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始皇兵马俑(2023.8.21)

 雨的印记

<p class="ql-block">雄踞关中平原中部,北望黄土高原,南依秦岭,西安,作为一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演绎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一个个文化地标,记录着这座城市在岁月长河中的绝代风华,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在古今交汇中,唤醒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也有吕政一说。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于邯郸,这在史书文献中早有记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始皇出生在邯郸在中国史学界早已成为定论议。至于具体方位,因为史书文献没有详细记载,又缺少考古勘探佐证,在邯郸学术界有三种观点:</p><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地理学分析,在今串城街人民路以北朱家巷一带应是秦始皇母亲赵姬娘家所在地。而在秦始皇出生的几个月前,秦国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坑杀了45万赵卒,秦赵关系紧张,邯郸笼罩在一片哀痛悲愤之中,赵国人对秦国人充满了不共戴天的仇恨。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处境相当危险,所以赵姬只好在她娘家分娩。因此,秦始皇出生后,没有姓他父亲的赢姓,而是姓他母亲的赵姓,叫赵政。同时,在“文革”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就有秦始皇在该巷出生的传说,当地居民中还有人保存着古代秦始皇的画像。为此,认为朱家巷应是秦始皇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十三岁时继承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后,就开始在骊山北麓为自己修陵造墓。统一全国后,营建工程得以大规模进行,为修筑陵园所征调的役夫刑徒最多时达72万人。前后营建37年之久。秦始皇死后埋在骊山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向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p> <p class="ql-block">骊山墓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顶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p> <p class="ql-block">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可看出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秦二世将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的选址特别考究,是当时秦国龙脉所在,也是华夏民族的龙脉所在。秦始皇陵南面就是树木葱郁的骊山,背面则是曲折婉转的渭水河岸。秦始皇陵就在群山围绕,河水包围之中,山水宜人,环境十分的好。秦始皇陵的规模十分的大,仅仅从面积而言,秦始皇陵就相当于七十八个故宫的大小。</p> <p class="ql-block">关于秦始皇为什么会选择陕西省西安市骊山这一个位置来建造自己的陵墓,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曾经找来当时最为著名的玄学大师,帮他寻找中国的龙脉在哪里,而这一位玄学大师给出的答案就是骊山。于是秦始皇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以及死后可以得到安息,福泽后世,就将自己的陵墓建造在了骊山。</p> <p class="ql-block">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区的几个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考古工作者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往调查,经过一年多的勘探和挖掘,兵马俑这个沉睡千年的地府军团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兵马俑属于古代墓葬雕塑,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经考古队发掘、探测又相继发现了两个俑坑。根据发现的次序,编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均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总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内有陶质兵马俑近8000件,战车百余乘。它们模拟古代军队编列,组成一个庞大的军事场面,为古今中外历史所罕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参观了秦俑之后,激动地称赞秦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表达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由衷赞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是三座兵马俑坑中最大的,它的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据推算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为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它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俑坑东端的长廊部分有三排面向东的武士俑,每排68件,共204件。这些武士俑大多身着战袍,手持弓弩,面向东方,构成了这个军阵的前锋。在俑坑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列面向南、北的武士俑,构成了这个军阵的侧翼。在俑坑的西端,还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构成了这个军阵的后卫。俑坑的中部有38路纵队,全部由步兵、车兵排列组成,说明这个军阵的组织严密和完整,体现了古代兵书所说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方阵。</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最复杂,占地6000平方米。根据钻探和局部试掘情况推算,二号坑可出土陶制兵马俑1300余件,木质战车80余辆,是一个由战车、步兵、骑兵和弩兵等兵种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三号坑面积最小,只有520平方米,据专家考证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大军的指挥机关所在地。这三个坑,模拟古代军阵编列,形成一个庞大的军事场面,象征着守卫秦陵的宿卫军。这种既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领导机关,真是思虑周到,布局严谨。学识渊博的美国基辛格博士看过秦兵马俑之后说:“中国秦代的军事水平比古罗马先进300年。”</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p><p class="ql-block">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4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坑,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四号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北侧,二、三号兵马俑坑之间,被认为是一座未竣工的陪葬坑,其南半部被水冲毁。陪葬坑北边长48米,深约4.8米。坑内未见夯土隔梁,坑底地面未见铺砖,坑顶未见棚木及填土,坑内未见陶俑、战车和陶马。由于四号陪葬坑与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深度相近,位于其间又无打破关系,它应属于秦始皇陵东部兵马俑坑的一部分,是一座没有建成的兵马俑坑,甚至认为四号陪葬坑是拟建的“中军”。</p> <p class="ql-block">秦俑坑不仅形象地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面貌,而且以高超的雕塑艺术闻名于世,俑坑以秦代军队为对象构思创作,以军队内军人为原型塑造出不同级别、不同形象的秦代官兵。从身份上看,可分为高级军吏俑,中、下级军吏俑和武士俑。高级军吏俑,个个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鹳冠,表现出一种身经百战、满腹韬略的大将风度。中、下级军吏俑,一般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执兵而立。众多的武士俑有的年轻纯朴,眉宇舒展,洋溢着天真活泼的生气;有的老练深沉,额头上有条条皱纹,记载着生活对他的磨难;</p> <p class="ql-block">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赞叹的是,铠甲的坚硬、战袍的轻柔、衣褶的飘动,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陶俑的铠甲刻划得一丝不苟,陶俑的发型盘曲扭结,一丝一缕,清晰可辨。手指上的骨节和指甲盖塑造得也十分逼真,以显示骨骼与肌肉的不同质感。就连陶马口中的牙齿也塑成6颗,以表示马正处于青壮时期。秦俑的塑造把整体与个体,宏观的场面与细小的部位有机结合,使其具有经久的感人魅力。美国参议员杰克逊在参观秦俑后说:“……狮身人面像只有一件,秦兵马俑成千上万,千姿百态,威武壮观,耐人寻味。”秦俑雕塑证明了中国的雕塑早在两千年前就成熟了,填补了秦代美术史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在初制成时,是有颜色的。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这些颜料是从矿物中提取而成。经过两千多年的填土重压和腐蚀,发掘后颜色大都脱落。从个别陶俑身上残存的痕迹看,俑的面部和手是粉红色的,服饰及靴履有黑、粉红、朱红等颜色。彩绘一方面反映了秦人的审美观;另一方面,鲜艳的色彩,更增强了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感。</p> <p class="ql-block">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人在神情上的区别和脸型上的差异。军吏一般表情严肃,年纪也大一些,有的额头上还塑有皱纹。武士的表情相当个性化,不但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甚至可以体会到明显的地域性——很多秦俑的相貌特征与现代的陕西人十分接近。</p> <p class="ql-block">兵俑们个个凝目聆听、镇静机智,且仪态英武,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灭六国,天下一”的雄壮军容。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p> <p class="ql-block">【军士俑】</p><p class="ql-block">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立射俑】</p><p class="ql-block">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p> <p class="ql-block">【跪射俑】</p><p class="ql-block">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p> <p class="ql-block">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有红色,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武士俑】</p><p class="ql-block">武士俑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p> <p class="ql-block">【军吏俑】</p><p class="ql-block">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p> <p class="ql-block">【骑兵俑】</p><p class="ql-block">骑兵俑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p> <p class="ql-block">【御手俑】</p><p class="ql-block">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p> <p class="ql-block">【秦弓弩】</p><p class="ql-block">2014年2月26日,秦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处过洞的中部清理出一件较为完整的弓弩,弓弦清晰可见,直径约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非编织物。这是在秦俑考古中首次发现比较清楚的弓弦。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考古人员推测其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p><p class="ql-block">一号坑还清理出了完整的弓箭。秦代武士所使用的弓箭,在秦俑坑中多有发现,一般多见于成束装在箭囊里。此次发现的是一支完整的弓箭,在不同的部位还残存有彩绘遗迹,可分辨出红、黑等颜色。</p><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认为,根据这些发现可以复原出比较接近真实的秦代弓弩。根据机械运动学以及机械设计原理,可以推算出弓箭的射程,以此对秦军强大的战斗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p><p class="ql-block">由于弓弩大多是木头或竹子材质,但这些材料早就腐烂了,留存至今的只有弓弩的箭头和青铜扳机了。她们对这些扳机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扳机结构大体相同,说明这些连锁扳机部件是根据同一种或几乎相同的模子制成后,经过手工锉磨和机械打磨等加工过程,一些兵器上还錾刻有铭文,她们在显微镜下看到每款扳机都有人工打磨加工的痕迹,扳机部件的尺码也会略有差别。每个板机上的部件不是可以完全互换的,如果是流水线生产的话,每个部件都是一样的,尺码和形制都不会有区别。这样的话,就说明当时还没有达到现在流水线制作青铜扳机的地步。</p><p class="ql-block">经过研究,发现这些金属部件除了加工打磨之外,没有发现磨损痕迹,说明这些弩机尽管是实战武器,但从未真正在战场上用过,而是为秦始皇陵陪葬专门制作的。</p><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20日,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有重大考古收获,首次发现最完整的一件弓弩,尤其是弓弩上“檠”发现更为重要,此前见诸于史书,并未见过实物。</p> <p class="ql-block">【皮质漆盾】</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辆战车上发现了秦军使用的盾,属于皮质漆盾,这是三座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第一件盾。</p><p class="ql-block">发掘出土的盾,位于9号过洞的第二辆车的右侧,应该是车右侧配置使用的。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有些残破。“这件漆盾,所看到的边栏绘制多层几何纹,线条隐约,色彩为红、绿、白。背面朝上,因此也可看到握手部分,但只刷了天然漆,没有彩绘,不及秦陵一号铜车马上的铜盾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考古专家说,这件漆盾尺寸大小是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秦陵1号铜车马上铜盾的两倍,但因使用者级别的关系,纹饰差别很大。</p><p class="ql-block">除了新出土的秦盾外,考古人员还发掘出较为完整的韬(装弓弩的袋子)。</p><p class="ql-block">“从考古价值上讲,如果能在这200平方米的区域中发现新的物件、新的材料,那对于研究的价值就大多了。比如,如今出土的一些兵马俑的手势呈四指弯平状,但手里已经空空如也,我们只能根据当时弩的形状判断,认为他们可能手执木弩,只是木头被烧毁或朽掉了。”考古专家表示,如果机缘巧合,能发现一个手执木弩的兵马俑,就能证明此前推断是正确的,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这么高大的兵马俑是如何制作的呢?专家们对陶俑出土时已破碎残片的研究,秦俑的制作采用了模塑结合,以塑为主,并辅之以堆、捏、贴、刻、画等多种技法,精雕细刻,造型完成后,再入窑烧制,出窑后绘彩。至此,整个制作过程结束。</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的烧制成功,是我国制陶史上的一个创举。专家从陶片上检测,陶俑、陶马的焙烧温度在950℃-1050℃之间。就一个陶俑来说,最薄的地方还不足1厘米,最厚的部位却多达10余厘米。各个陶俑的轻重悬殊很大,轻者还不到110公斤,重者却将近300公斤,而且陶俑、陶马的体腔又都是空心的。因此,火候不到,就会出现陶质疏松、色泽不一的现象,反之,火候过高,又会出现裂纹、变形,甚至暴裂,前功尽弃。由此可知,秦代的烧陶工匠在掌握火候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们制作、烧制的成功,是我国制陶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古代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虽然秦俑坑目前只发掘清理了很小一部分,但已出土了秦代兵器数十多种,达数万件。使考古工作者感到惊奇的是:埋在潮湿地下达2000年的青铜兵器,出土后仍寒光闪烁、锋利无比。经化学光谱分析,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的铬盐氧化物,它起到了良好的防锈作用。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有关学者的重视,因为直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才有这项技术的专利权,它是在近代科学技术参与下,有一套较复杂的工艺程序和设备才能达到的。而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知道并已运用这种技术,这是世界冶金史上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标准化是机械制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可是在两千年前的秦代,标准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秦俑坑中的弩机是由望山、悬刀等四五个部件组成,各种部件可以通用互换,这种高水平的标准化程度,使英国的标准化专家赞不绝口。他认为,标准化起源于中国的秦代。</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站在俑坑前,为这雄伟的军阵、卓越的雕塑艺术和高超的科技水平赞叹时,你是否想过,这些兵马俑的制作者呢?考古工作者在修复秦俑时,在他们的身上发现有刻划或戳印的文字,如“官疆”,“官”是中央官府的制陶作坊,“疆”是工匠名; “咸阳午”是咸阳地区叫“午”的人。目前,在秦俑身上共发现有85个不同工匠的名字,这一伟大发现,证明秦俑的制作是从全国招来的具有一定技艺的工匠,他们按照秦朝“物勒工名”的制度,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它们是一批出身于社会下层的陶工,在他们的率领下,还有一大批没有留下名字的陶工,每个工师以带徒十余人计,总数近千人。他们一起进行艺术创作,促进技术交流,因此秦俑艺术不仅继承了前代优秀的艺术传统,而且融合了当时全国雕塑技艺的精华。我们讴歌陶工们的宏伟业绩,说他们是秦俑艺术的创造者,他们的名字在中国和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必将占有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秦铜车马,秦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78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秦铜车马一组两乘,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p> <p class="ql-block">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p> <p class="ql-block">1978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由于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变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这组铜车马按出土时的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p> <p class="ql-block">一号车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车輢(车箱两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较低,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一号车是秦始皇乘舆中的立车,又名高车。一号车虽然有伞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实质上应该是兵车。蔡邕在《独断》中记述秦始皇法驾卤簿的车马仪仗时曾说:“又有戎立车以征伐”,说明了立车在皇帝车队中用以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二号车辔绳末端有朱书“安车第一”四字,由此可认定其为古代安车。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单辕双轭,四马分两服两骖。马高90.2厘米—93.6厘米、长110厘米—114厘米,通体白色,仅鼻孔、口腔等处施粉红色。车舆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就座。青铜马车中,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的御官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舆,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主舆四周屏蔽,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舆室的顶部罩着一面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舆底上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征柔软的茵垫。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屏蔽体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p> <p class="ql-block">制作技术</p><p class="ql-block">秦铜车马通体彩绘,所用的颜色以蓝、绿、白三色最多。八匹马通体白色,只有鼻孔、口腔等处施以粉红色。御官俑的面部和手上有两层彩绘,内层为粉红色,外层为白色,更加突出了人物肌肤的质感,头发为蓝黑色,长襦为天蓝色。车身上的彩绘,以白色打底绘以彩色纹样,色调素雅、清新。彩绘的纹样有变相的夔龙夔凤纹、流云纹以及各种菱花纹和多种多样的几何纹。高车以菱形、方格形等几何纹样为主,间以各种云纹、旋涡纹,主要分布在车栏内侧、车轼表面和车伞下面。安车以夔龙夔凤纹为主,流云纹和几何纹成了边饰纹样,更突出了安车的帝王气势,显示了两乘车不同的功用。夔龙夔凤纹主要分布在车盖内侧、后舆四周上层区域、后舆车门内侧等主要位置,流云纹和几何纹主要分布在车盖内侧的边角、承托车盖的骨架上、车前舆内外侧栏板、车后舆外侧上层、后舆车门内侧边角等区域。</p><p class="ql-block">秦铜车马上大部分纹样是用彩色直接描绘,再用墨线或白线勾画边轮的。也有一些纹样先勾画样稿,然后填色,最后用墨线勾画轮廓。一、二号车车舆下层的图案采用堆绘法绘制,线条突起,有很强烈的立体感。这种艺术手法前所未见,亦属首次使用。彩绘不仅使秦铜车马更显华丽,同时也掩饰了秦铜车马在铸造时难以避免的沙眼、修补痕迹等缺陷,而且也延缓了青铜的氧化过程。</p><p class="ql-block">制作秦铜车马的主要材质是锡青铜,一般来说锡的含量为6-13%,铅的含量在1%左右。铜车马根据铸件使用的不同性能采用了不同的合金比例:承力较大的构件如马腿、车撑等,要求机械硬度高,其含锡量就比较高;要求有一定韧性的构件如缰绳、辔绳等,其含锡量就比较低。各部件的机械强度要求不同,含锡量的多少也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秦铜车马的众多构件大多是铸造成型,在铸造方法上,根据构件的大小、薄厚以及不同的形状,采用不同的铸造方法:大而薄的构件如拱形的车篷盖,采用了铸锻结合的工艺,先将车盖浇铸成形,再经过加热锻打,这是秦代的一大创举;一些大型厚壁或长杆型铸件,都采用空心铸造,既减轻重量,节省大量金属,又可以避免铸件疏松、受热产生裂纹等缺陷,改善材质性能。另外,将一些复杂构件分解成一些简单的构件分别铸造,再把这些简单的构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构件,也是铜车马铸造工艺中的一个创新。</p> <p class="ql-block">秦铜车马的连接工艺更是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活页连接、子母扣连接、子母扣加销钉连接和纽环连接等。活页连接主要用在二号车上的门扇与门框、窗扇与窗框的连接上,活页的结构与现代用的合页几乎完全相同。除了秦铜车马外,在秦都咸阳遗址也曾出土过多件,说明秦代的青铜器加工工艺已经较为普遍地用于现实生活。</p><p class="ql-block">子母扣加销钉连接方法在铜车马的鞍具上被广泛应用,如靷绳、辔绳、缰绳等,都是用一节节铜质或金银质的构件,采用子母扣加销钉的连接方式组成链条的。这种连接方法是把两个小构件的一端分别加工成凹凸状,再把一个小构件的凸状一端插入另外一个小构件的凹状一端,使两个小构件完全契合,再在契合处加上一个销钉使之完全连接在一起,但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p><p class="ql-block">纽环连接是用一个圆环将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如上铜镝六个带刺铜球之间的连接就使用了这种连接方法。这种连接方法,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各部件之间活动自如。</p> <p class="ql-block">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车马,是考古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铜器,对研究中国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在秦代,安车又称辒辌车,曾作为秦始皇出巡乘舆。《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的记载,多次提到辒辌车。二号车的出土使人不仅对秦代卤簿制度和古代马车陪葬制度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对古代安车的形制结构有了明确认识。</p><p class="ql-block">《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说明制作木质车马的复杂程度,而用青铜制作的铜车马在制作难度上较木车有过之而无不及。铜车马的制作综合采用了铸造、嵌铸、包铸、焊接,以及各种各样的机械连接、机械加工等工艺技术,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秦陵铜车马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车制,特别是对战车的系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秦陵铜车马就是秦代皇帝车舆的再现。车体仿照实物制作,所有细节都表现得非常具体逼真。为中国古代美术、车制以及宫廷舆服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1974年,第一次发现兵马俑的时候,秦始皇陵墓中就一直出土着很多珍贵的文物,轰动了整个世界。到1994年,在秦始皇陵墓中发现了一批青铜剑,这批青铜剑已经在地下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出土的时候非常光洁,就像刚刚打造完成一样,整个剑身没有一点的铜锈,整把剑锋利无比。</p> <p class="ql-block">在这青铜剑的表面上,涂有一层十微米的化合物,但是这种技术是近现代才有的,最先实现的还是德国,是在1937年。但这青铜剑的出土,这样的青铜防锈处理技术轰动了整个世界。在一号兵马俑出土青铜剑的时候,让在场的考古人员悬起了心,因为这把宝剑被一件重物压弯了,成为了圆月弯刀。</p> <p class="ql-block">根据出土时候的状况猜测,这把青铜剑在入藏的时候就受到重物的压力。当考古人员把重物挪开之后,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当重物被挪开的时候,青铜宝剑直接恢复到了原来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奇迹,让在场的考古人员吓了一大跳,整个考古界都为之震颤。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就已经有如此先进的冶炼技术,这让人无法相信,秦朝人到底掌握了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才能制造出这样的青铜剑。</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材料,在现代被叫做记忆合金,也就是说,这把青铜剑具有记忆功能,就算它脱离了原来的形状,但也会慢慢的复原到刚刚打造出来的状态。青铜剑能够达到千年不朽,和这样的记忆金属有关。</p> <p class="ql-block">而且这一科学技术领先了世界2000多年,记忆金属在20世纪30年代才被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到了60年代之后才应用于航天、化工、能源等领域,如今使用也并不是很广泛。根据对青铜剑的分析,这把剑里主要是由铜铁合金,然后加杂了锰等元素。</p><p class="ql-block">目睹了这把青铜剑,再想到兵马俑在出土之后颜色消失,现在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保护好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文物,所以禁止进行挖掘。</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2023年8月21日,小编及家人打卡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图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