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物内的细胞组成

已注销用户

<br></br></h3></br><h3>1.器官特异性细胞(organ-specific cell)</h3></br><h3>移植器官具有发育非常完善的复合结构,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或组织,如肾小球、心肌细胞、肺泡、肝细胞等。这些细胞或组织能完成一种或多种器官特异性功能,移植本身就是要发挥器官内这些细胞或组织的特异性功能,以达到替换治疗的目的。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器官特异性有核细胞在结构上都表达低水平的MHC-Ⅰ类抗原,不表达或仅表达很少量的MHC-Ⅱ类抗原。但这些抗原在一系列移植相关的应激刺激下可能上调表达,因而这些器官功能特异性细胞都能成为同种异体免疫损伤的靶细胞。</h3></br><h3>2.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h3></br><h3>在需要血管吻合的移植器官中,血管内皮作为一道直接屏障,是调节移植物和受者之间可溶性物质和细胞进出的通道。内皮细胞因其表达MHC-Ⅰ类和Ⅱ类抗原而具有较高的潜在抗原性,它们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靶细胞以及同种异体抗原的间接来源,临床移植器官急性排斥反应的典型病理表现之一就是血管内皮炎。内皮细胞一旦被激活,还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以及上调产生很多黏附分子,在免疫反应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此外,血管收缩调节、血管通透性及血管内凝血的紊乱可以进一步损伤移植物内其他成分。</h3></br><h3>3.过客白细胞(passenger leukocytes)</h3></br><h3>骨髓来源的细胞能迁移并居留在器官的组织内,并随器官一起移植到受者体内,被称为“过客白细胞”。这类供者来源的细胞往往具有较高免疫原性,主要包括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还包括淋巴细胞和白细胞。过客白细胞既能促进排斥反应的发生,同时也可能因诱导供者反应性T细胞的克隆清除而有利于免疫耐受的形成。过客白细胞中的抗原提呈细胞,特别是供者的树突状细胞能迁移到受者的二级淋巴器官,引起强烈的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而导致移植物被排斥。相反,其也能迁移到受者的胸腺,参与同种异体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阴性选择过程,有可能导致移植物的免疫耐受。一般而言,过客白细胞很少引起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供者的淋巴细胞也能产生针对受者组织的免疫反应,但很少发生体液性或T细胞介导的实质器官GVHR。</h3></br><h3>4.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h3></br><h3>覆盖在实体器官内各种管状结构的上皮细胞是移植物中最重要的组织之一。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和再生功能决定了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同种异体靶抗原,同时也参与排斥反应相关的病理反应。例如,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气道上皮细胞受损后虽然再生,但上皮细胞的反复再生和丢失最终引起不可抑制的纤维组织增生,造成不可逆的慢性气道阻塞而影响移植物功能。与此类似,移植肝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胆管阻塞和移植肾慢性排斥中的肾小管阻塞都是由上皮细胞损伤引起的。</h3></br><h3>5.间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s)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 ularmatrix,ECM)</h3></br><h3>间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基质能通过基质沉积和降解的动态平衡对维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间质细胞还可能调节其周围寄居或非寄居细胞的迁移、增殖及分化,从而促进移植物的损伤修复及自身稳态的维系。当移植物的组织在各种损伤后失去再生能力时,纤维化的过程就接踵而至了。即使移植物最初的损伤已经不再存在了,难以控制的纤维化仍然可能通过替代对器官功能起关键作用的高分化组织细胞而导致组织解剖及生理上的异常,最终引起移植物功能丧失。</h3></br><h3>综上所述,移植物内各种细胞在移植物内部或迁移至受者体内参与并影响着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移植物能引发排斥反应,也能改变受者的免疫系统,诱发移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移植物损伤后的自我修复机制目前研究尚不深入。此外,调节移植器官的内部组成、提高移植物与“非我”宿主共存的能力也许能延长移植物存活,这方面的研究正引人关注。</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