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①本文纯属个人观点,请勿转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②图片均来自百度、豆瓣、腾讯视频</b></p> <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个地方。曾经的统治者从小受西方文化影响,意识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于是,其在位期间,不仅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还设立现代大学,开放酒禁。他颁布新宪法,实行议会制度,解除妇女面罩束缚,给女性投票、受教育和工作权利。这位统治者在位的黄金四十年里,“大批外国技术人员进入该国,年轻的女孩穿着西方流行的短裙,身穿西装的商人开着苏联和西方产的轿车,新式的医院和学校拔地而起,学校里的老师组织男女同学做游戏,大学图书馆里多了许多批判社会和伸张正义的作品,山丘上野餐的男女青年在饮酒唱歌。”而这个山地广布、生活安稳的国度曾一度被称为“中东小瑞士”。这就1933年—1973年,末代国王查希尔统治下的阿富汗。</p><p class="ql-block"> 而《追风筝的人》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以这一时期的末段为开篇。</p><p class="ql-block"> 其实,要想真正读懂《追风筝的人》,就一定要读懂阿富汗那多灾多难的历史。小说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阿米尔)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p> 命运多舛的国家苦难史 <p class="ql-block"> 在《养家之人》帕瓦娜父亲的口中,就曾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过阿富汗那命运多舛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b>“兴都库什山脉纵穿我们的国土,炎热的北方沙漠炙烤着我们的大地,焦黑的碎石土映衬着冰峰。苍凉的地貌如猛兽的化石,古老而霸气,我们原名阿力安那,是一个伟大又辉煌的国度。我们曾是连接世界的通道,让东西方互通有无。我们研究星象,在混沌中不断探索规律。我们有科学家、哲学家,还有讲故事的人,攻克了一个难题,又探索新的难题。我们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但我们相邻的帝国互相交战,国家的版图在数千年间一次次改写。征战的君主有波斯的居鲁士大帝,有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有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一方唱罢,另一方登场。每一次战争都有杀戮,每一次争夺都有幸存者。历史不断重演着……”</b></p> <p class="ql-block"> 阿富汗,这个链接中亚、西亚、南亚和东亚的十字路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占领阿富汗可威胁或者说是包抄四国(中国、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并扼守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与中国接壤,又是俄罗斯的后花园。中亚五国的稳定,直接影响中、俄两国后方的稳定,而中亚五国稳定的前提是:阿富汗的稳定。这一特殊的位置决定阿富汗是多国的逐鹿场。</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多民族进入阿富汗,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在此汇聚。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而英帝国为争夺中亚控制权,曾多次出兵阿富汗,虽然也曾签订过不平等条约,但最后都以放弃对阿富汗内政的干涉和外交的控制而告终。而苏联为获取印度洋出海口,与远东地区形成海上互通,构建战略性包围整个东亚,1979年12月,出兵阿富汗。战争打了10年,最终苏联选择撤兵。这次战斗的失利,也加速了苏联解体。2001年,为报复911事件,打击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虽然从海洋、铁路、陆地到空运,美国采用全方位支援的高科技作战方式,但这20年的战争让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让250万阿富汗人民流离失所沦为难民,46000多平民死于战火,这一切都给阿富汗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b> “早在俄国佬的军队入侵阿富汗之前,早在乡村被烧焚、学校被毁坏之前,早在地雷像死亡的种子那样遍布、儿童被草草掩埋之前,对我来说,喀布尔就已变成一座鬼魂之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追风筝的人》</p> 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外力让阿富汗千疮百孔,那么阿富汗内部的各民族纷争便是其混乱的另一大根源。</p><p class="ql-block"> 《追风筝的人》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悲剧人物哈桑,便是民族战争中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文章对哈桑和其父亲阿里有这样一段描述:</p> <p class="ql-block"><b> “他们管他叫‘塌鼻子’,因为阿里和哈桑是哈扎拉人,有典型的蒙古人种外貌,跟中国人稍微有些相似。学校的教材对他们语焉不详,仅仅提到过他们的祖先……我吹去蒙在书上的灰尘,那天晚上偷偷将它带上床,吃惊地发现里面关于哈扎拉人的故事竟然写了满满一章。整整一章都是关于哈扎拉人的!我从中读到自己的族人——普什图人曾经迫害和剥削哈扎拉人。它提到19世纪时,哈扎拉人曾试图反抗普什图人,但普什图人‘以罄竹难书的暴行镇压了他们’。书中说我的族人对哈扎拉人妄加杀戮,迫使他们离乡背井,烧焚他们的家园,贩售他们的女人。……比如人们管哈扎拉人叫‘吃老鼠的人’、‘塌鼻子’、‘载货蠢驴’等。我曾听到有些邻居的小孩子这么辱骂哈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追风筝的人》</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哈拉扎人在阿富汗属于下等人,生活在被歧视、被践踏的处境中呢?这要从阿富汗的民族构成来分析。阿富汗有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兹别克族、俾路支族等2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阿富汗是一个山地国家,绝大多数人散居在各个山区的农村。与其说他们对阿富汗这个国家认同,不如说他们更认同的是家族、部落和民族,而唯一能凝聚他们的就是共同的信仰——伊斯兰教。虽然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两个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一个追随逊尼派,另一个却追随什叶派。从语言到居住地,从领导权到宗教教义,截然不同的宗教与文化内核让这两个民族从本质上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个民族常年势不两立。所以,在阿富汗所有的民族中,哈扎拉族是最不受欢迎的群体,他们甚至被普什图族当做致死仇敌。哈扎拉族人迫于生活的无奈,逃到阿富汗的中部山区安家。可那里条件苦寒,一到下雪天,温度能降到接近零下20度。大人走不出贫困,孩子更是营养不良。更糟糕的是,他们受不到教育,只能靠捡垃圾或者摆地摊为生,可还是经常食不果腹。即使他们主动走出去,也会因为种族的问题,在外饱受歧视和凌辱,能做的只有最低贱的体力工作,比如佣人、搬用工、清洁工等。</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也正是《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这样的哈扎拉人在阿富汗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阿富汗自以为驱逐了帝国列强的侵略,平息了各路军阀混战后,迎来了塔利班的专制时期。哈扎拉人便更是受到非人的虐待和残杀。</p><p class="ql-block"> 塔利班其实是宗教学生的代名词,这些生于战乱而在巴基斯坦难民营苟且活下来的孩子,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他们从小便被铁丝网包围着,由巴基斯坦军队把守着,和坐牢无异。孩子们想要逃离这里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进入宗教学校。而伊斯兰宗教的洗礼和作战技能的训练正是培养塔利班的温床。凡是能活着走出来的人,都将成为信仰极为坚定且人性泯灭、残忍无比的宗教分子。他们坚信只有用伊斯兰教才能全面改造社会,阿富汗才能振兴。他们的伊斯兰教法,不仅用断手、剁脚、鞭打、用石头砸死等刑罚治理社会,还用这些方法约束自己。</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应该是1995年——俄国佬已经被赶走很久了,喀布尔依次落在马苏德、拉巴尼和人民圣战者组织手里。不同派系间的内战十分激烈,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一天结束。我们的耳朵听惯了炮弹落下、机枪嗒嗒的声音,人们从废墟爬出来的景象也司空见惯。那些日子里的喀布尔,亲爱的阿米尔,你在地球上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像地狱的地方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追风筝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写到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看到的千疮百孔的故土上,被塔里班以宗教的名义肆意屠杀的人民和种族迫害的哈扎拉人,恐惧和愤怒戛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这个被称为“帝国坟场”的国家,也因为常年的军阀混战,塔利班掌权后的极端主义政教统治而自掘坟墓,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产和输出国。</p><p class="ql-block"> 政教合一,信仰膨胀导致政治恐怖专制,文化内核坍缩,经济崩溃,人性泯灭,民生凋敝。这,就是故事中的阿富汗,也是当今最渴望和平安定的阿富汗。</p>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p class="ql-block"> 其实,《追风筝的人》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读者,之所以能够感动全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故事背景的复杂性,更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救赎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关于阿米尔和哈桑,一个关于普什图人和一个哈扎拉人的故事。阿米尔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爷,哈桑虽然是阿米尔家仆人的儿子,却把阿米尔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阿米尔性格敏感,懦弱,哈桑却非常的活泼,勇敢。阿米尔的父亲经常夸奖哈桑,这让阿米尔十分嫉妒,于是他参加了风筝大赛,试图赢回父亲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赢得了冠军,哈桑去帮阿米尔追逐象征着荣耀的风筝时,满脸灿烂地对阿米尔说:“<b>为你,千千万万遍!</b>”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最为天真,最为忠诚的表白。可是,哈桑在捡风筝的路上被反社会人格的坏孩子霸凌了,这一切都被沿路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在眼里。恐惧、懦弱,以及等级观念和种族差异的影响,使阿米尔最终没能挺身而出。事后深感痛苦的阿米尔在老石榴树下,一遍又一遍冲着哈桑扔石榴,砸到自己筋疲力尽,双足跪倒,垂头丧气,只希望哈桑能狠狠揍自己一顿,惩罚自己曾经的懦弱给他带来的痛苦。但善良的哈桑浑身血红,却纹丝不动。哈桑越是对他善意和关切,他越是觉得痛苦难熬,阿米尔无法再次面对哈桑,于是在生日的时候,陷害了哈桑,希望父亲将他驱逐离开。而哈桑也明白阿米尔为什么要这样做,善解人意的他和父亲阿里主动选择了不加辩解默默离开。随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p><p class="ql-block"> 阿富汗时局的动荡让阿米尔随父亲来到了美国,结婚生子,幸福生活的阴影之下,哈桑那次追风筝后双腿滴下的血液将雪地染成黑色的画面却一直挥之不去,成为了阿米尔解不开的心结。一直无法生育孩子,阿米尔也自认为是童年犯下的过错,上天剥夺了他为人父的权利,而自己也罪有应得。</p><p class="ql-block"> 父亲死后,父子多年的挚友——一直留守在阿富汗的拉辛汗,临终前恳求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指引他去寻找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这条归国之路上,阿米尔见证了各国列强给阿富汗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见证了国内无法调和的民族纷争,见证了塔利班的恐怖统治,也知道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父亲会对哈桑那么关心。</p><p class="ql-block"> 阿米尔就像一个长着阿富汗面孔的外国游客,游荡在故土满目疮痍的街道上,当得知哈桑最后也是因为守护他曾经的宅院而被塔利班枪杀,阿米尔带着愧疚、悔恨和赎罪的心,决定去拯救哈桑唯一的孩子索拉博来弥补自己过去犯下的过错。</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样的勇气和决心才会让阿米尔单枪匹马闯入恐怖分子营地,想要营救索拉博啊?阿米尔惊恐地发现抓走索拉博的恐怖分子正是当年仰慕纳粹且凌辱哈桑的人。恐怖分子提出要和阿米尔单挑,这次阿米尔勇敢地站了出来,即便被殴打致残,阿米尔的内心却是痛快的,因为身体的疼痛永远也抵不过这些年来一直压抑在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就在阿米尔快要被恐怖分子几乎殴打致死时,索拉博用多年前哈桑同样的方式,给了对方致命一击,救了阿米尔的命。经过千辛万苦,最终阿米尔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后来两个人在一起放风筝的时候,面对因为经历过绝望而自闭的索拉博,阿米尔问出了和哈桑当年同样的那句话:“要我去追回那只风筝吗?”索拉博似乎点了点头,于是,阿米尔终于也说出了那句话:<b>“为你,千千万万遍!”</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句诚挚的爱,却也是一句迟到的道歉。那只风筝就像是过去发生的一切,飞走了还能再追回来吗?也许,阿米尔追逐的是象征着友谊、过往、忠诚……的风筝,但我们更希望看到人性坚守的是心底的那份纯真和善良。</p> <p class="ql-block">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b>卡勒德·胡赛尼</b>,用细腻、生动、悲悯的笔触,书写一部感人肺腑的《<b>追风筝的人</b>》。纵观阿富汗的历史,这个被外力屡屡中断的国家,两千年间,诸多征服者都在这里折戟沉沙,可见其顽强坚韧的民族内核。小说中有着血缘关系的阿米尔和哈桑,不正是阿富汗两个民族的象征吗?历史的车轮滚群向前,也许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弥补,但是至少未来仍然可期。</p> <p class="ql-block"><b>“绵长的兴都库什山脉,</b></p><p class="ql-block"><b>纵穿着我们的国土。</b></p><p class="ql-block"><b>炎热的北方沙漠炙烤着我们的大地,</b></p><p class="ql-block"><b>焦黑的碎石土映衬着冰峰。</b></p><p class="ql-block"><b>我们原名阿力安那,</b></p><p class="ql-block"><b>是一个伟大的国度。</b></p><p class="ql-block"><b>你可以铿锵有力,</b></p><p class="ql-block"><b>但不要仗势叫嚣。</b></p><p class="ql-block"><b>滋养鲜花的是雨露,</b></p><p class="ql-block"><b>不是那滚滚雷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养家之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2023年8月22日星期二</i></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