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吃村”致富的领头人—— 张海明

大地情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策划/《历史记得你们》编撰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本集文字/寇鹏杰 韩眉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制作/大地情深</i></b></p> <p class="ql-block">张海明简历:</p><p class="ql-block">1957年12月生,大专学历,中级农技师,现任繁峙县金山铺乡郝家湾村支书兼村委主任、繁峙县海丰农牧场场长、繁峙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p> <p class="ql-block">立根破岩成劲松</p><p class="ql-block">——赞张海明</p><p class="ql-block">一位皮肤黝黑的北方汉子</p><p class="ql-block">一脸岁月的沧桑</p><p class="ql-block">一副四方宽边眼镜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p><p class="ql-block">粗粝的嗓音掷地有声 </p><p class="ql-block">因为他</p><p class="ql-block">郝家湾进行了一场“土地革命”</p><p class="ql-block">种地、打井、引泉、种树、开发沙滩变良田</p><p class="ql-block">修路、建农场、实现无人驾驶收割</p><p class="ql-block">和农业大学合作打造实验基地 </p><p class="ql-block">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p><p class="ql-block">兴建文化广场 修建农村大舞台</p><p class="ql-block">因为他</p><p class="ql-block">一个石头多、讨吃多、光棍多的穷村</p><p class="ql-block">人口增加、粮食增产</p><p class="ql-block">在脱贫攻坚战中,率先脱贫</p><p class="ql-block">整村摘帽变成了人们向往的金窝窝</p><p class="ql-block"> ——韩眉平</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愚公精神,铺就百姓致富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记繁峙县金山铺乡郝家湾村支部书记张海明</b></p><p class="ql-block"><b> 寇鹏杰</b></p><p class="ql-block"><b> 2002年底,因上级布置的税收和粮油任务没有完成,郝家湾村村干部集体辞职。金山铺乡党委郭书记登门做他的工作,让他担任郝家湾村支部书记,并安慰他说,只要能把村里一年一度的税收粮油交上来就行,他欣然领命,并坚定地回答,我不仅要完成税收粮油任务,还要让郝家湾变富。</b></p><p class="ql-block"><b>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用自己的辛劳付出,实现了当初的诺言,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带领郝家湾村民打拼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他就是繁峙县金山铺乡郝家湾村支书兼村委主任、县海丰农牧场场长、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现年66岁的张海明。</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位皮肤黝黑的北方汉子,鼻梁上常年架着一副四方宽边大眼镜,镜片很厚,泛着亮光,老旧的西服积存了太多岁月的风霜,黑蓝中透出了朴实的灰白。贴身的紫红衬衣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本色,变得暗淡沧桑。他很爱抽烟,竹节似的干硬手指夹着瘦硬的香烟,烟柱舞出美丽的风景。时间一久,门牙上便沾满了庄户人独有的烟丝黄。他粗粝的噪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能轻松穿透烟雾,直击心田,一如他胸前别着的崭新党徽,鲜亮中喷涌出磅礴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还是先从郝家湾村说起吧。郝家湾背靠黄土高坡,南面滹沱河。由于气候恶劣,干旱少雨,种植环境差,过去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石头多、讨饭的多、光棍多,成了郝家湾这个“三多村”的别样“招牌”,也成了村民们心头抹不去的难言伤痛。村子里随处可见土墙土街、土炕土窑,人也显得土眉土眼。土黄色遮住了郝家湾村民的幸福天空。</b></p><p class="ql-block"><b> 张海明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不胜感慨。他说,1966年,郝家湾全村180多人,只有4户人家没出去讨饭。守着自己的田地不能种,却要背井离乡,拖起讨饭棍,端起破烂碗,把仅有的一点颜面踩在脚底,去为生计奔波。想想,这是一幅多么无奈悲凉的场景啊。张海明无奈地舔舐着命运端上来的苦难,咀嚼着贫穷的酸楚滋味。</b></p> <p class="ql-block"><b>  穷则思变,一颗打破贫穷命运的信念的种子,在张海明心里悄悄播下,生根发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郝家湾村的面貌,改变郝家湾村民的命运。这颗种子,经过时间长河的滋润灌溉,必将结出沉甸甸的硕果。</b></p><p class="ql-block"><b> 他说,我在郝家湾,要搞好农业,让村民能娶上媳妇,搞好经济,让百姓富起来。</b></p><p class="ql-block"><b> 说干就干。2001年,放下收入可观的稳定工作,张海明带着多年的积蓄,从大同返乡创业。要种地,手里先得有地。这事好办,因为当时种地赚不了钱,是个赔钱买卖,所以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们都乐意把地承包给他。他前前后后共承包了7个村的3000亩土地。土地有了,又马不停蹄地开垦建设,整塄、开渠,打基础。万事开头难,虽说第二年种的是玉米,收成也比往年好些,但因为粮价不行,总算账,还是不挣钱。</b></p><p class="ql-block"><b> 后来,又尝试种过茴子白、南瓜、中药材,都赔钱了。或许,这是上天对他的考验。在困难面前,他没有倒下,而是挺直了腰板继续干。多年外出打拼的经历,锻造出他坚毅的品格。彻夜思考后,他找出问题的根源,没水——这是最致命的。毛泽东曾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反思后,他先找水,带领村民没白天没黑夜地苦干硬干。</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当时没有任何资金,如何引水?这成了摆在张海明面前最大的难题,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谁受益,谁出工。在统一指挥下,按亩投工。经过反复开会动员,最终与村民达成一致意见,同意该办法的实施。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在他的带领下,当年冬天就实现了引水灌田,来年春天,农田就能浇水。张海明成功打机井8眼,建设喷灌3000亩,即使老天爷不下雨,村里的土地也有水喝。</b></p> <p class="ql-block"><b>  滹沱河是繁峙境内的一条大河,流经郝家湾村。“这么好的水,白白从咱门前流过,不利用,就是咱的不对了”。面对村前的滹沱河,张海明不无感慨地说。当时,上浪涧、碱峪等好多沿河村都修了拦水坝,用河水灌溉庄稼。河水发热,淤泥中营养物质多,比井水浇地好很多。张海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四处跑资金,一心要修坝引水,让滹沱河水为郝家湾的土地服务。天助自助者,一个以工代赈项目被他跑了下来,村里只要出工就行。张海明带领群众日夜赶工,修起了拦水坝、安上了闸机,哗啦啦的河水欢快地流进了郝家湾的农田,也流进了郝家湾村民的心田。</b></p><p class="ql-block"><b> 在他的努力下,郝家湾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农民的脸上绽出了久违的笑容。2022年,他带领全体村民截泉流,引进村西沟泉水,把山上的优质山泉水引到了村里,据检测,山泉水的水质非常好。还建了水塔,从此村民吃上了免费的“矿泉水”。说到吃水的事,村民们个个喜上眉梢。</b></p><p class="ql-block"><b>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张海明“号脉”很准。紧接着,他马不停蹄地和省市县农机局考察先进农业机械,购买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有了这些大家伙的帮助,郝家湾的农业生产立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是咱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张海明指着院子里停放的两台雷沃谷神大型收割机高兴地说。“现在村里种地,全是机械化,效率高,效果好,与人工相比,省时又省力。”</b></p> <p class="ql-block"><b>就拿小米加工来说吧,在大型机械设备的筛选下,一粒小米从收割到装袋,历经去皮、去砂、抛光等十几道复杂的工艺流程,出来的米,质量绝对有保障。尤其是激光筛选环节,从米的大小、颜色进行精准细分,比手工要强许多倍,米粒大小一样,颜色深浅一致,销售非常火爆。残米、秕谷之类的剩余产品,也不浪费,会制作成鸟食,作为商品再次售卖。</b></p><p class="ql-block"><b>有了机器,还必须有技术,他多方打听找到了山西农业大学姚满生教授,通过姚教授引见,和农大各个专业专家的对接,并与农大进行长期战略性合作,郝家湾的“土地革命”真正开始了。</b></p><p class="ql-block"><b>村里建起了山西农大实验基地。每项试验都要历时三年,三年之内,年年增产。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张海明坚持了下来。坚持的结果是,郝家湾村的玉米产量由每亩800-1000斤增产到每亩1600-1800斤,谷子由亩产300斤增产到900-1000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张海明的眼角笑出了满意的皱纹。</b></p><p class="ql-block"><b>2001年张海明利用承包土地筹建海丰农牧场,2008年取得营业执照。建场以来,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而且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村民,提高了种粮积极性。2020年,在他的带领下生产的“太行滹源味”牌小米,更是以无与伦比的品质,一举获得2020年度第二批全国名优新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证书。正如当年中国水稻研究所在名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报告》中的评价鉴定所言,繁峙小米“颗粒饱满均匀,呈圆形、半透明;色泽深黄明亮、有清香;其脂肪、蛋白质和锌含量较高”,为繁峙县增添了一张闪亮的绿色名片。“米油醇厚,香味逼人。”喝过用这种小米熬成粥的人都赞不绝口。如今,线上线下一齐销售,小米很受顾客喜爱,销量大增。</b></p> <p class="ql-block"><b>  据海丰农牧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县乡两级政府的积极协调下,以农业科技和技术装备为支撑,村里主要种植了品种为张杂10号的谷子,并在金山铺乡海丰农牧场建设千亩杂交谷子集成技术示范园区,完善了“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产业示范精品基地”建设,经过不断试种改良,谷子亩产量达到450公斤,目前,仅郝家湾村就发展有机旱作谷子1500亩,全县谷类种植面积已达到4950公顷,总产量3.3万吨,产值近2亿元,带动全县5000多农户增收。</b></p><p class="ql-block"><b> 2022年底,繁峙县海丰杏业合作社生产的海丰大杏以其果皮薄,肉厚,柔软多汁,味甜,芳香味浓郁的优良品质,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每到收获季节,金黄大杏挂满枝头,甚是喜人。“咱的杏糖度高,吃起来不光水多,而且特别甜,口感相当好。”张海明不无自豪地向园内采摘的游客介绍。张海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硬是把穷山僻壤上的荒坡荒沟,一举打造成了满眼绿树、杏果累累的白水大杏园。据了解,繁峙县海丰杏业合作社生产规模7.33公顷,所产的海丰大杏年商品量18吨,年销售额18万元。</b></p> <p class="ql-block"><b>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张海明一心要把郝家湾村打造成老百姓心中的幸福村。“社员的权利大,干部的责任大。”“要求百分之八十社员做到的事情,干部要无条件先做到;如果百分之八十社员反对的事情,再有利,干部也不能做。”这是张海明和村委们定下的硬杠杠。自此,干部在村民心目中的威信大增,村民对村委的信任度迅速攀升。</b></p><p class="ql-block"><b>郝家湾村相对闭塞,村里的东西卖不出去,村外的东西运不进来。道路成了村民致富的绊脚石。张海明决心搬掉这块绊脚石。他先新开了一条出村路,通过这条路可直达108国道,一改之前左拐右拐,还要经过其他村庄,看人脸色的囧境。之后,又把村子里的道路进行了改造、拓宽。</b></p><p class="ql-block"><b>他推倒村里原来的旧土墙,给村民们提供砖、水泥改建砖墙,统一了街道,村子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兴建了文化广场,让村民们闲暇之余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修建大舞台,兴建德贤庙,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修身养性。2005年筑拦滹沱河引水石坝、闸门1处。2006年墙西栽白水杏4000株。2007年在安家会打深井1根(100m);石彻护河地大坝1千米(石头2000m³)。2008年,安家会灌溉工程500米,受益地150亩;修建过路桥涵洞5个。2010年滹沱河过水路桥1处。2011年打深井1眼(100米)。2012年开发沙滩变良田265亩;铺引水管2千米(4寸管);村东沟平整,种植白水杏2000株。2013年架高压电、打深井3眼(浇地);修沙石田间路4千米。2015年开展土地确权;农大推广张杂谷;海丰农牧场支援3井,村2井大力抗旱,农民获得大丰收。2021年,填沟造地,新增土地一百六十亩,人均五分地,真正造福百姓。尤其是2016年,在脱贫攻坚战中,郝家湾整村摘帽,在全县率先脱贫。</b></p> <p class="ql-block"><b>为村里垒墙的时候,还出了点小插曲。墙垒好了,却没筹到钱。张海明心如油煎,七尺大汉在大队里急的偷偷抹眼泪,忧愁得厉害。有心无力,张海明好生痛苦。村民们敬佩张海明的为人,得知情况后,一致说由社员平摊出钱,墙垒好了,总不能推倒。村民们对村委的行动十二分的支持。“社员们出工出力已属不易,哪能再摊钱,我答应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办到。”张海明坚决不同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终,张海明四处想办法,硬是跑下了资金,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b></p><p class="ql-block"><b>十几年来,张海明同志流下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他不谋私利,不计得失,以村为家,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他的辛勤治理下,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扶下,郝家湾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22年,铺设浇地管2400米,使得300亩旱地变水地,每亩农田增收1300元。填沟造地220亩,除掉沟渠、地楞有效耕地为164亩,按照每亩土地创收1000元计算,实现全体村民增收16万元左右。如今的郝家湾村,人口突破300多人。村民的人均收入也由2002年前的380元,增加到去年的10060元,翻了20多倍。村里总共90户人家,在县城、砂河等地就买了45套楼房。小车也买了30多部。讨吃村不讨吃的愿望,在张海明的手里变成了现实,村民都能娶上媳妇的目标,早已实现,村民的钱袋子也一天鼓似一天。曾经的穷山村,一跃而成为众人向往的金窝窝。</b></p> <p class="ql-block"><b>付出总有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各级政府也多次给予张海明荣誉奖励。张海明同志被选举为繁峙县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2005年被山西农业厅授予“全省种粮状元”荣誉称号。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2015年当选为山西省杂粮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2016年获得第二届“山西省新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领军人物”称号。2017年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2020年入选中共忻州市委联系的优秀专家。</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村民们在德贤庙自发地为张海明及其所在村委立碑,将多年来为村里做的大事刻在上面。“没有过多的话可说,我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继续埋头努力,更好地服务老百姓。”是的,张海明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发展郝家湾村,把汗水洒在了郝家湾的坡坡沟沟,让全村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直是他前行的灯塔。如今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无声践行着当初面对党旗许下的铮铮誓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