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文题照摄于福建霞浦南湾甲骨文围网区。背景音乐,我仍选了赵海洋先生演奏的钢琴曲《人生旅途》,它那回环往复的旋律,恰似人生的曲折盘龙螺旋式的推进。无论是唐人“一日阅尽长安花”的志气昂扬,还是陈惇修的七十三作探花郎苦尽甘来,文天祥的“辛苦遭逢起一经”的坎坷艰辛,抑或是当下“三年牢笼高考路”的不堪回首,都是甜酸苦辣的人生旅程。)</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考科举最年长者80多岁,但皓首穷经,考了多少次一无名堂。 而南宋高宗绍兴八年陈修七十三岁却考中头甲探花,终于一举天下知。陈修本名陈惇修,其后晚宋人为避宋光宗赵惇之名讳,将其名省“惇”字作“陈修”,宋人最早记其事迹为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乙篇卷六《中兴赋联》:</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兴赋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绍兴间,黄公度榜第三人陈修,(黄公度榜第三人陈修原“陈”下有夹注云:“名上字系光宗庙讳。”)福州人,解试“四海想中兴之美赋”,第五韵隔对云:“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泰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时诸郡试卷多经御览,高宗亲书此联于幅纸,黏之殿壁。及唱名,玉音云:“卿便是陈修?”吟诵此联,凄然出涕,问卿年几何,对曰:“臣年七十三。”问卿有几子,对曰:“臣尚未娶。”乃诏出内人施氏嫁之,年三十,赀奁甚厚。时人戏为之语曰:“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b></p> <p class="ql-block">《鹤林玉露》乙集卷六《中兴赋联》明万历甲申年(1584)仁宝堂新刋本</p> <p class="ql-block">《中兴赋联》这个故事其实给我们的信息还挺丰富的。其一,当然是73岁的老探花陈惇修的信息。其二,绍兴八年的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探花陈惇修皆为福建人,也可证明中国科举文章福建自古也是出类拔萃的。其三,从宋高宗批卷(当然也包括出卷的题《四海想中兴之美赋》的把关)钦点,亲笔抄写陈的赋联句并贴在大殿堂上,见陈惇修时吟诵他写的对联凄然泪下,接着关切问陈的年龄家庭情况,并将宫女施氏嫁之,送丰厚赀奁等一系行为,也可看出宋高宗当时也是对中兴复国朝思夜想,耿耿在心的。</p><p class="ql-block"> 陈惇修绍兴八年已然73岁,他大约生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他的生涯主要应在北宋时期。他的著作,《宋史·艺文二史类》著录有陈惇修《唐史断》二十卷。看来他对唐代历史颇有研究。但此书今已不存。他的文章经笔者多方收求,今留有2篇论体文,一篇是被误收进《全唐文》的《贿赂公行论》,一篇是晚宋福建人魏天应、林子长编选笺注的《论学绳尺》之《论诀》中北宋福建福清人林图南(林抟,字图南)谈及“鹤膝体”时所引陈惇修的《孔子用于鲁论》。</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被误收进《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八的《贿赂公行论》。</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论学绳尺·论诀》中林图南谈到“鹤膝体”时所引陈惇修《孔子用于鲁论》文。林图南认为所谓“鹤膝体”就是“犹接花木者必用鹤膝枝乃易成也,论本是孔子,乃用孟子插入来,故如接花木而用鹤膝枝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