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深山里的碗窑古村

田园生活

<p class="ql-block">人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旅行是一场身体的锻炼,心情的放松,心灵的沉淀。离开尘世的浮躁与虚华,回归内心的宁静与从容。人生何处不风景,只要你拥有一颗爱玩的心,哪儿都有醉美的风景在等你。</p> <p class="ql-block">半个月前,几位摄友们刚刚出金华兰溪回来,早一天在群里通知又要出发,商定去瑞安花岩(寨寮溪)拍流水瀑布。</p> <p class="ql-block">8月19日,雨天,大家按规定时间在点上候车,到车上后,我提议寨寮溪纯属自然景观,拍“细绢流水”太单调,最后决定去苍南桥墩碗窑古村落去找寻史痕,看龙窑长长,庭院幽幽,徒步走在这古色古香的古村,有莫名的浪漫惬意。(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碗窑古村地处苍南县玉龙湖河谷中上游,在桥墩水库尽头、浙闽交界处,距县城约20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400多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的碗窑古村落,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至今仍完整保留着300余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古村因其保护完整,以及独特的村庄结构,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誉为“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碗窑旧称蕉滩碗窑。据载,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的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此,被这里的资源条件所吸引,定居下来,重操原籍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也便将村名改作“碗窑”。据当地《巫氏宗谱》记载:“巫氏第十五世志益公,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由闽汀连邑(福建汀州连城县)迁居浙瓯昆(平阳)蕉滩之东,素业陶瓷传家。”此后不久,“实业瓷矿,屋宇连亘,人繁若市。”产品销往福建、江西一带。</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地处偏僻,明清以来有关史料记载不多,据《平阳郡巫氏宗谱》记载:“迁平(阳)始祖志益公,生康熙甲申岁正月,公于清乾隆初从闽大杨地迁居平阳蕉滩碗窑,承明朝先祖创业为逮,继而蝉联前志,大展瓷业,传越至今,是我浙南陶瓷之创始者。”“(公为)创业肇基之祖,素业陶瓷传家。”又据《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蕉滩,清雍正间夏、施、巫三姓首创为之,现有十二窑,产值约银圆八万。”可见碗窑古村落最早氏族为夏施,清初巫氏族迁入,诸姓同处,各建院落独居,并主要以陶瓷烧制为业,历代相承,形成如今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碗窑虽然名气不大,但是来头不小。这也正如碗窑的性格,不张扬却低调奢华有内涵。碗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3A景区。碗窑因瓷而生,因瓷而兴,集“山、水、林、田、楼、村、农、俗”为一体,融“浑厚与雅致、奇趣和清新”于一身,是温州市文明景区,浙江省最美乡村。(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碗窑像是一座山城,依山而建,背水而歌。整个村落依山坡逐级而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碗窑在选址、规划、布局中也十分注重风水。其选址遵从我国古代传统的“枕山、环水、面屏”的思想,依山傍水,沿山势山涧而筑,绿水环绕,形成“山水村”的聚落格局和藏风聚水的独立空间,完全符合中国建筑风水美学。曾是关锦鹏执导电影《长恨歌》的外景拍摄地。(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原分顶窑、下窑和半岭三部分,下窑因建造桥墩水库而淹没。沿着古村落中央块石铺设的路面拾级而上,两旁的古民居、水碓房和陶瓷手工作坊错落有致。自附近的坝内山腾垟水库沿山腰设置的引水渠自上而下流水潺潺、曲折穿梭,流经各古民居、水碓作坊,供村民生产、生活之用。碗窑窑址为砖木结构,沿坡而筑,顶置梁架,盖青瓦,层层叠叠十二层。碗窑古村落的布局彰显出古民居建筑与古村落明清时期陶瓷烧制和手工作坊高度协调统一,交相辉映,焕发出了碗窑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上午9时许,我们按导航到达碗窑古村,村落周边景色诱人,风光旖旎。近处公交站头有“碗知山语,窑藏千秋”的广告语,旁边写着“碗艺几经达沪苏,窑龙犹忆擘横阳;兴衰更替随波去,闲与游人话短长。”,仿佛把我们带进碗窑古村的年代,讲述着它古老的历史。远处一条白川挂在绿林中,还隐隐约约看见林间古色木房,有一种原始生态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村落,需要登一段蜿蜒的石板阶梯。登上最后一级石阶,便被两株长势良好硕壮的仙人掌树所吸引。只见两株树都超过屋顶,该有5-6米高,下面的树干,也需要双手围住才能合抱。如此粗壮高大的,只在云南西双版纳见过灌木林样的矮矮的仙人掌树,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倒真有些稀奇。我以为只是个例,没想到,村中很多人家屋舍旁都种有仙人掌树。仙人掌喜干燥耐旱,应该在干涸沙漠中才能长的这么壮观。这山中村舍,烟云氤氲湿气偏重,且仙人掌带刺,亦不是装饰观赏之佳木,好奇中又心生疑惑。后来问村中一位老人,才知道了答案。原来仙人掌有治疗烫伤之效,以前村子里家家户户人家都烧窑,难免不会沾火烫伤,村民种仙人掌,就是为了方便疗伤。老人还告诉我,这些仙人掌树,有些树龄已600多岁了。</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房屋建筑基本上是穿井式木石架构,有些房屋因地基窄,柱子直接架构在下一层山坡上形成吊脚楼,独具山地特色。</p> <p class="ql-block">来自福建泉州的旅客</p> <p class="ql-block">村内的道路全由溪滩蛮石铺设,石板道路已然磨得圆滑光亮。拾级而上,山路两旁的房屋成阶梯式分布,房屋外的路面和坎墙全由溪石砌就,其间还夹杂些碗陶的碎片,展现着就地取材自然未经雕琢的古朴原生态之美。</p> <p class="ql-block">此时下起大雨,板路旁山地边,吱吱呀呀的水碓转动声,和着缓慢而有节奏的“砰嘭、砰嘭”声,仿佛是从久选年代传来的回声,让人恍如隔世。</p> <p class="ql-block">水碓是呈现古代人智慧,利用水动力的重要发明,多用于乡间捣米、捣竹篾纸浆等。碗窑水碓都是用于捣“高岭土(碗泥) ”, 为木质结构,均建于明清时朝,用于当时制碗时粉碎泥土之用。据悉当年制瓷鼎盛时期,碗窑水碓达500余座,如今村内古水碓仅存4座。</p> <p class="ql-block">水碓下方不远处,是古陶瓷手工作坊。作坊内,一位老师傅正在制作陶器泥坯,师傅的面前有一个木质转盘,只见他将陶泥置于盘上,然后转动转盘,并不停对泥巴进行拉制,顷刻之间一只造型优美的碗坯便成形了,令人神奇。</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碗窑制瓷业最为鼎盛时,碗窑古村共有龙窑18条。古龙窑依山而建,伏在山坡上宛如一条静卧的长龙,靠山坡分层而筑,窑长40米,14柱、13间、12层级,故称龙窑。每只窑洞里面分三级台地状分布,层层叠叠,每座窑有八九格,故又叫“阶级窑”。现存的古龙窑于清朝康熙年间由王氏建造,一直沿袭使用至今,这也是碗窑古村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一条龙窑。龙窑以制碗为主,以荷花盖碗最负盛名。早在300多年前,碗窑便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生产的陶瓷器皿远销东南亚诸国。</p> <p class="ql-block">碗窑的古建筑也是其它地方少见的,村子中心一座清同治年间建造的古戏台,是一座歇山式屋顶的木构建筑,保存完好。戏台全由卯榫架构,未用一枚铁钉,飞檐翘角,造型典雅,堪称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戏台藻井上方还绘有《红楼梦》、《白蛇转》 等戏曲人物故事,并绘有12出当时盛行的戏曲人物故事和一些花草、诗词佳句,内容丰富,壁画线条流畅,造型夸张,色彩鲜艳。该戏台于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与古戏台相对的是三官庙。三官庙又称三官大帝庙,是一座清代木建筑,里面奉供着天官、地官、水官,是当年村民求神庇佑的庙宇。庙宇由月台、天灯和正殿组成,通高约8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庙顶置穹隆藻井,是传统建筑中极为罕见的螺旋式藻井,共13旋,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花草。工艺精湛,显示出非凡的气派。这些,也都碗窑当年买卖兴旺鼎盛的实力见证。</p> <p class="ql-block">碗窑村所制作的瓮器,属于民间使用的粗瓷,当时百姓把碗分成粗碗和细碗,粗碗便是像桥墩碗窑生产的那种碗,而细碗则是指江西景德镇较为高档的碗。听父辈们说,早年平阳和瑞安的市场上,卖的吃饭用碗多为南港桥墩和北港顺溪碗窑生产的各种粗碗。而南港桥墩碗窑旧称蕉滩碗窑,产量最大。就如刘绍宽先生在《顺溪瓷厂记》就说道:“平阳瓷业之兴,始于南港焦滩,其出口可方浙闽诸窑。”而至今村中仍保存着各种碗、碟、盆、壶,虽然造型工艺质朴,艺术价值不高,但在古时候却属于生活必需品。当地流传着一句老话:“吃鱼吃肉碗窑地,穿丝穿绸水头街。”可以想象,这里曾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也曾旅馆饭店林立,戏台上夜夜好戏不断,来买碗的各地客商不绝。在本世纪初,作为江南一个较大的陶瓷基地,这里村民也是富甲一方。</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博物馆内,陈设展览着各种精美的陶瓷作品。斗转星移,世事变迁,碗窑村如今已不做碗了,来回穿梭的商人也不见踪影,只有老戏台、旧客店还在村中静静地矗立,只叫人徒然遥相当年“实业瓷矿,屋宇连亘,人繁若市。”</p> <p class="ql-block">丰富的人文景观外,后山还有绝美的自然风光。沿着村中石砌步道一直前行,在后山观景台回望,只见苍松翠柏掩映中的村庄背山面水,高低错落,屋舍俨然,绿意重重,恍若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碗窑三折瀑是我们这次游览古村落的意外收获。三折瀑是由三个瀑布组成一个整体的悬瀑,水源出于玉苍山脉,分三级泻下,每级瀑布高40余米,均有碧潭承接,大瀑衬小瀑,瀑布连深潭,深潭依陡崖,陡崖披绿意。其中第二折落差最大,走到半山腰的观瀑亭俯瞰,跌落的水流尤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恰逢今天下大雨,巨大的水帘倾泻而下,发出“隆隆”的巨响,置身其中犹似悄然坠入仙境。沿着山边木栈道上行,心中顿然想起诗仙李白吟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与感叹。这样壮观的巨瀑,与碗窑古村相得益彰,毫无违和,碗窑也因而增添了一份壮美。</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水是清澈明净的,仿佛自太古以来从未被污染过,水底的石块也被冲洗的一尘不染。这儿的水也是灵动的,活泼的,仿佛带着天真和无邪在山涧里跳跃着,在石隙间穿梭着,竟是如此的欢快而不知疲倦。涧中的山石,或巨或小,或青或白,被水冲的光滑圆溜。水或在巨石罅里湍急而下,惊涛骇浪,冲旋沸白,时又在某个小潭悠闲回旋,风平浪静,水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碗窑,一个藏在大山里的融汇自然与奇趣、素雅与厚重、清幽与壮丽并存的传统古村落。它没有远扬的名气,但是来到这里,会诧异在温州竟然还有如此古朴、完整、原生态的古村落,仿佛时光一下子倒流,回到了明清时期。也许正因为没有为盛名所累,碗窑才能以其古朴幽静秀气独处于青山秀水之间。你来或不来,它就在那里,与世无争;你见或不见,它都在等你,古朴依旧!它承载的是我们没有遇见过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如果历史是一幅画,那么时间就是绚丽的色彩;如果历史是一座高山,那么时间就是嶙峋的巨石;如果历史是一棵大树,那么时间就是繁茂的枝叶;如果历史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就是优美的文字;如果历史是一堵墙,那么时间就是组成高墙的砖瓦。</p> <p class="ql-block">游览碗窑古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着乡愁。离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