="ql-block"> 往西,是市区著名的莲花池。课余和假日,尤其是春天和秋天,同学们经常去郊游。现在改建成莲湖公园。在莲花东南处,是南充医学专科学校,而今早已升级。</p> <p class="ql-block"> 在南校门内的西侧,有一间学术报告厅(下图)。当年看起来是比较现代和豪华的。四年里也只去过两次:一次是年级开会,一次是听音乐系的同学关于谱曲的讲座。后一次的印象很深,那位学哥讲,歌曲的结尾大都是1或5。</p> <p class="ql-block"> 母校历史悠久,由昔日的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发展成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的前身),到如今规模巨大的西华师范大学。几十年的日新月异,母校桃李满天,成就誉满全国。这次回母校只在当年我读书的老校区游览了两小时。时间虽短,但对母校的变化深感欣喜和欣慰。</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一张很珍贵的照片:大一第一学期班里搞郊游,跟马姑的同学(右)一起表演相声节目。上初、高中都从没上台表演过节目的我(左),很是怕丑,加上台词不熟,所以表演时不敢看观众(同学们),只能低着头,十分紧张说得吞吞吐吐,阵阵脸红。哈哈哈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胶卷式相机日渐上市使用,课余时间同学们常结伴校外游玩,时时拍照。一有口号是:留下时代的身影,献给将来的回忆。现在看来,当时还是比较新潮的。</p> <p class="ql-block"> 时光,对每个人的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都十分公平,因为都给予生命,都给可给予青春,都给予成长,都给予成熟,都给予老去,也都给予死亡。而今退休了,坦然对很人生,开启人生第二春,快乐健健过好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 四十四年前的高考,全国录取率为6%(网上数据)。我是六位幸运者之一。当年国庆节后,我怀着喜悦与憧憬,独自一人,从万县山区的桥亭中学(父母是该校教职工,家在此校),乘车到万县市,坐船到重庆,再坐车到南充,拧着行李从这道校门(上图)走进校园,沿着笔直的马路(右下图)走到行政办公楼(左下图)报到。老师和学长们热情接待,迅速安置,我顺利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年以后的七月(1983年),也是从这条路,这道门,带着行李,怀着依依不舍和感激的心情,走出校门离开母校,坐车到重庆,乘船顺流而下回到家乡,在万县中学(当时是四川省省重点)任教,走上教坛,开启另一个新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其中三十七年教坛生活顺利、精彩、充实,这得益于母校的四年培养与教诲。 </p><p class="ql-block"> 退休已三个年头。在毕业四十年之际的暑假回母校探望,虽只身一人,在校园也只有两个小时,但又回到了当年在校的情景,心里也是乐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将所拍照片选编并配点文字,以此记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