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斜江河的发源 大红岩是斜江水系与出江水系的分水岭,往北是小河子水系,南是斜江水系的主支流雾中山之西的龙窝子黄水河,之东的雾中山河,往西是龙洞子之河水,为斜江河发源。斜江河在大邑县境主河道长66公里,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9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86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1万千瓦。</p> <p class="ql-block"> 水文特征</p><p class="ql-block">据大邑水文站1956~1994年(1968~1976年无实测资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斜江年平均流量6.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15亿立方米,径流深814毫米;最大年平均流量9.83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3.11亿立方米(1987);最小年平均流量3.98立方米/秒,最小年径流量1.26亿立方米(1965),年平均流量最大最小值较差2.47倍;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040立方米/秒(1978),最枯流量为零,斜江断流(1956)。</p><p class="ql-block">下游《邛崃县志》称,斜江多年平均流量7.1立方米/秒,最枯月平均流量0.723立方米/秒,历史上最大洪峰量1820立方米/秒。县境河段长23.4公里,河宽200~300米之间,比降1.4‰。</p> <p class="ql-block"> 主要支流 </p><p class="ql-block">干溪河,源于崇庆县青山堰水,于青霞乡分水岭流入县境,后汇各溪流经龙凤场、里仁场、镇东场等地,在苏家场汇入斜江河。此河在县境内主河道长21公里。倒马坎至苏场桥河段为大邑、崇庆两县界河。</p><p class="ql-block">粗石河,源于斜源乡飞凤山后天宫堂,名杨沟。经联和水库,至两合水纳火夹沟水,至丰收水库纳刘沟水,流至观音堂纳傅家沟水,至江水碾纳罗沟水,向东南流,经敦义乡金洞子水库、灯笼场,至斜江乡莲花墩汇入斜江河。粗石河全长12.35公里。</p><p class="ql-block">逩江河,是大邑、邛崃两县平坝地区泄水排洪河道,源于大邑县山麓,从高山乡入邛崃前进乡(已并入临邛街道)境,向东南流入高埂乡后称小南河,再经牟礼乡(已并入羊安街道)郭河坝注入斜江。</p> <p class="ql-block"> 旧有渠堰</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在斜江河取水的渠堰有75道,凤凰村以上为斜江河上游丘陵区,渠堰58道;风凰村以下为斜江河下游平坝区,渠堰17道。永济堰是斜江河最大的堰,主干渠长约10公里,分支12座半堰,灌邛、大两县农田2万余亩。分支即均、杨、余、周、高、傅、八三、上门、下门、四河子、夫子、何堰,再加伍、曹两水碾为半堰。解放后,1951年统计,上游58道渠堰,灌面14545亩;下游17道,灌面49505亩。1955年,三合堰建成,平坝区便废除16个堰,留存永济堰,废除的铁桩和新堰并入永济堰。1956年,堰口设进水节制闸,并疏通渠道,增大引水量,于是灌面扩大为32929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