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汶口 城子崖</p><p class="ql-block">深度研学活动方案</p><p class="ql-block">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在研学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制定本研学活动方案,方案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活动主题</p><p class="ql-block">“探寻石器时代”,把文明的思考在商周的基础上再推前1000年,了解新石器晚期黄河中下游文化。</p><p class="ql-block">二、活动时间</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0日(星期日)</p><p class="ql-block">集合时间</p><p class="ql-block">早7点</p><p class="ql-block">集合地点</p><p class="ql-block">迎宾馆</p><p class="ql-block">五、参加对象</p><p class="ql-block">学生及家长(约130人)</p><p class="ql-block">车辆:</p><p class="ql-block">一号车:鲁J66753(可乘坐52人)刘师傅13953808005</p><p class="ql-block">二号车:鲁J69117(可乘坐50人)贾师傅13954822664 </p><p class="ql-block">三号车:鲁J0406(可乘坐49人)马师傅13953821222 </p><p class="ql-block">车辆安排:</p><p class="ql-block">一号车:七年级昆仑队和高一燎原队一辆车(29+13),加刘老师,陆老师,共44人。(王伟,郑强负责)</p><p class="ql-block">二号车:六年级泰山少年队和五年级启航队一辆车(28+17)共45人。(段其伟,郭凯负责)</p><p class="ql-block">三号车:四年级卓越队和五年级结翼队,八年级凌云队,九年级江山队一辆车(26+2+8+6),共42人。(付强,孔明负责)</p><p class="ql-block">六、出行原则</p><p class="ql-block">1、安全第一原则。</p><p class="ql-block">2、学生家庭自愿原则。</p><p class="ql-block">七、行程安排</p><p class="ql-block">东平迎宾馆出发,先到大汶口遗址,午饭后再到济南章丘龙山文化博物馆(原城子崖博物馆),下午参观完返回东平迎宾馆。</p><p class="ql-block">八、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1、活动全过程要落实集合排队制度,认真做好上车前、下车后、集合等时间的集中点名,必须先点名后登车。</p><p class="ql-block">2、不得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3、行进途中不追逐打闹、不插近路、不擅自离队、谨防掉队。</p><p class="ql-block"> 4、队长及外出队长要担负起管理义务,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安排,家长是孩子安全第一负责人,家长一定保证孩子安全。</p> <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它是约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大汶口遗址包含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遗址内发现了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p><p class="ql-block">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p> <p class="ql-block">古遗址中的逻辑之美</p><p class="ql-block"> 总:自然形成→思维过程</p><p class="ql-block">从大时空来讲,一处聚落的出现及发展,依河靠山,是自然条件影响下的规律,也是必要条件。太行山的血脉延及泰山,沂水流域处于泰山东南方向的一支,发展形成东夷文化。大汶河,泰山西南向北延伸,经章丘等地。由此,人类文化的发掘由条状带状,广而形成扇形延展,浩浩荡荡,波及西蜀等更多文化。大而取点,大汶口文化作为地理上河流的交点,历史上进化的节点而突出,独立。我们把由自然到思维再从大时空中取点作为整个逻辑背景。</p><p class="ql-block">分1:自然现象→抽象图形(抽象方法)→美观符号(改变变量)</p><p class="ql-block">关于抽象方法→改变变量→产品差异→数理原理掌握,可以通过改变水温度,空气等一些与烧陶的材质和颜色有关的变量。比如,如果陶器在烧制的过程中,经过空气就会变成红陶,密封不经过空气就会烧制成黑陶,而将水注入其中就会变成灰陶或黑灰陶。由此也表明陶工已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现和使用还原气氛。龙山文化早期人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还原气氛,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陶器质量也相应提高。黑陶的出现又表明烟熏渗碳技术也被人们所掌握,特别是到龙山文化晚期所见的黑陶,一般制作都较为精美,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这种颜色倾向开创了夏尚黑观念的先河。陶窑就地挖坑,选一面掏出火门、火膛,在火膛上顶挖出若干火口,形成窑箅,在用草拌泥垒砌馒头状窑壁形成窑室,顶部留出烟囱。这样的窑建造成本低,随地可建,能保证质量,废品率低。缺点是容量小,产量低,窑龄短。二里头文化的陶窑也是此类形制,这表明烧陶技术传承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关于抽象图形→美观符号</p><p class="ql-block">像我们所见到的较为美观的符号八角星以及像八卦水文一样的图示,最直观的带给我们的就是关于美的感受。这些图形都来源于自然环境,像刚刚提到的水文山脉太阳鸟以及各种生物,经过一次抽象,把物体的轮廓线条化,在经过再次抽象归纳整理,将繁杂的曲线简单化,最后,经重组和再创造,将它放到瓷器上,可以形成美观的图案,或以此来代表一些最初文字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分2:心理崇拜景仰→表现于图像礼器→形成器物文化</p><p class="ql-block">这一点的起源就在于刚刚提到的符号中的鸟,独特的黑陶。这些意向的提取,就源于当时人们对这些物品的精神信仰。随着文化的发展,最后也成为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从丧葬文化中,这些随葬内容展示了祭奠礼仪、宴饮的场面、供墓主死后享用的饮食和用具,以及常见的武备,凸显了墓主的财富与权力,及其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p><p class="ql-block">分3:源于生产→应用市场需求→工业发展→精度控制→国际竞争关键</p><p class="ql-block">以纺织为例,直线→曲线→圆→再回到直线,在这种变化中,我们抓住一个量速度进行分析。直线运动时,就意味着它会有速度变化的周期,也就是说,速度的变化成分段函数进行,函数图像是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不同的变化,也就意味着,在节点时要重新切换程序。把运动直线改变成曲线时,速度就趋于稳定,省时省力,均匀方便。再往后就是适用于工业发展进行精度的控制以及变化范围的精确,已成为现在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逐渐减小相对误差与基本误差,就比如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对于精度的检测,数控机床专项的发展,北斗的研制与GPS的对抗,所以核心都是精度带来的竞争。</p><p class="ql-block">李采奕</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用马哲的观点看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首先,龙山文化时期是史前山东人口最多、发展最为稳定的时期。文化的出现与繁荣,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遗址出土的文物无一不在叙说着当时生产力的大发展。小米的广泛种植、人口的稳定增长,这都是最表面、最基础的表现。以海岱龙山文化陶器发展为代表,达到了人类手工制陶技术的最高峰。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才有心思把五色的豆子对应五行、方位,而后又制作陶豆作为礼器用以祭祀,而不是仅用于果腹。他们的陶器上常印着太阳或鸟的图案,这就是当时的神佑文化。这又是基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基于当时的时期产生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的结果。他们把太阳和鸟作为崇拜的对象,因为在高死亡率的情况下,需要增加生产率才能稳定人口的自然增长率。</p><p class="ql-block">其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他们的这一信仰又促使他们做出更为精美的陶器——蛋壳黑陶杯。他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制作更薄的陶器去模仿鸟卵的薄壳。“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这是世界考古界对龙山时期黑陶杯的赞誉。蛋壳黑陶杯,可以成为是那个时期的精华,是文化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相结合的产物。就是这一精华,否定了中华文明是由西方传来的这一观点,因为同时期西方没有这种陶器,只有中国有这种在精度控制下薄到极致的陶器。也是这一次生产力的大发展,让龙山文化由点到面变为龙山时代。</p><p class="ql-block">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的改造自然的活动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改造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认识自然,抽象,组合再创造,从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发展,同时还要适应自然,与自然共生</p><p class="ql-block">尹若童</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文化晚期,此时的华夏大地已经到了邦国时代,在部落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则一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而礼则是巩固王权,体现尊卑等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那我们将礼具象化,后文所指的礼则是礼器。我们拿蛋壳陶来说,制作者及使用者的初心就是通过这件礼器来祭祀人民所信仰的神,从而达到稳定民心,巩固统治的作用。其次则是表达当时人民崇敬鸟,崇敬天地,约束祭祀者的行为。若没有这些器物的支持,那么存在于统治者脑海中的所谓王道,则不会传送到当时人们心中,使人民都发自内心的去遵守"王道"或"霸道",也更不会被千年之后的我们所瞻仰。第二,不同的礼器体现不同的统治思想,相同类别的礼器在不同颜色、规格、情况中也会体现不同的统治思想。就单指一个酒文化来说,盛酒的器皿就有多种,但我们将盛酒的作用屏蔽掉,会发现大部分的器物还能拥有第二,第三作用,也就说明像鬶这样的器物并不会依赖于在这个情况下发明者给予他的作用。但使用者却将像鬶这种器物认定为就是盛酒的一种器皿。由此可见,物质和意识并不是相互依赖的,而是物质决定意识基础,实践才决定了意识的形态。意识基于物质而存在,物质为意识提供了载体和发展空间和潜力。</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思考了一个问题,意识反过来作用于物质,也就是社会能够进步的原因。我们简单举个例子就是:在远古时期先人们认识到了可以劳作的工具,而他们又进一步的想到了一种能够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并通过更高超的技术将他们制造了出来。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够想,能够动。所以意识反过来又作用于物质了,但意识还要分好的意识和坏的意识,好的意识和坏的意识可能带来不同的后果。</p><p class="ql-block">展欣萌</p><p class="ql-block">2023.08.20</p> <p class="ql-block">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推理 </p><p class="ql-block"> 生产力,作为人们实践能力的最终结果,指人们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它表明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p><p class="ql-block">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将基本原理用与真正的学科研究中,则需要通过历史实据来作为论据论证。</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的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都会随之变化,综上三点,其实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另外,关于生产力的最直接体现,我们可以把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过程的改变等形象的看作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体现。</p><p class="ql-block"> 工具革新(生产力)→贫富差距(生产关系)→阶级分化→私有出现→王权壮大→国家出现→生产力有序发展</p><p class="ql-block"> 生产工具革新可以促进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提高,从这两方面看可以联想到今天了解到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产业变化。大汶口文化相对于原始社会采集和渔猎的生产方式来说,已经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甚至已经将出现了商业的雏形即物品交换。而与大汶口文化有相交时间点的龙山文化则已经出现了玉器的大规模制造,这标志着手工业的精确度和价值大大提升,手工业发展显著。</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由于私人生产能力上升,每个人所得的产品将具有极大的差别,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的个体将会拥有高效率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从而出现了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可以直接体现在考古所得的酿酒结论,酒的原料是粮食,只有粮食有剩余,才有可能出现酿酒业。当贫富分化进一步发展,就会进阶为阶级分化。阶级分化典型的一个特征就体现在墓葬上,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都能直接体现墓主人的身份地位。</p><p class="ql-block"> 阶级分化不断推进,阶级矛盾也不断深化,王权不断强大,此时便出现了管理人类的一项延续至今的重要工具--国家。国家诞生后,人们会受到国家法律条文的规则控制,这种有序化的社会发展会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即先进的且适于社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张梓涵</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陶器制造</p><p class="ql-block">1,制瓷业,在距今6000年前,进入了一种特殊工艺,即利用圆周运动,来固定形状,以前那种制瓷业的方法不连续,不规则,我们可以想象成一个函数图,以前的是一种斜率,总是变化,并且不连续的,而经过圆周运动改进以后,就变成了斜率稳定的图像,当我们制造瓷器时,我们对他作用力大小不同,当我们使用了力大时,他会向里面凸的多,当我们使用的力小时,他向里面凸的少,这样不仅不对称,不具有美感,同时又会2导致再烧瓷的时候破裂,不能形成完整的瓷器,而现在,利用圆周运动,只需要控制一个点,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无数个圆便可以形成一个瓷器。</p><p class="ql-block">2,关于烧制陶瓷的颜色,这受到材质,温度,时间,手法多方面的因素,黑色的陶瓷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在高温时充分氧化所行成的颜色,而红色的陶瓷,则是,三氧化二铁长时间高压下不完全氧化所形成的颜色,在烧制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化学反应中,熔点和沸点的变化,从而在最好的时候,烧制成最美的瓷器。</p><p class="ql-block">杨志</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陶器反应的社会进步</p><p class="ql-block">陶器的多种多样,是由古到今陶器类型所累加的结果,其出现的原因也便是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而日常生活所需也变成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最初陶罐的使用,其作用基本是储存一些食物,后来又出现了陶豆,所盛的物品也从豆子变成了许多奢侈品,最初存放粮食的陶罐随着日积月累变成了酒坛。</p><p class="ql-block">陶罐的多样性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人们从最初的食不饱,穿不暖,到后来的丰衣足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一件物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是生产力提高的标志。</p><p class="ql-block">社会的进步,不仅仅需要生产力的提高,而且需要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而部落之间这种弱肉强食的时间更能促进起发展,这也变演化成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尚天宇</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制陶工艺流程的启发</p><p class="ql-block">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等去代表性的文化来看陶器的烧制需要八个步骤:取材、成型、干燥、修坯、素烧、彩绘、上色、烧制。</p><p class="ql-block">1.取材</p><p class="ql-block">古代各部族尚未统一,各地物产也没有大规模相互流动,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也不同,于是从原料上,制陶的开端就决定了文化的各异性,原料掺有的杂质成分不一,含量不同并且本身的物理性质不一致也会影响到后来烧制陶器时所需工艺这也是一种地理决定历史文化的表现。</p><p class="ql-block">2. 成型</p><p class="ql-block">塑泥成型中早期主要是手工揉泥成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匠的经验与状态中期改为轮式制陶后来变为快轮制陶</p><p class="ql-block">手工与轮制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动的是手,而陶器不动静止于一点,快轮制陶则将陶器的运动状态由静止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而手只需要在合适的位置,保持静止或者进行微调就可完成塑形,块轮制陶将手对于陶器作用于一点与多点的力经过圆周运动转化为一圈圈的作用力,或者说手对陶器瞬间的作用力,在单位时间的情况下,每一瞬间的运动加起来形成了对陶器一圈圈完整均匀的作用力(类似于积分)这就是快轮制陶的核心:转换了运动的对象,由手的运动变为陶的运动,由不规则的运动变为规则运动,并很好地利用运动思想去解决作用力的不均匀问题。</p><p class="ql-block">3.素烧</p><p class="ql-block">通过增减变量来控制温度,决定是否通风,是否加水,来控制它的颜色,光泽与硬度。</p><p class="ql-block">4.审美</p><p class="ql-block">古代人的图形文字的认知,抽象能力是不断增强的,也有一个有定性到定量的过程,他们的审美演进也恰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p><p class="ql-block">梁雁哲</p><p class="ql-block">2023.8.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