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遗迹,周人故里——姜村镇

江湖路人

<p class="ql-block">  乾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咸阳市西部,东接礼泉县,南连兴平市、武功县,西邻宝鸡市扶风县,北靠永寿县、麟游县,区域面积1002.71平方千米。 </p><p class="ql-block"> 乾县,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的所在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夏,为雍州之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好畤县。新朝,更名为好邑。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乾县,隶属关中道。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乾县解放,隶属陕甘宁边区彬县分区。1984年,乾县隶属咸阳市。2019年12月16日,乾县获得“中国研学旅行最佳目的地、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名县”两项殊荣。</p> <p class="ql-block">  姜村镇,原名姜村堡,以姓氏而得名。姜姓住此,由来甚久。从该村所处之地理位置看,地近武功。武功古属邰地,是周人发祥之地。周之外戚姓姜,散居此地,筑城建堡,故名。约在明初,赵姓聚居此地,原西城门楼上曾有砖镌“乾南巨族”四字。据清《乾州志稿》载:约在清中叶,姜村已成为州内十五镇集之一。明、清时属神伏里、先仁里。民国时归王村联,后改为王村乡。解放后,划归王村区(四区)辖,1956年,撤区并乡时,由原田双、姜村、田晁、双羊乡组建为姜村乡。1958年成立梁村人民公社。1961年,区划调整时,成立姜村人民公社。1984年姜村人民公社改名为姜村乡人民政府。1998年撤乡建镇后姜村乡人民政府改名姜村镇人民政府至今。</p><p class="ql-block"> 全镇共辖姜村、东王堡、康家、蒲家、田双东村、田双中村、田双西村、小田村、白落寨、白落寨南村、吕村、杨定村、神坊、神坊上堡子、田晁、晁杨、双羊东村、双羊西村等18个行政村,30314人,耕地46066亩,宝鸡峡总灌区以南而过,107省道横穿全镇。全镇地势平坦,交通便捷,通讯发达,集贸繁荣,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是闻名西北的橡胶工业大镇。</p> <p class="ql-block">  神坊村:位于姜村镇东北约3.5公里处。包括黄家、刘家、聂家三个堡子。乾县地名起志载:“唐时,黄、刘、聂三姓迁居此地后,曾在村南修建庙宇(俗称南庙),庙前建一神伏坊,较为出名,村以坊名而得,简称神坊。”主祀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有学者称其为“伏羲文化”之遗迹,比较出名,村取坊名而得名,简称神坊。</p><p class="ql-block"> 有关神伏坊与庙的建立,还有一段典故。相传人类远古时期,神皇伏羲从家乡甘肃天水去河南淮阳,路径此地,看见这里的人们不稼不穑,仍以游猎为生,过着树叶遮体,弱肉强食的生活。伏羲望着这一马平川的原野和脚下肥沃的土地,万分惋惜,便停下来暂住在路旁搭就的草坊里,把随身携带的五谷种子分给这里的人们,组织他们耕田开着撒种播种、收获。把猎回的飞鸟走兽圈为家养,即后来的家禽家畜,并倡导男聘女嫁。从此,这里的人们过上了男耕女织,富足安乐的生活,五谷也成了他们的主要作物。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造福人类的神皇,就把他住过的草坊叫做神伏坊,并在草坊后边建庙塑造伏羲神像,年年粮食丰收的季节就集会祭拜。直至唐代,黄、刘、聂三姓在此落户后又重新扩建神伏坊纪念伏羲神,为子孙万代祈福。</p> <p class="ql-block">  姜村镇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生活虽然算不上有多富裕,但也是足以满足温饱。这里的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夏秋多,春冬少,年平均降水量在五百毫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苹果,西瓜,油料作物有大豆,油菜花等。另外,还有西红柿,辣椒,豌豆,韭菜,大葱等作物,产量同样可观。</p> <p class="ql-block">  姜村镇的历史还是有很多值得继续挖掘的地方,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地方,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