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温天气躲在家里清理电脑,看到电脑中我多年前曾去新疆、甘肃旅行的照片,那是我用佳能卡片相机拍摄的。面对那时照片里年轻的我,不免感慨时光荏苒、岁月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把这些照片整理出来,上网查找一点相关景区景点的资料,配上相关说明文字,借助“美篇”平台编辑发布出来,一来助我加深对这段旅程的记忆,二来通过动动手指、动动脑子增长点相关知识,三来可与大家分享。</span></p> 天山天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山天池景区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博格达峰下的半山腰,是国家5A级风景区。景区东距乌鲁木齐110公里,海拔1980米,总面积达160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天池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长3400米,最宽处约1500米,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约105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山天池原名瑶池,在民间传说中,天池是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据《穆天子传》卷三记载:公元前989年,周穆王姬满驾车西游在天山瑶池受到西王母设宴款待。西王母与周穆王瑶池相会的美丽传说,让天池充满神话色彩。2013年,景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6月,天山天池的西王母神话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月末的天池,四周群山环抱。深蓝的湖面还结着冰,晶莹剔透,宛如镶嵌在群山中的一粒明珠。远方的冰山高耸入云、白雪皑皑,极为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了解,那冰山就是天山北坡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终年积雪,冰川延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山是新疆百姓心目中的“灵山”,天池是新疆百姓心目中的“圣水”。据此,这里应该是民间举行圣水祭祀活动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的景点叫定海神针,是指一株生长在此石碑背后的古榆树。据了解,这是环池核心景区方圆几公里内唯一的榆树,它独自生长在天池北岸边,树冠很大,枝繁叶茂,展现了很强的生命力,颇为神奇,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上的文字讲述了“定海神针”的神话故事:相传有一年,西王母在瑶池举行蟠桃盛会。各路神仙如约而至,但唯独忘记邀请瑶池水怪。席间,水怪兴风作浪,一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周天寒彻。西王母怒不可遏,拔下云鬓间一枚碧玉宝簪,投入水中,镇锁水怪。顿时风和日丽,波平浪静,仙境祥瑞,盛宴依旧。这枚宝簪则落地生根,化作古榆。千百年来,古榆傲然挺立,护佑神灵,被誉为“定海神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池共有三处水面,除主湖外,在东西两侧还有两处水面。这是东侧的东小天池,又名飞龙潭,距离主湖500米处。相传这里是王母娘娘沐浴梳妆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应该是飞龙潭下的瀑布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天池山脚下一处哈萨克族人使用的毡房。毡房允许游客进内拍照,说明在那时这里已经是一个旅游小景点。如今上网查询到,这里有一个哈萨克族民俗村,从网友上传的照片看,这里已经今非昔比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萨克族与蒙古族人生活方式相似,都是游牧民族。住的也相仿,只是名称不同,蒙古族称蒙古包,哈萨克族称毡房。</span></p> 国际大巴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巴扎”,是维吾尔族语言,集市、农贸市场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新疆乌鲁木奇市区,2003年6月建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集伊斯兰文化、建筑、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2004年入选乌鲁木奇市“十佳建筑”。</span></p> 戈壁滩印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戈壁滩一词,源于蒙古语,是“难生草木的土地”的意思。而在维吾尔语中,“戈壁”就是沙漠的意思。没到过新疆,不知道新疆有多大。那年的新疆之旅,让我见识了新疆之辽阔,也见识了什么叫“茫茫戈壁滩”。这是我在新疆旅程中的一个最突出的印象和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疆的行程中,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乘坐大巴车动辄二三个小时的车程是家常便饭,有时要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期间不要说遇到人,就连车都很难遇到。偶尔有辆车迎面驶来,与我们的大巴交会呼啸而过,瞬间就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我们的大巴便又在寂寞的氛围中突突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巴车一路驶来,车窗两侧是一眼望不头的戈壁滩。上图和下图,都是在中途休息时拍摄的,地面是大量的沙砾与少量黄土的混合物,灰不溜秋的。放眼四周,茫茫戈壁滩无边无际、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一片萧条和苍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们的大巴从乌鲁木奇向交河故城进发途中休息时拍摄的,公路两侧广袤的戈壁滩上,是一望无际的风力发电装置,场面宏大,甚为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网上资料,新疆有九大风区,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8.9亿千瓦,是我国陆地风能资源富有的省区之一。大力发展风电,是新疆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能源战略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新疆时间与北京时间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因此,新疆不但地广人稀,也是一个昼长夜短的地方。记得这张照片拍摄于晚上9点,太阳依然停留在新疆大地的地平线上。</span></p> 交河故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3公里一座岛形台地上,距离乌鲁木奇194公里。</span></p> <br><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考证,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里的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院佛龛中的泥菩萨都可以找到。吐鲁番的干旱少雨气候,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有一处“婴儿古墓群”参观点。旁边的说明文字上说,该处有200多座婴儿墓,可能是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何以在官署区集中安葬死亡婴儿是交河故城的未解之迷。</span></p> 维吾尔古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维吾尔古村位于有数百年历史的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果勒村,毗邻交河故城,占地20000余平方米,是一个展示维吾尔原生态民俗风情和交河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用来做葡萄干晾房的实景。晾房是用砖搭成的阴干房,四面墙上有许多墙洞,中间是木棍搭成的支架,将成熟的无核葡萄搭上,经过热风的吹,很快就能得到高质量的葡萄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古村坎儿井的暗渠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坎儿井这是古代时期干旱地区的人们在缺乏把各山溪地表径流由戈壁长距离引入灌区的手段,缺乏提水机械的情况下,根据当地水文地质的特点,创造出用暗渠引取地下潜流,进行自流灌溉的一种特殊水利工程。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坎儿井不仅是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吐鲁番地区自古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其干旱。吐鲁番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坎儿井的推广使用,它孕育了吐鲁番古老的绿洲文明,承载了吐鲁番独特的文化。</span></p> 葡萄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沟内有布依鲁克河,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是新疆吐鲁番市的旅游胜地。2007年5月,葡萄沟获批成为国家5A级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葡萄沟因盛产葡萄而出名。走进这里,但见葡萄架遍布,藤蔓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因未到葡萄成熟季节,没能看到葡萄满园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吐鲁番是我国葡萄主要生产基地,总产量占全新疆的52.84%,全中国的五分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由于这里白天温度高有利葡萄养分的积累,夜间温度低减少了养分的消耗,因此,这里的葡萄特别甜,用无核葡萄制成的葡萄干最有名。</span></p> 火焰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游记》是我国著名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唐三藏西天取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脍炙人口、十分精彩。在到这里之前,我一直以为火焰山是作者吴承恩虚构出来的,没想到这里真有一座这样的火焰山,不由地令人感佩大自然的神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吴承恩的笔下,火焰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八卦炉,有几块耐火砖带着余火落到了地上化生出来的。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得化成汁哩!”这段精彩描写虽然显系夸张,但寸草不生、高热的基本特征与现实的火焰山是完全吻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了解,这里是中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47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80度。网上资料描述:盛夏,在灼热阳光照射下,这里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砂岩熠熠发光,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热气流不断上升,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火焰山景区一支以“金箍棒”造型的特大温度计。该温度计高12米,直径0.65米,可以实测100度以内的气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温度计2004年8月落成。同年11 月,该温度计以“最大的立体造型温度计——金箍棒”的名称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行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的温度计显示:气温60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火焰山景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和铁扇公主、牛魔王的雕像,极大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纷纷在此拍照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据说现在已经被高高的铁栅栏团团围住了,可能是出于保护的考虑吧,但因此却损害了景观的观赏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铁扇公主。根据《西游记》记叙,她居住在翠云山芭蕉洞,是牛魔王之妻,红孩儿之母。她有一件宝物芭蕉扇,能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唐僧西天取经路过火焰山,孙悟空到芭蕉洞向她借芭蕉扇,她因儿子曾被孙悟空降伏而怀恨在心坚决不借,并跟孙悟空争斗,一扇将孙悟空扇出万里之外。孙悟空遂变成萤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拳打脚踢,铁扇公主疼痛难忍,便谎称同意借扇却将假扇借与了大圣。大圣发现上当,就假扮牛魔王来到芭蕉洞,将真扇骗到手中,不料因一时疏忽又被假扮猪八戒的牛魔王骗了回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牛魔王。在《西游记》里,牛魔王是铁扇公主的丈夫,红孩儿的父亲。牛魔王早年在花果山和孙悟空等七个妖王结拜,自称“平天大圣”。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火焰山时,牛魔王得知孙悟空用计借取芭蕉扇的过程中欺负了铁扇公主后勃然大怒,他先是假扮猪八戒将宝扇骗回,后与孙悟空大战许久。虽然牛魔王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土地神的联手围攻下落败,但孙悟空始终无法降服牛魔王。最后如来佛主和玉皇大帝派出各路神将擒住牛魔王,铁扇公主才被迫交出芭蕉扇。</span></p> 敦煌莫高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的尽头,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这是敦煌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下,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今存洞穴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色雕像2400多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反映了北魏、隋、唐等10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与我国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1987年12月,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被称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有“东方卢浮宫”之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里的背景,是“敦煌飞天”的塑像,取材于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敦煌飞天”后来成为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光绪26年,道士王元禄发现了藏经洞内封存的近6万件历史文物,包括各种文字编写的佛经、史籍、书信、文学作品、社会资料,是研究公元4世纪至公元11世纪中国历史的宝库。可惜清末民初政府腐败,大量的文物资料已被外国人掠去,我国现存藏经洞文物不足发现时的三分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洞穴内只能参观不允许拍照,只拍下了这张洞穴外环境的照片。</span></p> 鸣沙山月牙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12.79平方公里。1994年,该景区即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景区获“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等荣誉称号;2015年,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因沙动成响而得名;月牙泉地处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百年来,鸣沙山总是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不变的形态,巍然屹立,月牙泉碧水粼粼,宛若明镜。这种沙水共生,山泉相依的景致,成就了“沙漠第一泉”的世界奇观,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span></p> 嘉峪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嘉峪关,1961年3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防御严密,嘉峪关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美誉。据网上资料,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沿线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并与嘉峪关的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立有“天下雄关”石碑的亭子位于嘉峪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据查询,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嘉峪关的内城东门,叫光华门,门上高悬“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上城墙极目远望,一马平川的戈壁滩地貌尽收眼底,远方的绵绵山脉是祁连山。</span></p> <br><br> 兰州黄河之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兰州水车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东部滨河路西段,是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具兰州地方特色的景点之一,建成于1994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兰州水车是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酷似古战车的车轮,轮辐大的在20米左右,最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15米—18米高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河边上有许多羊皮筏子。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区黄河沿岸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摆渡工具,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如今这是一项旅游体验项目,有兴趣的游客可以乘坐体验一下“吹牛皮过黄河”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照片上看,那天似沙尘天气,能见度较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黄河母亲雕塑,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雕塑由“母亲”和一“婴儿”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观看,请多指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