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大宋文豪欧阳修

不舞之鹤

<p class="ql-block">在郑州市新郑辛店镇有个名为欧阳寺的小村庄,据说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就埋葬在这里,趁假期去拜谒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因吉州原属庐陵郡,遂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p> <p class="ql-block">因父亲在四川绵阳为官,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阳。4岁时,父亲病重去世,母亲只好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寄居在叔父欧阳晔家中。叔父为官清廉并不富裕,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于江南的名门望族,知书识礼,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平时就用芦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这也是成语“画荻教子”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奈何家贫,无钱买书,就经常去别人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年少时习诗作赋写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高兴地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您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17岁时,欧阳修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两次落第,直到23岁时,勇夺县里、省里的第一名并在一年后的殿试中进士及第,成为炙手可热的官场新秀。宋代素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自己的女婿,人生两件大事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一夕完成。</p> <p class="ql-block">但此后,欧阳修因性格耿直,仕途十分坎坷,一生三次大起大落。但这都没影响他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在被贬滁州时,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还主持过一场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科举考试:当年报考考生40万,而录取率仅有0.2%,但就在这0.2的人当中,有唐宋八大家中的3位(苏轼、苏辙和曾巩)、大思想家张载、理学创始人程颢和程颐。其他还有9人日后官至宰相,24人在《宋史》中被列传,朝堂之上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他的学生,因此,他又被称为史上最牛伯乐。</p> <p class="ql-block">宋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享年66岁,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追封兖国公。</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祖籍江西,生于四川,长在湖北,卒于安徽,为什么最后会葬在河南新郑呢?原来,宋代有关制度规定,朝中文武大臣死后必须葬于开封京畿五百里以内。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欧阳修被赐葬于新郑。此后,他的儿孙也相继埋葬于此,逐渐形成了欧阳修的家族墓群。又因原来墓前建有寺院,称"欧坟寺",也称作"欧阳寺",故村以寺得名。陵地形胜优美,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陵园坐北朝南,建筑为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建筑。主要由山门、中殿、大殿、东西配殿及墓冢组成。在南北中轴线上建有外照壁、大门、内照壁、东西厢房,大殿直通陵墓,整个陵园红墙黛瓦,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中殿内矗立着明代的"宋太师欧阳文忠公之墓"神道碑和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祭文石碑。</p> <p class="ql-block">陵园主要由欧阳修、夫人薛氏及其子孙墓群组成。欧阳修墓,高约5米,周长约15米,规模巨大,墓前立碑一通,上刻:宋太师欧阳文忠公之墓。整个陵园碑碣林立,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据说,在雨后初晴时,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如雨,被称为"欧坟烟雨",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欧阳修三个儿子的墓。</p> <p class="ql-block">  陵园四角建有"醉翁亭""丰乐亭""牡丹亭"和"植梅亭",西侧为历代名人拜谒欧阳修时留下的碑碣。</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入仕二十年,三遭贬谪,年近半百的欧阳修从此不再热衷政治,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史著文上,他先后著成《新唐书》《新五代史》两部史书,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一生著述颇丰,成绩斐然。他曾参与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编《集古录》,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宋仁宗赵祯盛赞他: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苏轼赞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