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一探访新密魏长城遗址

不舞之鹤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有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提起长城,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如果我告诉你,想看长城不用跑到北京,咱们郑州也有长城,你信吗?</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距郑州市区35公里的新密市楼院村藏着一段战国时期的魏国长城遗址,趁着假期过去看看。到了楼院村才知道,400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探访嵩山时也曾经路过这里,还留下一段徐霞客古道。</p> <p class="ql-block">顺着徐霞客古道向上走,看到魏长城遗址碑,就开始了我们今天的攀登。上山的小路是用当地特有的红石砌成阶梯状,随地势蜿蜒起伏于林间,山顶,踏着红石台阶一路向前,我们离魏长城也越来越近了。</p> <p class="ql-block">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高大、坚固且连绵不断,用来抵御外敌入侵。长城修筑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那时,还发生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各国修筑的长城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对各国遗留的长城进行了修缮和连接,才有了现在的“万里长城”。</p> <p class="ql-block">魏国自魏文侯变法图强之后,国力日渐强盛,遂在河西扩展大片领土,并派大将吴起镇守河西。为防秦国东扩和防戎,魏惠文王于公元前358年至公元前351年,开始修筑长城以巩固河西边防,这条长城被就称为河西长城。它是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修筑而成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p> <p class="ql-block">魏惠文王晚年,为防御西邻秦国的侵扰,保护国都大梁(开封),又修筑了一条长约100多公里的南长城(也叫河南长城),即由今黄河北岸的原阳县经郑州东部莆田,沿着荥阳,新密两县交界的山岭蜿蜒折向西南而行,进入新密西北10公里的尖山、米村两镇。</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的就是位于新密境内的南长城。新密现存魏长城遗址北起香炉山(荥阳市、新密市交界处),途经蜡烛山、沙口、凤门口、五岭,南止茶庵村北,全长5.8公里,墙基宽2.5米,最高处2.5米。</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魏长城为青石垒砌,依山盘旋,雄伟坚固,气势巍峨。长城上的箭楼、烽火台、营盘等防御设施至今保存完好,是魏长城遗址保留在地面上较完整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史记·苏秦传》记载: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有长城,经阳武到密"。这里的"秦"指苏秦,字季子,著名纵横家;"魏"指魏国,初都安邑,魏惠成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另有梁国之说;"阳武"指今河南原阳县东南;"密"指今河南新密市;"长城"指黄河北原阳经郑州西郊到新密一线,系魏国为防秦国入侵所建,长约100余公里。秦统一六国后,该长城被遗弃,久而久之,其原阳至郑州段灰飞烟灭。</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还发现了一座建在魏长城之上的"镇远炮台",炮台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整体呈方形,青石质地,铁汁灌缝,高约10米,长和宽各5米,里面分为上下两层,层层都设有炮眼,坚固的镇远炮台现在既是珍贵文物,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当年魏国修建的两座长城,现在还完好保存于地面的河西长城约有20公里,河南长城约有5.8公里,这是我国仅存的战国长城遗址段落,是我国最早的长城,比秦长城还早130多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魏国处心积虑修建了2座长城,却依然没有挡住亡国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了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的一段话: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