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已久的皇家石窟

瑞世龙腾#4371996

被淡忘的巩义古代石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记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石窟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窟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区东北的河洛镇寺湾村,坐落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岭之下的大力山。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唐玄奘出家之地。唐太宗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礼佛的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寺后有120米长的石窟群落,有上万尊佛龛佛像,而第一窟中的“帝后礼佛图”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称无价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南巩义石窟寺,静静地坐落在大力山下一个小村里。这村位于巩义市东北9公里处,山光水色,秀丽多姿,古有“溪雾岩云之幽栖胜地”的赞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窟寺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93—499年),原名希玄寺。唐代,这里称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至今。寺中唐刻北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中记载:“待孝文帝发迹金山,途遥玉塞,弯柘弧而望月,控骥马以追风,电转伊涯,云飞巩洛,爰止斯地,创建伽蓝。”北魏宣武帝时,令工匠造窟刻佛,以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巍然壮观的石窟群。石窟坐北向南,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328个,碑刻题记186篇,佛像7743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巩义,必去看看宋陵、石窟寺。当地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去康百万庄园,这也折射出一种文化心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窟寺景区位于巩义市区北5公里的河洛镇大力山下,北依邙山、南临洛水,曾被誉为“海内名区,巩境佳地”。景区总面积18565.9 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巩县志》记载,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当时称希玄寺 ,唐代改称净土寺,也称石窟寺。凿窟造像年代晚于寺院创建年代,于后魏宣武帝景明年间(公500-503年)凿石造像。历经北齐、隋、唐相继增修刻佛千万像。现存大雄宝殿和东西廊庑十间。石窟五个,千佛龛一个,摩崖大佛三尊,造像龛255个,佛像7743尊。除第五窟外,都有中心柱。第一、三、四窟有 “帝王礼佛图”14幅,是全国石窟中保存最完好的艺术珍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宋陵是同批次进国保的。第二批全国文保单位62处,河南省就只有三处:宋陵、石窟寺、修定寺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窟寺是北魏皇室开凿的大型石窟之一,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初名为希玄寺,唐时改为净土寺,宋时称大力山十方净土禅寺,清代至今土著俗称石窟寺。石窟寺是北魏皇帝、皇后举办礼佛的场所,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都曾在此举行佛事活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造像、碑刻等。历经1500多年,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大像3尊、佛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它碑刻186篇。县志记载,石窟造像雕刻细致,内涵丰富,翩翩飞天,自然生动,超凡脱俗;帝后礼佛图构图完美、保存完整,充分表达了北魏皇室前往石窟寺礼佛的宏大场面,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堪称国家之珍宝,艺术之绝品,令人叹为观止。此外,石窟寺还保存有唐、宋、金、明、清各代碑刻、经幢百余通,记述了石窟寺的变迁及历代修葺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窟寺现存帝后礼佛图18幅,除3幅被破坏外,其余15幅保存完好。帝后礼佛图最早发现于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自1935年被盗往国外之后,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图就成了全国仅存的孤品,堪称国宝。第一窟有六组,分上、中、下三层排列,左侧为男像右侧为女像。它描述的是皇帝和皇后带领着王公大臣和公主嫔妃礼佛的一个场面,也被称为“帝后出行图”。当时采用尺寸的大小把主从、身份、地位区分开来,仪态雍雅的贵族和身材矮小的侍从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个主像所带侍女从7个依次递减到2个,充分显示出北魏王朝等级的森严。1996年中国、法国、比利时王国三国联合发行了一套国际邮票,中国发行的就是这组皇帝像。在皇后礼佛图中,比丘尼焚香引路,头带莲花冠的皇后带领着公主嫔妃们,她们一个个雍容华贵,仪态万千,侍女们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提擎衣裙,有的执扇打伞和皇后一起缓缓走向佛殿。最可贵的是上面的颜色,有红色、黄色、蓝色、黑色,都是1500多年前彩绘上去的,还依然保存完好。第三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心柱上的一对飞天,它以生动自然、轻盈灵秀而闻名于世,是飞天雕刻中的代表作,《中国美术大全》的封面就是最东边的飞天造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窟寺里,外来佛教文化同中原文化相结合,石刻造像既保留着北魏的艺术特点,又孕育了北齐、隋代的雕刻艺术萌芽,形成由北朝向隋唐过渡的一种艺术风格,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束留览观摩皇家寺院石窟寺,意犹未尽,窟洞虽少然铺出了大观,云岗、龙门石窟之缺者,艺术之精湛,独拦天下……仿佛看到了当时皇帝及各路大咖朝拜礼佛的宏大场面,置身其中顿觉威武雄壮而又霸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兴致之下步出寺门默默祈许择日再来粘粘皇家之福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期望看到此篇之美友们闲暇之余抽空前去巩义石窟寺体验一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谢您的耐心阅览和支持😁⊙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