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民居“段氏府”,从红色革命舞台到六十四年校址

岁月待回眸

<p class="ql-block">  在鄂东,大别山南麓,有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这就是坐落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南河镇灵芝村的“段氏府”,因历史上办过第四中学,所以也多叫作“老四中”。这是一处集清代古民居建筑和革命旧址以及解放后校址于一体的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地处县道长南线公路西侧,距英山县城约20公里,即将修建的英山至黄梅高速将于附近设立“南河互通”。</p><p class="ql-block"> 长南线一带,家家户户的小洋楼或沿河顺路而建,或依山傍水而居,水泥路通村达户,路旁绿化葱葱绿绿,环境干净整洁,好多小汽车停在居民户旁,一派新时代和美乡村景象,为何却有这等规模的清代建筑坐落于此?建造者何许人也?是商家还是大官?在战争年代如何躲过残酷的战火?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时期为什么没有被分而化之?“文化大革命”中也没有被“破四旧,立四新”给“破”掉,反而保存完好,成为保护文物呢?</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些疑问,不妨走进“段氏府”。</p> <p class="ql-block">建筑艺术结构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段氏府”是黄冈市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群,坐西朝东,依山傍水,房前沃野一片,视野非常开阔,远眺群山绵延,遵循古人“前珠雀 ,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理念。</p><p class="ql-block"> “段氏府”建筑艺术非常完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整个建筑结构严谨,为多重结构院落式庄园建筑,青砖墙体,木质架构,小青瓦面。正面面阔九间,里进三重。整体宽47.25米,进深36.27米,现存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713.75平方米,内有阁楼、戏台、绣楼等木质结构的二层建筑,故建筑面积达2605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呈中轴对称布局,堂屋左右各有一厢院落,每厢院落又各由对称型的门厅、前堂、后堂、厢房、书房、阁楼、绣楼、天井、小花园等组成。原有大小房间99间,但后来用作校舍时有所改动,故房间变少。本体建筑为单檐硬山顶,变形抬梁式木构架,廊檐作卷棚式顶,望板多呈菱角轩式;屋架和承重墙围合,木构架采用的穿斗尾架的变形形式,即大梁穿斗、柱子尽量不落地,很有地方特色。屋面多个两坡顶,对称分布,错落有致。房屋内镂雕,绘画相应成辉,石作瓦作和装修部份极具装饰性,浓缩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华,建筑内明亮通透,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其最显著的特点,犹如现代建筑母题设计,即以某一种建筑符号或形式重复使用,以使建筑艺术造型彼此呼应协调。所有立柱有汉白玉基座,基座上精雕细刻有纹饰图案;两侧院落为纵向建筑,其两端各有封火山墙;建筑四周檐下有砖砌凸饰,檐下绘有山水、花草、人物、故事图案,真正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屋面雨水汇于17个天井内,从地下排水系统流出,设计和施工精细奇巧,无能雨水多大,都能见到雨停水干,一百多年来从未堵塞过。</p> <p class="ql-block">  建造者其家其人</p><p class="ql-block"> 在“段氏府”正门左边汉白玉门柱里侧,竖向刻写着“清光绪二十四年段润霖续建”字样,楷书字体,刻写规整,并以红漆添写。续建年月距今已有125年了,有资料上说建造者为段昭灼,其实段润霖就是段昭灼。翻阅《段氏宗谱》相关卷页,有“册名昭灼,字润霖,号沛秋,五品衔,湖北遇缺尽先补用知县,诰授奉政大夫,诰封中宪大夫”的记载。 </p><p class="ql-block"> 据《段氏宗谱》记载,英山段姓始从江西饶州迁来,始迁者是段彦宗,其为宋徽宗庚子年间贡士,授武阳县尹,后由选举累官内史。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由于金人不断进攻南宋,段彦宗自江西宦游安庆至蕲水,卜居在今英山县瓦寺前,携家眷购买当地吴、夏二姓田产及房屋基址,开始筑庐建舍,创建基业。段彦宗家风严谨,治家有方,子孙惯于耕读持家,故繁衍昌盛,贤能辈出,至今已历三十多世,后人遍居全国各地60多县市。</p><p class="ql-block"> 咸淳六年(1270)宋度宗准奏分蕲水县地(今罗田)另置英山县,首任英山知县段朝立便是段彦宗的五世孙,段朝立的胞兄段朝升第17代后人段联芳,字玉池,号心斋,“职授副守府,诰赠奉政大夫,性豪迈,能文章,才学兼优,识力俱到,积资累巨万,慷慨好施,与合邑利,多所兴革,至今遗爱在人”。联芳之子光熙,字国华,为太学生,诰封中宪大夫。光熙无子,立胞弟重光(湖北试用通判钦加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之子昭灼为嗣。由此可见,“段氏府”是官宦之家的府第,是几代人的积累努力和创造,并不是传说的“由贩牛贩马发了财而建成的”,更非戏传是由赌博赢了大钱而建,哪里曾见这么能成大器的赌徒呢?</p><p class="ql-block"> 前述续建者是段润霖,那么始建者又是何人呢?</p><p class="ql-block"> 查阅段昭灼继父光熙资料,发现他早逝于二十出头,年轻人以功名为重,应该不是在家始建府第之人,那么规划和动工的极有可能是润霖的祖父联芳或者生父重光。可见“段氏府”建宅资财至少来源于三代人的积累,两代人接力续建,终集建筑大成,实属不易。其建造工程十分浩大,规划设计、备料、施工都很复杂,可能主要工程在续建过程中,所以门侧未提及始建。</p><p class="ql-block"> 续建者段润霖生于1842年,卒于1906年,享年64岁,《段氏宗谱》有序文赞曰:“公聪嗜学,以文辞练达称,弱冠通经史,兼涉诸子百家,益慷慨激昂,有大志”。光绪癸卯(1903)年,段氏家族公推族贤润霖总理第十二届家谱续修,37年后的第十三届续修,段家为纪念润霖功德,立有传文:“性刚义而有果断,勇于任事不辞艰钜,不避劳怨。凡族中有大兴作,公多与焉,若重修隆祖祠,以妥先灵,捐助兴贤庄,以培后进,得公之力维多,而于癸卯谱事,颂功尤伟”。《英山县志•附录补遗》中有这样的记载:“段昭灼,湖北候补知县。乐施好善,慷慨任事。筹建本姓兴贤庄。丙申岁饥,捐资赈恤,县主陆祥清,赠以‘惠济桑梓’匾额”。可见段润霖虽出自官宦世第,但是位开明仕绅,为人大气,好善乐施,也很有本事。土地革命时期,“段氏府”未被毁于战火,也有可能与段家为人处世和处事能力有关。当然,革命洪流势不可挡,段家人最终也只能搬出豪宅,任由家产充公。</p><p class="ql-block"> 润霖娶过两房夫人,育有六子。“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润霖捐建兴贤庄,自身便是乡贤,更是言传身教,注重培桃育李,子辈多有所为,一个儿子为京官(光禄寺署正),两个儿子为县官,实乃不易。至其孙子辈时已处解放后时期,有迁外地者,从业不祥,居本地者则主要从事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光辉的红色革命舞台</p><p class="ql-block"> “段氏府”是大别山区少见的一处红色革命舞台,在革命战争年代承载着光荣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1931年农历6月18日,苏维埃红四区区政府在此成立,1931年9月4日,红四军军长徐海东,政委曾中生移驻英山县鸡鸣河,曾中生在鸡鸣河清水塘李仕彬住宅主持召开党务会议后,又移驻“段氏府”驻扎。1932年在此建立苏维埃红山县政府保卫局。红二十七军、红十五军、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多次在“段氏府”宿营或成立临时战斗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田月光建立秘密便衣队,在瓦寺前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段氏府”成为游击队的宿营中心。1946年9月19日,张体学率独二旅3000多人,从英山瓦寺前向罗田开进时,遭遇埋伏于落凌河西岸的敌十三旅阻击,牺牲200余人,次日又遭两倍于我之敌围攻,不得不折返,部队停驻“段氏府”休整。</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的临濮集至张秋镇一带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10月27日刘邓大军在蕲春县发动高山铺战役,歼敌17000余人。11月14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野司机关警卫战士350人转战英山,在“段氏府”宿营并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战略部署,15日到英山县城关在南门河滩召开大会,后开进罗田县石桥铺。刘伯承夫人汪荣华也曾在“段氏府”宿营过,1996年10月25日,元帅夫人汪荣华重访故地,时任英山县委宣传部长张爱华等陪同她来到“段氏府”,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在革命战争年代,“段氏府”作为鄂东党政军工作中心所在地,为英山这块红色的士地增光添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说解放后,县博物馆曾在“段氏府”征集有159件革命文物。不过笔者心存疑问,英山在大革命时期,革命力量曾几度陷入低谷,遭到反动派的屠杀和摧毁,英山县城也从红色政权手中数度易手,历经几次解放,战火毁坏城堡建筑是家常便饭,但“段氏府”却能保持完好无损,这到底是巧合是幸运,还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保护呢?由于笔者手头史料有限,自问却难以自答。</p><p class="ql-block"> 1949年解放后,“段氏府”这里是英山县第七区区公所所在地,区公所指挥当地“土改”工作,没收地主五大财产(土地、房屋、农具、耕牛、存款)分给贫苦农民。“段氏府”这屋没有被分而化之,主要是因为它是第七区政府办公场所,也是当时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政府工作有很大贡献价值。</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元帅夫人汪荣华和时任英山县委宣传部长张爱华在段氏府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办学六十四年,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段氏府”能够保存完好,也还因为它是一处著名学府。</p><p class="ql-block"> 1952年土改结束后,区公所迁到瓦前街的王氏祠堂,“段氏府”腾出来办小学。</p><p class="ql-block"> 1958年秋季,全县新建中学5所,分别是:南河“段氏府”为第四中学(“段氏府”中办的小学即迁到了瓦前街的段氏祠堂中),金家铺为五中,草盘地为六中,杨柳湾为七中,贺家桥为八中。1982年8月,县文教局将金铺、草盘、南河三所高中改为农业中学,南河“四中”就变成了南河“农中”,南河“农中”里既有初中班,也有教农业课程的高中班,笔者1983年至1985年就在这里读初中班。</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里的农中撤销了,改办完全小学,直到2016年,东风本田希望小学在麻园建成,这里才彻底关闭校园,包括校舍、老宅、园内土地等,全部收归县文物部门管理。</p><p class="ql-block"> 从1952年到2016年,依托“段氏府”为核心校舍办学64年,其中作为县里的第四中学历时24年,所以习惯称为“四中”。这里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如:方九师(曾任广东省军分区司令员)、范忠信(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罗刚(曾任罗田县委书记、市政协副主任)、王友华(曾任市委秘书长、市人防办主任)等等,不胜枚举,说它“桃李满天下”恐怕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段氏府操场上的香樟树(160多年树龄)</p> <p class="ql-block">“段氏府”散发时代光辉</p><p class="ql-block"> “段氏府”于1986年被英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自2016年11月县文物部门接管后,先后投资近千万元用于修复保护和校舍迁出。为配合全县发展全域旅游,县文物局又在“段氏府”内开设民俗文化陈列展,以及展示英山红色革命史展板等内容,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每年都接待了县内外大量游客。文物部门还规划在此建设“大别山农耕文化博览馆”,并积极筹备申报“段氏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南河镇党委政府带领镇村两级,对“段氏府”周边环境进行了大力整治,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并结合“省保”文物灵芝桥,新建了“马脚驿站”,这里将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民俗文化村,“段氏府”这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将散发出多姿多彩的时代光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