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从钗里村到马岚口堡,走长城,有“浏览”有“精读”;看古堡,有掠过,有品味——总之是详略得当,布局合理,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5月2日走长城继续,走过的主要路线:净宗寺—南上寨烽火台—茹越口(9—1号敌台,茹越口西南堡)—茹越口堡—观前烽火台(双佛)段树洼烽火台(文笔塔)—3座无名台—护驾岗(4-2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净宗寺,素面朝天的菩萨们</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起步于南上寨的净宗寺。应县的净宗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其历史悠久,有多处佛像遗产。据记载净宗寺比较著名的佛造像有四:一是万佛塔,万佛塔内刻有2600多尊小佛像,由释迦牟尼、弥勒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种类佛像组成; 二为山门口的卢舍那佛像,该佛像高达12米,为严格按照印度宝库寺原佛像尺寸比例制作而成;三是阿弥陀佛,净宗寺的阿弥陀佛像在中国东北地区非常著名;四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等佛像也是难得佳作。</p> <p class="ql-block">但今天的净宗寺正在大修,寺庙的院子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材料,似乎所有的佛像都是素面朝天,我们看到了素面的文殊和普贤菩萨、阿弥陀佛,大殿里也有众多佛像等待描金打扮。</p> <p class="ql-block">我们很过意不去,觉得这个时候来拜访众佛家,很有点过意不去,连诵“阿弥陀佛”拱手道歉。</p> <p class="ql-block">忽然高高的房梁间有人搭话,我们抬头一看,原来有一个人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画墙壁彩绘,“你们是寺庙维修期间第一批参观者。”他举起手机俯视众生般给我们拍照,我们也仰视之拍到了他。</p> <p class="ql-block">走出净宗寺看见这个重要提示。我们昨天在西宁寺也看到这样的提示。</p> <p class="ql-block">——南上寨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穿过净宗寺,向寺庙的后山攀爬,先遇到了一座烽火台,有文保碑立于台前,标示为“南上寨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南上寨村位于南泉乡东部,紧邻梨繁路,但五百多年前这里处于边境地带,曾烽台相望,剑拔弩张!</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长城寻台</p> <p class="ql-block">过了南上寨烽火台,继续向上攀登,这山势看上去并不陡,但一直上升走起来也是很吃力,每次走长城起步都是如此。这是茹越口8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不是9座烽火台吗?怎么从8号数起呢?怡然有些诧异。“9号烽火台是一个秘密”,有队友故作神秘,大家在对照着“长城漫步”,9号烽火台暂时还真是一个谜。</p> <p class="ql-block">回眸南上寨村</p> <p class="ql-block">长城上敌台的排列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时间并不是一以贯之。从茹越口8号烽火台向上,有200多米的爬升,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山脊。驻足小憩,发现向下的山坡上有大片太阳能板。</p> <p class="ql-block">但是寻找长城的人并没有被这太阳能板遮住了望眼,“那半山腰凸出的一点应该是4号烽火台吧?”鬼斧领队、刀太极与尺规老徐推测道。怡然凑上前往山下看,也看到了他们指点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要不要下山去看看?刀太极老师提议,没有人附合,那我们到茹越口的时候再去找这个台子吧,似乎有些推诿的意思。但那是看谁,刀太极老师是认真的,当我们下到茹越口的时候,他果然去找这4号烽火台,因为判断有点偏差,他多爬了一座山,多过了一道沟,真是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继续爬山继续寻找烽火台,这还差着7个烽火台呢。每爬上一座山脊,都要对照“长城漫步”进行推测研究。这个山脊是一座烽火台吗?没有标识啊!“那就命名为二姐台吧”,此时二姐正站在土台上。火燕还真的在六只脚轨迹上这么做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7号烽火台!”大家望向延伸出去的一段山脊,其尽头便有一座临崖而建的烽火台。刀太极老师等几个人已经开步了,而众多人如怡然者,并没有转向那个山脊,远远望上一眼也行吧!</p> <p class="ql-block">但走了几十米,便是断崖了,原来奔7号敌台才是惟一路径。从这个位置可以看见我们经过的7号、8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怡然眼里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出现一座明显的敌台,这便是茹越口6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逾前行,又一座非常高大的敌台出现了,这便是茹越口5号敌台了!</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5号敌台的身后便是茹越口西南堡,又称为“六郎寨”,据传说杨六郎曾经在此驻扎,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杨六郎的传说真是无处不在,从北京到山西,已成为一种传说,一种精神,一种象征!</p> <p class="ql-block">六郎寨开东门,拱券还在,只是被土层湮没了大半。</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六郎寨”不见六郎影,更不见刀光剑影,像被岁月磨光了棱角的老人,平静安然而又慈祥。</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我们的脚步从容了许多,似乎可以与岁月同步,慢慢雕琢时光。</p> <p class="ql-block">下了六郎寨,遇见一座敌台,原来这就是茹越口9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回望半山腰上的六郎寨</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缅怀</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脚下便是茹越口了,在短短的长城生涯中,竟与之二度相逢,真是缘份不浅!</p> <p class="ql-block">长城在应县境内长约一百一十七华里,基本走向为:由东安峪向东北方向经茹越口,小石口、大石口至北楼口。话说茹越口,正是位于应县城南20公里的茹越山下,是恒山与雁门山衔接处的一个山口,为内长城雁门十八隘口之一,峪口山势陡峭,山峪短浅、平缓,极具军事价值。</p> <p class="ql-block">令茹越口闻名于世的,则是发生于80多年前的中日对决——平型关大战。当时,驻守茹越口的是国军第6集团军第34军第203旅梁鉴堂部。战斗打了一天后,我军失利,203旅官兵大部壮烈牺牲,梁鉴堂旅长也以身殉国,同日该地失守。茹越口一失陷,平型关的僵局立刻被打破,阎锡山无论是放敌进关,关门打狗,还是倚关拒敌,歼敌于关外的战略都不再有任何实际意义,所担忧的反而是日军从茹越口源源不断开进,与平型关外之敌联合,使得平型关守兵腹背受敌,于是,就下了退出平型关的命令。战斗结束后,日寇在茹越口和邻近的教场、南上寨、观口前等村进行烧杀抢掠,当时死于日寇暴行的无辜群众有40多人。</p> <p class="ql-block">今“六郎寨”仍高悬于上,“孟良山”上人字长城扼守于口,这兵家必争之地仍威风懔然,我们仰望之,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国力疲弊虽崇山险隘却挡不住入侵者的铁蹄,万众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茹越口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孟良山丈量人字墙</p> <p class="ql-block">两年前我们从儿狼峪到茹越口,望孟良山上的人字长城兴叹,强弩之末惟望之而不能及,这一次一定要补课!要用脚步丈量孟良山上的人字长城!</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爬升好辛苦啊!我们已经爬了一段长城,且天气很热,爬起来很耗费体力,火燕、怡然、冯老师、蔷薇老师、老陈、葛嫂,我们一行6人互相鼓励着,奋力向上攀登爬。这是茹越口3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俯瞰山下的茹越口村/堡,两年前怡然与冯老师曾进过堡子,还有那段高高的堡墙。</p> <p class="ql-block">两年前,怡然走茹越口堡墙。</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2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1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孟良山的最高点,我们在这里稍微休息一下。</p> <p class="ql-block">沿着“人”字墙体的“捺”笔下撤。</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堡外护堡台</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于走下了孟良山上的人字长城。</p> <p class="ql-block">走在后边的火燕</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堡就在我们身旁了。</p> <p class="ql-block">茹越口堡堡台。</p> <p class="ql-block">——观口前双佛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茹越口村,再经过教场村,寻墙而上,继续寻台!</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还要爬山,而且爬升还不小,而且还要不断地绕过沟壑。视野里仍然不见敌台,说明我们的路程还远着呢!走在前边的鬼斧、天津4人小队等人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他们远远地招唤着我们、指引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好明显的一座敌台,终于一座高耸的敌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便是观口前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到了近前一看,这座敌台很特别,敌台的顶端立着两座佛像,佛像四周及头顶还有铁围栏,这是敬佛还是不敬佛呢?用“五道黑”老师的话说:这个墩台很有意思,变成墩不墩,佛不佛,铁管搭架,乌鸦搭窝,软梯爬墩!</p> <p class="ql-block">左侧山脊上的敌台是护驾岗4号烽火台,我们几人一致决定先不去这座烽火台,等看完文笔塔,转过去再看。</p> <p class="ql-block">——椴树洼烽火台文笔塔</p> <p class="ql-block">过了观口前烽火台之后,又是无穷尽地绕沟爬坡。我们虽然在教场村找村民要过一次水,现在的水还是不多了,而前途到底有多元还是未知,心中不免有些着急。于是便用尽全力加快脚步,奔“文笔塔”,那里可能容易经过村庄,我们就可以要水喝了。</p> <p class="ql-block">远远地望见椴树洼烽火台了。</p> <p class="ql-block">继续绕过沟壑。</p> <p class="ql-block">绕过很长一段路,我们终于又看见文笔塔了。但我们并不急于奔塔去,因为我们看到了山坳里有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看见了一位赶着羊群的大爷,看见了路边长长的水管——我们有水喝了!“这水干净吗?”“干净,我们都喝这水”,放羊的大爷说。我们拿出瓶子接水,喝水!这水真清甜啊,真解渴啊!然而喝了水肚子咕咕叫——这水真的干净吗?我们终究心有余悸!</p> <p class="ql-block">喝好了水,我们到了椴树洼烽火台下。“文笔塔”是老徐起的名字,其正式名称是椴树洼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多么漂亮的敌台啊!”它笔直耸立,与文笔有几分神似; 它纤细文弱,又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文笔塔下久久留连不忍离去。</p> <p class="ql-block">回眸逆光中的椴树洼烽火台文笔塔,金光闪亮,别具风采!</p> <p class="ql-block">椴树洼烽火台文笔塔越来越远,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刀嫂留在文笔塔下等刀老师,我们5人继续前进,一路追赶前队!又了下沟,再上山,接下来的路还是很虐,这一路上我们找到了三个非常明显的敌台,“长城漫步”上竟然没有标识,是不是当初的考察者从文笔塔下就转出山了呢?我们姑且把两个无名敌台命名为椴树洼2、3号烽火台吧!</p> <p class="ql-block">下沟上山寻台子</p> <p class="ql-block">无名台一——我们命名为椴树洼2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无名台二——我们命名为椴树洼3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还是无名台二</p> <p class="ql-block">看见我们前队的路条,心里稳稳的!</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三个无名烽火台,眼前又豁然开朗,一座高大且带有宽大院子的敌台出现了,这便是护驾岗3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又一次望见了护驾岗4号烽火台,只是距离更远了,远远的还隔着一道沟,原来,我们第一次遇见它的时候,距离是最近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已经不能到护驾岗4号烽火台的近前了。“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敌台如人!</p> <p class="ql-block">护驾岗3号烽火台后,继续找2号烽火台,但是要下山,过了护驾岗南公路,再上山,才能到2号烽火台的近前。下山,没看见路,全靠前队的指点!</p> <p class="ql-block">再穿过公路,再上山,真是太困难了。</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坚持下来,终于找到了2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要找到1号烽火台,还要重复找2号烽火台的经历。体力不支,时间也不够了。</p> <p class="ql-block">“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倦鸟已归林”,就这样吧,我们5人决定返回集结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山,返回到护驾岗村。</p> <p class="ql-block">护驾岗村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汤帝曾在舜王坪耕作,并受到当地先祖们的拥戴和保护。根据民间传说,汤王曾经在此地祈雨,留下了传世的佳话。因此,后人将舜王坪下的这个小山庄起名护驾,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长城走得酣畅淋漓,痛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火燕怡然山西走长城第七天,圆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