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 (Bucharest,Romania)</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布加勒斯特是羅馬尼亞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市內保留了眾多各個時期的優雅建築,素有小巴黎之稱。它的主要商業街勝利大道(Victory Avenue)也有香榭麗舍大道的美譽,路兩旁林立著許多高檔時裝店、藝術精品店、星級旅館、咖啡館和飯店,以及著名歷史建築和博物館,我們的旅館就坐落在這條街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到達的第二天雨過天晴,天公作美,我們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趕在早餐前沿著勝利大道逛了附近的一些景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布加勒斯特大學中央圖書館。藏書超過二百萬冊的大學圖書館,初建時稱為“大學基金會卡羅爾一世圖書館”,因為圖書館建在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一世為大學基金會購買的土地上。圖書館前的騎馬雕像即是卡羅爾一世。在1989年的革命期間圖書館曾遭遇火災,五十萬冊圖書付之一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布加勒斯特大學中央圖書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羅馬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位於圖書館對面,一幢恢宏的大樓,建於原來的皇宮內。收藏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羅馬尼亞藝術家的作品,以及皇家收藏的世界各國傑出藝術家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羅馬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羅馬尼亞雅典娜神廟(Romanian Athenaeum)。位於圖書館後面,現在是一座首都最負盛名的音樂廳,也是布加勒斯特的地標之一,是喬治·埃内斯庫爱乐乐团和喬治·埃内斯庫音乐节的所在地。建築呈新古典主義風格。樓前有一個小花園,園內站立著羅馬尼亞詩人米哈伊·埃米内斯庫的雕像。音樂廳平時對外開放參觀,我們沒有機會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羅馬尼亞雅典娜神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克雷祖列斯库教堂(Kretzulescu Church)。位於藝術博物館邊上,是一座特具羅馬尼亞風格的老教堂,被認為是羅馬尼亞文藝復興風格,是羅馬尼亞東正教與奧斯曼帝國伊斯蘭建築風格的結合體。矗立在教堂旁的半身塑像是羅馬尼亞政治家、羅馬尼亞民主大會的創始人科尼留·科波苏(Corneliu (Cornel) Coposu ,1914年5月20日-1995年11月11日),羅馬尼亞極權時期的政治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克雷祖列斯库教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路上各路口和街角的古典建築都精彩絕倫,絲毫不亞於布達佩斯、維也納、柏林或巴黎,無愧於“東方巴黎”的稱號。都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些建築無異奏響了一曲曲民族風格鮮明的樂章,悅耳動聽,讓人回味無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旅館(Grand Hotel)</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早餐後由當地導遊帶領觀光市容和景點,首先步行去了距離旅館一箭之遙的“革命廣場”。導遊是一位小個子的中年男子,一口英語相當流利。從他描述的字裡行間可以推斷出他大約四十多歲,因為在1989年12月羅馬尼亞發生推翻政權的革命時他已十歲,親歷了這場改變國家命運的運動的全過程,有著非常清晰的記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廣場就在我們一早去過的藝術博物館對面,1989年之前稱為宮殿廣場(Palace Square),因為對面的博物館原來是皇宮。在這裡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群眾運動,導致羅馬尼亞政權更迭。此後改名為革命廣場(Revolution Square)。廣場盡頭的大樓就是前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大楼,一幢灰色而呆板的“蘇”式大樓,跟邊上典雅而充滿藝術感的雅典娜神廟、中央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建築截然不同,顯得格格不入且有些突兀,恰似這個獨裁政權在羅馬尼亞歷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曾幾何時這裡可是主宰著兩千多萬羅馬尼亞人民命運的神經中樞,他的觸角恐怖的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革命廣場和黨中央大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羅共總書記、獨裁者齊奥塞斯庫就是在這個廣場經歷了他人生的巔峰和低谷。1968年8月21日他站在樓前的陽台上發表講話,公開譴責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奉行脫離克里姆林宮的獨立政策,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擁護,使他在國內外的聲望達到空前的高度。但這也為齐奥塞斯库走上獨裁統治創造了條件。“絕對的獨裁導致絕對的腐敗”,二十年間不僅他家屬的腐敗令人髮指,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更把羅馬尼亞變成了一個警察國家。導致眾叛親離、民怨沸騰、經濟凋敝,羅馬尼亞危機四伏已經成了一堆乾柴,一丁點的火星就能引起熊熊大火。發生在蒂米什瓦拉(我們前幾天剛去過)的事件直接導致了這場革命。為了平息在全國爆發的風起雲湧的民怨1989年12月21日齊奥塞斯庫強迫十萬人在廣場上集會,他與夫人站在同樣的陽台上向民眾發表講話,試圖重演二十年前的盛況。但事與願違,集會很快變成了一場要他下台的抗議示威。“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說不定廣場上反對他的民眾就是二十年前擁戴他的同一批人也未可知。隨著軍隊的反水,不願把槍口對準老百姓,第二天齊奥塞斯庫夫婦乘坐直升機傖惶出逃,但不久就被抓獲。聖誕節那天在一個軍營廁所前的空地上被他的原衛隊執行槍決,夫婦倆血濺廁所外牆的視頻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上演了東歐劇變中最血腥的一幕。曾經不可一世的獨裁者瞬間轟然倒地,他們忘了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一旦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面,這就是他們的必然下場,世界各國概莫能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齊奥塞斯庫發表演說的陽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導遊在敘述這一段往事時仍然悲憤不已,對獨裁者的痛恨溢於言表;在講到獨裁統治下的悲慘生活時差點聲淚俱下,恐怖的景象彷彿還歷歷在目,如影隨形。旅遊團裡大部分來自美國的團友都如同在聽天方夜譚,被他所描述的不可思議、違背常理的事情驚得一愣一愣的,但是對於像我這樣的“過來人”,就好比在“聽弟弟講那過去的事情”,這一切都太熟悉了。還有比這更慘的呢,你經歷過餓死幾千萬人的“自然災害”嗎?你經歷過數百萬學生十年無學可上,最後一竿子趕去農村“修地球”嗎?你經歷過買一盒火柴都要憑票的日子嗎? ⋯⋯,不一而足,罄竹難書。你們的老齊在獨裁者的名單上只能算個“小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為了紀念在這場革命和為之付出的一千五百多條生命,五年後在廣場上設立了一座“重生紀念碑”(The Memorial of Rebirth)。一根二十多米高的花崗岩石柱如一道閃電般的直插雲霄,尖銳的刺穿了一個金屬“皇冠”,在我看來更像是穿透了一個極權統治的“惡性腫瘤”。羅馬尼亞從此浴火重生,雖有分娩的陣痛,但已經不可挽回的走上了民主進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生紀念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紀念碑上的銘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參觀了廣場周邊的景點後搭車前往羅馬尼亞議會宮,一座齊奥塞斯庫的形象工程。由於宮殿的前面不能停車,司機特意放慢了速度讓大家在車上抓拍了一張正面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羅馬尼亞議會宮</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議會宮當初由齊奥塞斯庫下令建造,是他野心勃勃的布加勒斯特城市改造工程的核心項目,為此他夷平了市內的一座山頭,拆除了方圓七平方公里內的所有建築,包括國家檔案館、修道院、醫院和近四十家工廠,其中不乏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搬遷了四萬多當地居民。建設工程從1984年動工,耗時十三年才投入使用,但至今未能完工,一千一百間會議廳只完成了兩個大的和另外四百間。直到2006年花費已超三十億歐元,為了獨裁者的臉面可謂勞民傷財。到頭來還沒竣工齊奥塞斯庫就一命嗚呼,不能不說是莫大的諷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建造初期該建筑被稱為共和國宮,1989年後改稱人民宮,後羅馬尼亞眾議院和參議院先後遷入該處辦公就成了議會宮。論重量宮殿破了吉尼斯紀錄;論面積僅次於美國五角大廈;論體積比埃及吉薩大金字塔還大。內部裝潢更是極盡奢華之能事,使用了三千五百噸水晶、七十萬噸鋼材和銅、一百萬立方米大理石、九十萬立方米各類珍貴木料、二十萬平方米羊毛地毯,為了編織較大的地毯還必須把機器般進宮內。裡面還專門為齊奥塞斯庫設計了一套豪華的公寓,供他和他的家人享用,也不知他是否有用過。我們跟著宮裡面的導遊參觀了宮殿的一小部分,已被它的豪華和氣派所震攝,獨裁者的窮奢極慾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緊接著去參觀了接地氣的“村莊博物館”(The Village Museum),是羅馬尼亞民俗學家和社會學家迪米特里·古斯蒂(Dimitrie Gusti)於近百年前創建的,展出了從羅馬尼亞各地蒐集來的真實的農舍和房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村莊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迪米特里·古斯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導遊把大家帶到布加勒斯特老城附近的CEC宮門前,照了張集體照後上午的城市觀光就結束了,下午各自為政自由活動。CEC宮現在是CEC銀行總部,是羅馬尼亞最古老的銀行和公共儲蓄機構。雍容華貴的建築也是城市的著名地標之一,宮殿的對面是羅馬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CEC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國家歷史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午餐導遊推薦了老城內歷史悠久的餐館“啤酒車”(Caru' cu Bere),因餐廳最初的背景是一家啤酒廠,後為了擴展業務開設了主打啤酒的餐廳。餐廳的室內設計非常有特色,頗有中國舊式酒樓的風味。店堂、樓梯、二樓的迴廊、木頭的餐桌和板凳都讓我彷彿回到了江南古鎮的老飯店,店小二腰圍著肚兜,肩上搭條毛巾,在樓梯上來回奔走,嘴裡高聲吆喝著菜名的情景躍然眼前。只不過食客都換成了金髮碧眼的洋人,有種時空穿越到感覺。我們要了招牌的烤豬蹄和其他幾個菜,敞開肚子吃還是剩了一大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餐館外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飯後我們隨意的在老城區閒逛,一路上看到不少歷史建築,領略了當地人的生活。飯店的斜對面就是建於十八世紀初的東正教“十字架之城修道院”,使其聞名於世的是拜占庭音樂,唱詩班演唱的是拜占庭音樂,它的圖書館珍藏了數量可觀的拜占庭音樂書籍。修道院的建築也很有拜占庭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字架之城修道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街頭吸水煙、喝啤酒的市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參觀了一家有六層高的大型書店Carturesti Carusel,可惜面對羅馬尼亞文兩眼一抹黑。想買幾張風景明信片留作紀念,正碰上收銀的電腦宕機,體驗了現代科技帶來的麻煩,只能遺憾作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路過布加勒斯特最古老的東正教旧库尔泰亚教堂(The Curtea Veche Church),又名天使報喜教堂,是羅馬尼亞國王加冕的地方,也是許多王子祈禱和任命為官的地方。只見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好奇今天不是主日,不知何故。也讓我們失去了進去參觀的機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库尔泰亚教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馬卡·維拉克魯斯通道是一條佈滿高雅餐館、咖啡館和商店的拱形步行道,上面覆蓋著透明的彩色玻璃,不是就餐時間,裡面顯得有些空蕩。這裡曾是布加勒斯特第一個證券交易所的所在地,通道的一個出口是布加勒斯特國家銀行大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馬卡·維拉克魯斯通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國家銀行大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回旅館的路上路過了國家軍事宮(Palace of the National Military Circle),這座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建造的初衷是服務於布加勒斯特衛戍部隊的軍官,是一個代表羅馬尼亞軍隊文化的機構,如今被認為是歷史和文化的紀念碑,也用作軍隊的文化和禮儀活動的俱樂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國家軍事宮</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晚是告別晚宴,明天將結束這次十多天的旅程各奔東西,時間雖不長大家都萍水相逢,但這樣更不用相互提防,彼此能毫無顧忌的敞開心扉,相處得非常融洽。在歡快的羅馬尼亞民族音樂和舞蹈的陪伴下,大夥在推杯換盞間互道珍重,並向這些天朝夕相處的導遊表示感謝和依依惜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們是下午的飛機,旅遊團安排送機場的車將在中午時分來接,不願浪費這半天時間,清和、黛華和我決定再努力一把,作最後的衝刺。清和打算去布加勒斯特最大的公園“国王迈克尔一世公园”(King Michael I Park),到前台要了張地圖一看公園遠在城市的另一角。我正猶豫是否能按時趕回來,清和胸有成竹的說沒問題,可以用打車軟件Uber,他們已在多個國家用過,屢試不爽。用手機上網一查果不其然,在布加勒斯特有服務。約好後才幾分鐘一輛車就停在了旅館門前,不得不為如今的高科技喝采。路上恰遇示威遊行的隊伍,司機熟練的繞道前行。車上司機告訴我們只是布加勒斯特的教師在示威遊行,要求增加待遇,現行的教師平均工資大約是七百歐元一個月。從中我感受到兩點:首先這些東歐國家不富裕,跟先進的西歐各國有較大的差距,經濟發展仍有較長的路要走;其次,畢竟在民主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子,老百姓有了表達自己意願和訴求的權利,這在原來獨裁統治下是難以想像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車子在凱旋門邊把我們放下。酷似巴黎凱旋門的布加勒斯特凱旋門是羅馬尼亞首都著名的地標之一,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羅馬尼亞獨立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士兵。每年羅馬尼亞的國慶日都會在此舉行閱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凱旋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国王迈克尔一世公园就在邊上,公園佔地極大,裡面還有個漂亮的湖,湖面寬闊,水質清澈。遠處是布加勒斯特最高的建築電信大樓。園內發現一個由近十個人頭雕塑圍成的廣場,原來是歐盟創始人紀念碑,羅馬尼亞已是歐盟的一員。在附近的諸多雕塑中驚訝的看到波蘭鋼琴家蕭邦的塑像,不知這位鋼琴詩人與這個城市有何源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王迈克尔一世公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歐盟創始人紀念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蕭邦塑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回到旅館一看離接車還有四十分鐘,我又獨自去了位於勝利大道另一端的坎塔庫齊諾宫(Cantacuzino Palace),現在的喬治·埃內斯庫(George Enescu,1881年8月19日—1955年5月4日)博物館,以表達一個音樂愛好者對這位最著名的的羅馬尼亞音樂家、天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和鋼琴家的崇敬和仰慕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座法式美術學院派(Beaux Arts)風格的宮殿當初是為十九世紀初的布加勒斯特市長所建,去世後由他的兒子繼承。後者去世後他的遺孀與埃內斯庫再婚。1955年喬治·埃內斯庫去世後他妻子在遺囑中將這座宮殿設立為紀念音樂家的博物館。現在成了布加勒斯特一個著名景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可惜我到達時只見鐵門緊鎖,建築的大部分外牆遮蓋著,隔著柵欄看到裡面的庭院一片狼藉,宮殿正在大翻修,更遑論進去參觀。從宮殿的裸露部分和它的大鐵門尚能想像出它的雄風和英姿。無奈只能站在對馬路拍了幾張照後匆匆往回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喬治·埃內斯庫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喬治·埃內斯庫博物館(摘自網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回程的路上邂逅國家藝術館分館,一個非常漂亮雅緻的庭院,花草樹木、雕塑噴泉都賞心悅目,也是對我這一趟奔波勞碌的補償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國家藝術館分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隨著一聲轟鳴飛機在跑道上騰空而起,我們的巴爾幹四國之旅畫上了句號。短短十幾天來去匆匆,走馬觀花,但收穫滿滿。不僅領略了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更近距離觀察了劇變後東歐國家的現狀和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看到了一個雖然步履艱難,但擺脫了專制統治的桎梏,走上民主進程的充滿希望的社會。隔著舷窗跟多災多難的巴爾幹半島道聲再見,珍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