煊然一团暖心火 无悔一粒革命尘

江汉晨门

<p class="ql-block">  —— 父亲离世十一周年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风年年劲,草木岁岁荣,而生命只能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眼,距2012年8月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一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依旧萦绕,始终没有散去。</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二年(1933),阴历九月十五,父亲出生在湖北宜昌龙泉镇良田畈水府庙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启仕文志相,国正定克昌”,按照明洪武初年就迁徙来此地的彭氏家族族谱字辈排序,爷爷彭相兰给国字辈的父亲取名彭国煊,并起了个小名:彭小火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志愿军战士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爷爷彭相兰、奶奶罗远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珍藏的太奶奶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农村小伙儿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的简单经历</b></p><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15日,美帝国主义率所谓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并疯狂地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危及刚诞生不久的共和国安全。在朝鲜政府的恳请下,新中国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击美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1951年中旬,初中刚毕业,年满17岁的父亲应征入伍,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滚滚洪流。</p><p class="ql-block">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年成千上万像父亲一样的热血中国儿男,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新中国的钢铁长城,将不可一世、狂妄至极的美帝国主义嚣张气焰,践踏在脚下,打出了国威、军威,把美帝为首的17国联军赶回了“三八线”,一扫近代中国的百年阴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和战友们在朝鲜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朝鲜战场下来后,已是一等甲级荣军的父亲,右手截肢,左眼失明,右眼要配上一千二百多度的镜片才看得清,先后被国家安排在解放军204、205陆军医院,以及湖北省荣军疗养院治疗、休养。这时才刚刚二十出头的父亲,不甘心今后就这样被国家养一辈子,于是主动四下联系社会上的一些单位、团体,义务为他们工作、帮忙,一次在省团委的“帮忙”活动过程中,一位稍稍年长些儿的同志看着满腔工作激情、浑身似乎有使不完劲的父亲,关切地对他讲:老这样到处“帮忙”,可不是个办法,不妨试着报名参加全国高考,重新参加国家分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语惊醒梦中人。父亲重新拿起学习资料和教材,自学高中课程,终于在1958年9月考取了湖北大学法律系(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并于1962年7月,完成四年本科学业,分配到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来报到的几位名牌高校法律本科专业毕业生中,竟然有一位一等甲级荣军,出身老红军、老八路的原高院老领导们,当时是既震惊又感动。满腔热情而又波澜不惊的父亲随即在院里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职业素养,消除了院领导们的担心和疑虑,并赢得了大家的一致钦佩和赞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朝鲜战场归来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湖北大学法律系本科学习时期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湖大法律系后并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62年4月 湖大本科毕业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当年很少跟我们讲及他从前经历的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 我手中保留了一份父亲去世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政治处撰文的“彭国煊同志生平”,简略地概括了父亲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1962年7月至1969年12月在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刑庭书记员。1969年12月至1971年10月在省五七干校一团第一中小学任教导员兼支部书记。1971年10月至1981年6月,在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历任药厂副厂长,药剂科专职副书记、总务科副科长。1981年6月调回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历任助审员、正处级审判员、全国法律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湖北分校教务长、副校长。1994年2月退休。”</p><p class="ql-block"> “彭国煊同志的一生,是忠于法律、忠于职守、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右手负伤截肢,左眼失明,被评为一等残废军人,但他身残志坚,以坚强的革命精神和惊人的毅力苦练左手写字,坚持上完四年大学,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战斗在学习和工作的岗位上。调入省法院工作后,能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努力钻研审判业务,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执法。”</p><p class="ql-block"> “彭国煊同志是我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政法战线的老战士而深感痛惜。在深切悼念彭国煊同志的同时,我们要学习他牢记党的宗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学习他忠于法律、公正司法的优良品质,学习他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奉献精神。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64年12月 省高法同仁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注重“盖棺定论”的传统,《魏书·郑羲传》即曰:“盖棺定谥,先典成式,激扬清浊,治道明范。”</p><p class="ql-block"> 单位官方的概括和总结,毫无溢美之词,父亲的一生,完全对得起党和组织对他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和政法战线同仁们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眼中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没对我们三个孩子动过粗,即使是在我们淘气、顽皮得有点儿过了的时候,父亲也只是用他那浓浓的宜昌口音喊几句:“棍子咧、棍子咧”,尽管我们都知道全家唯一的擀面杖,就在那张红色国漆的方桌抽屉里,父亲也从没有去拿出来,哪怕只是握在手里,吓唬我们一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和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世纪70年代初期 五口之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和彭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自打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个总在风风火火忙碌着的身影,整天都在笑呵呵的忙着些事儿,从没停过,仿佛浑身总有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就好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不论是在工作里,还是在生活中,父亲总是在不遗余力的关心、帮助、温暖着身边的人,为他们分忧排难、渡厄解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到春节,都会有一个张叔叔,拎着三、五斤冰冻饺子来我们家拜年,长大后才知道,他叫张兆年,是省中医附院药厂的一名普通员工,也是位重情、重义的北方汉子。他爱人从老家带着两个孩子来汉,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家来汉后,既无住房,又无工作,还拖着两个孩子,父亲了解情况后,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安排他爱人在医院做临时工,又帮助联系给小孩上学、上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像张叔叔这样的家庭,父亲一生不知道帮助过多少。</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个叫任馨的伯伯,他曾是一名国民党军医,解放后被安排在汉口一家不大的卫生院工作。五十年代初期,一些前国民党军队的旧同仁,到汉后就爱联系既好客又交友广泛的他,当然其中可能也不乏有一些极个别的坏分子,但任馨本人是从不知情的。结果他家就被定性为反动分子来汉聚集的一个窝点,自己也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因为他有一手治疗肺癌的中医绝技,关押到监狱后被判了死缓,后又改了无期。父亲重返高院工作后,任馨几十年从不停止上诉的案子,到了他手里。父亲悉心研究案卷后,又一一走访当年的经办人、当事者,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为任馨的案子平了反,恢复了名誉,使他能够重返原工作岗位,继续以一技之长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任馨及家人非常感激父亲,父亲却只是亲切的对他们讲:要相信党、相信组织。</p><p class="ql-block"> 我见过任馨伯伯,那是一个浑身充满活力、满眼透着真诚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参与经办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案子,是为湖北黄陂籍的著名教育家陈时平反。</p><p class="ql-block"> 陈时,字叔澄,早年留学日本,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不久便参加了辛亥武昌首义。后立志教育兴国,于1912年将其父陈宣恺创办的中华学堂改名为中华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不依赖政府和洋人而独立创办的私立大学,它将中国古代兴办私学的教育传统和近代日本、欧美大学体制相结合,开创出符合近现代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私立武昌中华大学,解放后并入了华中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 陈时坚信“人才是国家的财富,教育是治国的根本”的理念,一生矢志教育,不恋官禄,始终坚持独立办学,培养出恽代英、林育南等一批著名革命英才,被周恩来称为“清苦的教育家”,赢得了学生和后人的尊重与敬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初期,陈时应黄陂家乡农民要求,回乡参加土改而蒙冤,1953年病故。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教育家陈时平反,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实事求是”方针及原则的具体实施和体现,父亲全程参加了这项工作,并圆满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陈时的平反,在海峡两岸反响巨大,陈时乡党、辛亥革命老人俞育之,感慨之余,精心撰联,以记其盛,其联曰:“末代有斯人,不当官,不营利,兴学毁家作育楚才输国用;盛世多善政,言必信,行必果,雪冤平狱高悬秦镜比河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笔者 1983年春 在张家口</span></p> <p class="ql-block">  关于父亲工作上的经历,我们知之甚少。或许是出于国家政策、法规以及纪律等的方面顾虑吧,父亲从不主动对我们讲他的事,而且打小就不缺父爱的我们,甚至也从没觉得自己的父亲,和别人的父亲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 直到参军来到部队,成为受纪侓约束的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的目光才开始聚焦到父亲身上。这时候我才发现,作为一名从朝鲜战场归来的一等甲级荣军,父亲从没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从没让周围的人,觉得他是一个需要关心、关怀和照顾的“特殊”对象,却反而像一团火一样,始终关心、温暖着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把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p><p class="ql-block"> 近段时间,我常常在想:为了让自己在生活中不“特殊”于寻常人,父亲在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实再太多、太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湖北省荣军疗养院时期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最喜欢唱的两首歌</b></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父亲不怎么爱唱歌,几乎没什么“音乐细胞”,但高兴的时候,偶尔也会哼哼几句,却永远只有两支旋律、两句歌词。</p><p class="ql-block">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旋律是父亲的心声,每到春节,父亲就会坐在电话跟前,同天南地北的战友互通电话、相互拜年,我们总是纳闷,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之间,怎么会有那么多讲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 父亲珍藏有许多的战友照片,上面绝大部分的人,我不都叫不出名字,但我相信,每张照片后面都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文明史上,父亲这一代人是绝对值得浓墨重书的,正是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才使得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总记得从前父亲曾带我去省荣军疗养院,去看望那里的叔叔、伯伯,那里的大礼堂都是特制的,有专门的轮椅通道,每排座位之间都特别宽敞,方便护理员推着他们在其间行走……</p><p class="ql-block"> 当共和国需要他们的时候,父亲这一代人,勇敢的站了出来,无私、无畏、不怕流血牺牲,他们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面对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他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斗士。他们无愧于民族的精英、共和国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入朝前夕 第七步校部分学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和刘精松上将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他们是同乘一个车皮,从湖北到东北第七步校学习,后又一起入朝的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涯呀,海哎海角,觅呀嘛觅知音”,从前听到父亲开心地用浓郁的宜昌乡音哼出这支旋律的时候,还挺奇怪,父亲怎么还会这首歌?后来才明白,这首歌饱含了父亲对母亲,以及关心、支持他的家人们的一片深情。</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经历精彩、独到,母亲的故事同样也极富传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母亲和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笔者周岁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笔者和妹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叫胡望芝,生长于汉口的一个普通三轮车工人家庭,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建国初期走进学堂读书时,还曾跳学升级。家里姊妹五人,母亲是老大,全家七口人,仅外公有一份踩三轮车的稳定收入。1960年,年满17岁的母亲读到高一后,主动辍学,去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不久,在汉口黄浦路兵站做临时工时,勤快、能干的母亲遇到了两位好心的老红军首长,一位是时任中国盲聋哑人协会主任、政协湖北省副主席、省民政厅厅长的余益庵,另一位是时任武汉市民政局局长的袁文。当时市里正在研究筹备成立盲人按摩诊所,在两位老红军首长的支持、引荐下,1963年,刚满20岁的母亲和三位盲人医师一起,在汉口利济路的新生塑料厂门口,利用两间门面房,创建了武汉市盲人按摩诊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从前的按摩诊所,已经发展成为武汉市按摩医院,拥有一个总院,二个分院,是武汉市惟一的一家以按摩医疗为主、全省首屈一指、闻名于中南地区的市级专科医院。当年的三位盲人医师中,有一位叫张颂明,也是位从朝鲜战场归来的一等甲级荣军,是父亲在省荣军疗养院的战友。在张伯伯的介绍下,父、母亲走到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姊妹仨和母亲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家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母亲和仨个孙儿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往日的按摩诊所,留下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童年记忆,那些神奇的盲人医师,仅仅用手把我们的头一模,就能逐个叫出我们一群小玩伴的名字,有的叔叔居然还能一边按摩,一边跟旁人下盲棋。</p><p class="ql-block"> 荣军、盲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浪潮中,母亲就是选择投身于这样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中,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姊妹仨人都是在汉口安静街的外婆家长大的,父母工作忙的时候,陪伴我们成长的,就是几个姨和舅舅,父亲有句口头禅“胡家五姊妹,望桂宝东翠”,就是对她们的深深称赞和谢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涯呀,海哎海角,觅呀嘛觅知音”,从前并不明白父亲常常轻轻的、开心哼着些什么,现在呢,似乎渐渐明白了些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仨位姨给母亲贺八十大寿 2023.0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母亲和潘振武将军五女儿南胜大姐 在苏马荡留影 2023.06</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父亲,从宜昌龙泉镇的一个美丽山村,一路走来,从一个农村小伙儿,成长为一名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捍卫者,如果没有毛主席、共产党的指引和培养,是不可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在天安门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8年奶奶来汉 一家人在长江大桥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母和叔叔、婶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个世纪90年代 父亲回家乡看望亲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战天斗地, 创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让一切受压迫者和受奴役者翻身解放,让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这是二十世纪人类史上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开天辟地、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p><p class="ql-block"> 投身于这股革命洪流之中,父亲何其有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村小伙儿、志愿军战士、一等甲级荣军、名校本科毕业生、见习书记员、五七干校学员、“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推广者和践行者、人民法官,无论身份如何变化,父亲始终不忘初心、恪尽职守,努力做一名毛泽东旗帜下的好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无畏、两袖清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毛泽东时代的干部,是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他们心中始终装着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他们从群众中来,经毛主席、共产党教导和培养后,又回到群众中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扎根群众、服务群众、温暖群众、引领群众、改变群众,永远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所以,当下人民群众想念毛泽东时代的干部,是无不道理的。人民群众才是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如果不能让身边的普通群众,感受你的到温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p><p class="ql-block"> 父亲,正是这样一支,干部队伍中的普通一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煊然一团暖心火 无悔一粒革命尘”。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十一年啦,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的今天,在大洋彼岸,那个什么五星“豆瓣酱”,喋喋不休地嘟囔着“老兵不死”的腐朽阴魂,还没散尽的今天,我无比怀念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p><p class="ql-block"> 向毛泽东时代的干部,致敬!</p><p class="ql-block"> 向我们光荣的父辈,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汉晨门 于苏马荡</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