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正学校 叶利敏 </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门艺术,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 这学期中间产假结束重返工作岗位,担任多个班的信息技术课,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又激动又忐忑,新课程新学生,我能胜任吗?能维持好课堂纪律吗?怎样调动学生兴趣呢?内心给自己一连串的提问。每到一个班级我都设法见机行事,给学生留下认真而有趣的印象,以此吸引学生。 每当走进教室,课间我就开始有意无意的观察学生,总能发现几个有课堂意识的同学早早就坐端正等待上课,于是上课铃一响,我首先表扬这些同学,起初可能一两个,慢慢两三个、三四个,这样几次之后,大家知道了老师的习惯和规律,就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提前进入准备,顺理成章地开始上课,加上一些课堂小技巧,维持学生注意力,尽量让他们多参与课堂,课堂氛围还可以。表现好的,多一些正面反馈,以此带动大家;不遵守纪律的适时提醒,点到即止,不过多分散大家注意力,大多只是轻轻提醒他本人,一般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中一个班有个小男孩,个子小小的坐在第一排,带着眼镜,印象中他总是把头埋在桌子上,压得低低的生怕被老师注意到的样子。一次讲课间隙,我就到他旁边轻轻地问:“你好像很喜欢画画哟(因为发现他桌子上常常有本子呀画笔呀,扔的乱乱的)?”他点头说是的,面无表情。我接着问:“你叫什么名字呀?”这时,同桌和他同时报出了他的名字,当然,他的语言低到我听不清,同桌的那三个字却让我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是个曾经见过的面孔,我说“你是不是某某某的弟弟呀?(跟哥哥的名字一字之差,我碰巧教过他哥哥,也忽想起见过兄弟俩在一起)”他又说是的,这回抬头真正看着我了,我赶紧说:“你可以把这些先收起来,好好上课吗?”他没说话却立即动手把桌面整理干净了,然后和同桌一样端正坐姿,我微笑给他送去赞许的眼神。他的神情和刚才截然不同了。过一会儿,我在表扬其他同学的时候,顺带表扬了他,此刻,坐姿神情更坚定了。在一次回答问题后给他加了分,看得出来,更加认真,开始有兴趣了的样子。 </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的课上,直到学期末,他都一直坐姿端正并认真听讲,桌面再也没有乱过,还有好几次回答问题、上台演练的经历,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看起来也更加自信了。</p><p class="ql-block"> 如何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一直是我的向往和追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p><p class="ql-block">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 </p><p class="ql-block"> 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盼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无意中喜欢上我。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因为期望得到表扬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清澈的。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肯定后,良好的情绪会给你带来下一次成功得到肯定的可能。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令孩子们更加的自信和可爱,从而以更加用心的态度做出回应。 </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