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村落——沿沟

辰曲

<p class="ql-block">千年文化古村沿沟,地处乐平市北疆,与浮梁县婺源县接壤。唐末,公元886年至897年间,沿沟杨氏始迁祖名镟字淑棠号伯乔,从安徽省歙县篁墩南游至沿沟,见龙分凤岭,水拱砂盘,山岩叠秀,真气融聚,遂沿溪水沟岸筑室居焉。繁衍生息,传承后裔。传至十六世,人丁兴旺,经济发达,沿沟村成为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元末明初,为尊祖敬宗,明昭穆有序,合族在中街建一杨氏宗祠以便凝聚族群,堂号“弘农堂”意指陕西省弘农郡杨氏发源地。明朝嘉靖六年丁亥(1527)冬,族罹回禄,祠堂及大多数民宅被焚,若干年以后还是嘉靖年间恢复了村容村貌,继而在旧址上重建了杨氏宗祠流传至今。上个世纪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易杨氏宗祠为完小六个年级的沿沟小学教书育人。延之六十年代,又易沿沟小学为沿沟大队的手工业联社发展国民经济。至1997年夏天才将破败不堪的杨氏宗祠归还沿沟杨氏家族。然后,杨氏家族以捐款集资方式,于1997年和2019年对宗祠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维修,并恢复了“弘农堂”堂号。</p><p class="ql-block">传承至二十七世,果斋公长子世珩公,生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世珩公抱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信仰说“时年五十,适值知非尝,与氏私相谓曰:曩者,家计不足,子嗣维艰,今既有子,万事足矣,抑又何求?窃见族之贫者,每於饥馑,亦有缺乏粮食而借贷无门,予甚悯之周之固不及,周济之又难共济,意欲出谷百石立一义仓永为救荒之策…”。世珩公扶危济困的义举感天动地,族人无不感恩载德,公逝后,族人将义仓改为义祠,祠内设置了世珩公牌位以备春秋祭扫。后因历史变革,义祠已不复存在,仅仅留下了其父果斋公祠传承至今。在村党支部两委班子领导下,广大党员村民用实际行动,爱护+保护以果斋公祠及其古建筑群现已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位于中街背北面南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清末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四水归堂天井透入的光照,更显得室内窗明几净古色古香。门口一座宽阔的月亮形拱桥,横跨西进东逝溪水南北与古街道接壤,这里曾经是沿沟村文化发展场所,也是经贸交流的黄金地段。建国后,这里成了沿沟村的行政领导机构中心,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部。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的破旧立新运动,室内晰晰如生的木雕刻工艺品,破坏的面目全非,是沿沟村古文物一大损失。上世纪的七十年代,生产大队搬迁后,摇身一变又成了沿沟村治病救人的卫生所,直至2017年冬,以杨昭良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两委领导班子,再一次将村卫生所搬迁,下大力气,注重资对这一既古老又近代的建筑进行了修缮,上至屋瓦椽角,中至横梁穿枋,下至屋磉地基,外至墙壁,全面对腐朽屋料烂墙换料翻新,并将外墙壁改造成徽州式建筑造形,村党支部两委班子为新修的房子挂牌“沿沟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修复的熠熠生辉的老年协会话动中心,妇幼同乐,老少皆宜,如今是室内扑克,麻将,象棋“炮火连天”,室外的石桥上,老年朋友凭栏沐浴着阳光,谈笑风生。在这无限美满幸福的时代,敬祝老年朋友们健康快乐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