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天空作美,虽然有点小雨,但是很凉爽,逛起来不会觉得热。于是我们今天选择了去天坛。</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祈谷的地方。园区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天坛,一进门就租了电子讲解器</p> <p class="ql-block">七十二长廊</p><p class="ql-block">七十二长廊在祈谷坛之东,呈曲尺形,连缀着祈谷坛东砖门与神厨院及宰牲亭。明清时期,长廊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古代仪礼规定,宰牲房应距祭坛二百步以外,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风沙所污,因而建有曲折长廊。长廊宽5米,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前窗后墙,连檐通脊。</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发现每个灯柱上都有编号</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6万多株,更有3500多株古松柏和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较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代中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古树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棵树中树相传是有一个小鸟,当时在树的中间拉了一个粪便,后来粪便中的种子发芽以后就成了树中树。</p> <p class="ql-block">九龙柏,又名“九龙迎圣”,生长在北京市天坛公园皇穹宇西北侧。树冠蜿蜒起伏,树干有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扭曲缠绕,宛如九龙盘旋,森然欲动。</p><p class="ql-block">传说清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天坛来祭天,当他视察完大典的准备情况,在皇穹宇围墙下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于是乾隆皇帝就四处寻找,发现在围墙下有九条蛇,一下子就钻入了泥土当中。乾隆皇帝命人出皇弯宇继续抓蛇,四处寻找不见,突然发现围墙外有一棵树,树干表面布满沟纹,就像九条龙腾飞,所以就起名叫九龙柏。</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仅存的一例中国古代明堂式建筑。</p><p class="ql-block">皇乾殿</p><p class="ql-block">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嘉靖帝亲书。</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是一个最佳拍摄点,有好几个摄影爱好者蹲在大门前拍摄。我也凑了一个热闹,可是人太多了,技术也有限,拍不出大门里祈年殿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的丹陛石雕,最上一块雕刻的是“双龙山海“,尽显皇家气派,也喻意皇帝是真龙天子,高高在上。而在第二块的丹陛石雕上,刻的是“双凤山海",喻意是龙凤呈祥。也是民间认为的龙在上,凤在下的喻意。最下面是“瑞云出海”。</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三层台基的雕龙石柱,栏板及吐水龙头(古代的排水系统设施)。</p> <p class="ql-block">在天坛中央,从入口处直走,注意脚下,会发现有一块石头上写着字:三音石,传说站在这块石头上大喊一声,即可听到三次回声,大家不妨试一试啊。</p><p class="ql-block">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5.2米,周长204.728米,占地面积3335.6664平方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科学原理</p><p class="ql-block">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符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渡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反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p> <p class="ql-block">圜丘</p><p class="ql-block">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圜丘起初为一座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天坛的丹陛桥,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长360米、宽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因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p><p class="ql-block">丹陛桥专门铺设的三条石板路上为什么中间一条宽、两边的窄?原来这是缘于祭祀“礼制”。正中央的宽石板路叫“神道”,西侧和东侧的两条窄石板路分别叫“御道”、“王道”,祭祀时走哪条道不能乱了规矩。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自认不能比天高,只能屈尊走“以右为尊”的御道,陪祀的王公大臣则走王道。实际上,每逢去祭天都是宦官走“神道”——因为宦官的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p> <p class="ql-block">虽说是“神道”,但是用汉白玉铺的,夏天走在上面很凉爽,孩子们更是百无禁忌,直接躺在上面了😅</p> <p class="ql-block">出了天坛,吃了北京最负盛名的“北京烤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