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会唱歌——记下乡海垦(兵团)知青中唯一澳门籍女生李碧田

大海之南~蔡跃雄

<p class="ql-block"><b>(谨以此文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5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地处广州的华师附中(“文革”前称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文革”开始改称广东省东方红学校,1968年广州的中学统一按数字排序改称广州市第六十一中学,“文革”后改称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华附”)是国家级示范性中学,省市名校,前身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广州格致书院,1952年,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文理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等四所大学的附属中学合并,组成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训是“进德修业,格物致知”。</b></p> <p class="ql-block">↑ “文革”前的华南师院附中校门</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华附改称为广州六十一中的校门</p> <p class="ql-block">↑ 华南师院升格为华南师大后的附中校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高潮中,华师附中700多名学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到边疆海南岛,其中有位女生叫李碧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李碧田的个人情况和家庭背景在众多知青中頗为特殊:澳门人,读华附时来自澳门,毕业和下乡时有澳门居住证、回乡证(澳门往返内地通行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碧田1948年出生在广州,未满周岁便随父母去澳门定居,父亲经商,母亲当教师。她的姨妈李瑞仪是澳门培道中学(抗战时期广州培道女中迁到澳门,抗战结束返穗复校时为留在澳门的学生设的分校)的创始人,澳门著名爱国进步人士,全国人大数届澳门区代表,广东省政协委员,对李碧田一直关爱有加。李碧田长大后,在澳门培道中学读书至初中毕业。</b></p> <p class="ql-block">↑ 读中学时青春洋溢的李碧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碧田自幼聪慧,4岁就在澳门跟随名师学钢琴,6岁就在港澳少儿钢琴比赛中获奖,领奖照片和简介刊登在《澳门日报》等报刊上。她从小学至初中毕业,都是闻名港澳的少儿琴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好学上进,读小学四年级就翻译英文《伊索寓言》两篇,写英文日记若干篇,刊登在《澳门日报》《星岛日报》上;她又是体育尖子,在澳门中小学体操比赛中拿过冠军,参加过澳门青少年田径比赛成绩不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少年时多才多艺的李碧田,在家庭和培道学校的教育下,有颗炽热的爱国心,向往热火朝天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她1963年初中毕业后,回内地参加升高中考试,以优异成绩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及华师附中同时录取,她选择了华附,因为她的理想是以后考取中山医学院学医,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碧田在广州华附读书期间,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拜谒广州钢琴学会会长、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李素心教授为师,悉心学钢琴,经过一番刻苦的学练与钻研,她的琴艺达相当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华附女生宿舍二楼转角处摆放一部罕见物品公用钢琴,李碧田课余常去弹奏练习曲,在华附紧张的学习环境中,那悠扬动听的琴声,给人以舒缓和优美的精神享受,深得同班同学和老师的青徕。她还获得殷承宗、李琪等钢琴家的赏识和传授,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李琪还与她合作四手联弹钢琴名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除了学钢琴,李碧田读华附从高一到高三的学习成绩都很优异,数理化和英语是她的强项,一直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和学校的优秀生,还是低年级学友的学习辅导员。她不但是为数不多的港澳高材生,也是学校组织开展学工学农活动的积极分子,无论是下工厂劳动,还是去农村干粗话,她和班里其他同学一样,都任劳任怨干得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夏,李碧田即将高中毕业时,“文革”开始了,由于她拥有澳门居住证(澳门居民没有类似内地的户口)在华附读书,只是由她的好友的父亲做她的监护人,也就是说,只要她愿意,她随时随地能自由自在往返和居住澳穗两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社会上向往境外港澳生活的人不少,甚至发生逃港越境事件,拥有港澳居住证的人显得高人一等,但也会遭到另眼看待,如李碧田由于澳门侨生的身份,就被视为另类生,学校的革命学生组织拒她于门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冬,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当时的政策允许李碧田有两种选择:可以返澳门,也可以下乡。为此,她的家人和监护人在广州和她商议了一番,结果她自愿放弃回澳门的家,毅然选择报名去海南岛,决心到广阔天地锻炼一番。李碧田的家人如同支持她回内地读书一样,大力支持她上山下乡,但也为她患有未确诊的病症而忧心忡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11月5日,李碧田与同学、学友在广州文化公园参加上山下乡誓师大会后,一起远赴海南岛屯昌县黄岭农场(次年4月改制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6师3团),她先后在4队(7连)、红专连(团宣传队)参加劳动。</b></p> <p class="ql-block">↑ 李碧田(中)所在的华附高三(4)班4位女生参加下乡誓师大会后岀发海南岛,在那个特殊年代,她的全国人大代表的姨妈李瑞仪(左1)特地从澳门赶来广州文化公园,手持忠字牌为之送行。</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5日,华附知青下乡海南岛时在轮船上告别广州亲友的情景。临别时有同学相互赠言:“弓既然举起,就要射出有力的一箭;船既然开出,就要迎接风浪与旋涡;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出色地走到底。”</p> <p class="ql-block">↑ 兵团6师3团团部在大山脚下,仅有几排瓦房,连队更为荒凉。</p> <p class="ql-block">↑ 下乡海南岛屯昌县黄岭农场后的李碧田留影</p> <p class="ql-block">↑ 刚到农场时的李碧田(右)与学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李碧田(右2)在连队时与学友一起交流学毛著的心得笔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初到连队时,女知青中李碧田年纪最大,是大姐姐,她不但与学友们相处融洽,而且由于她开朗的性格,爽朗的笑声,智慧的头脑和见多识广,吸引着许多女知青亲近她、信服她,视她为心中的“女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在农场的知青中,李碧田身高1.68米,体重60多公斤,在女生中是个大个子。表面看起来高大健壮的她,因自小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受过强体力的劳动锻炼,自从到连队后不久,各种劳动的繁重劳累和物质的极度缺乏,成为诱发她身体潜在的不明病症逐渐显露的原因。她开始患上风湿热,逐渐向风湿性心脏病转移,还有肩周炎、颈椎劳损等。这是李碧田和她的家人万万没有想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碧田毕竟是自小就生活在境外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各种保障无忧,养成生性乐观大度,总以为自己的症状只是劳累筋骨罢了,歇歇就会没事的,于是一直坚持参加各种劳动,忽视了必要的诊治。当时和她要好的同学学友、知青朋友和连队领导,没有谁看出她是个身患多种疾病的人,更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体不适应强体力劳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个喊革命口号,以体力衡人的年代。知青初到团场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大力发展橡胶,满足全国人民需要”、“埋葬帝修反,解放全人类”的亢奋之中,酷似运动员身材的李碧田,自然被当成强壮劳力派上用场,连队的保育、教师、文书等非强体力活不会安排到她,割胶这样的技术活也不会考虑到她。她在两个连队时都是被分配到林管班,干着上山砍芭、开荒挖穴、插秧割稻等粗重活。</b></p> <p class="ql-block">↑ (上图)李碧田(左)在连队时扛锄头与伙伴一起出工。(中图、下拼图)连队的女知青在开荒大会战中挥锄挖穴苦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是大力发展橡胶生产的时期,那时3团各连队经常开展开荒种胶大会战,曾开创连续34小时的大会战纪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凌晨4时大家头顶绑着手电筒,靠着微弱光亮走约一小时并摸索着上山,黑暗中每两人一组分好工,一人负责清芭一人负责开环山行,在陡峭的山坡上要挖约两米深,才能拉出约一米半的环山行,然后在环山行上挖出长、宽、深各0.8米以上的洞穴来种橡胶,每个洞穴相距3米多,就这样一直干到第二天深夜下半夜2时,期间吃了七顿正餐饭与加餐木薯汤,大家才迷迷糊糊的收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连队的大会战有知青写了墙报诗《开荒》——汗水点点滴 / 银锄高高举 / 落地腾起一蓬烟 / 有啥了不起!/ 兵团铁战士 / 战天又斗地 / 石头你别太神气 / 跟你斗到底。/ 用我手中锄 / 写份挑战书 / 划地一行又一行 / 你敢应战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因病痛缠身,李碧田尽管在开荒大会战等各种劳动中已经尽力了,但工效一般,不够突出。在外人看来,似乎与她的大个子不相配,有些“惜身”,不够“出大力、流大汗、拼命干”,自然不可能获得人们、特别是连队领导对她的理解和看待,反而有些人联系到她的澳门侨生身份,投以异样的目光。面对这一切,李碧田始终没有抱怨,不作任何解释,总是乐呵呵的以欢声笑语忘掉一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连队割胶班许多知青早上约9时就已收工回宿舍,而林管班要到中午12点左右才能收工,同宿舍的女知青割胶工,经常透过泥巴墙窗口看着李碧田顶着烈日,扛着锄头,拖着显得比别人疲惫的身躯往山坡上的宿舍走来,却依然笑容满面,声音洪亮,这一幕幕,让知青胶工们印象深刻,挥之不去。</b></p> <p class="ql-block">↑ (上图)李碧田(后左1)参加大会战时,与伙伴挤进工棚吃加餐的稀有食品馒头。(下图)那时大会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午休加午饭只有30分钟,</span>李碧田(右1)与伙伴打饭后为赶时间边走边吃。</p> <p class="ql-block">↑ (上图)李碧田(中)没当过割胶工却对割胶情有独钟跃跃欲试,请学友教她如何行刀割胶。(下图)李碧田(左)请学友教她如何磨好割胶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碧田为人豪爽大度,乐于助人。那时的单车、照相机绝对是稀罕物,团场众多知青中,只有李碧田带来单车和西德徠卡相机,谁有想去团部办事的,去赶圩购物的,甚至在操场上遛弯的,或是照个相寄给亲人的,凡问她借用,她都逢问必借,从不吝惜。看到单车在坑坑洼洼的山区泥石路上颠簸而过,旁人都会心痛,她却付之一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与李碧田同宿舍的知青李惠宁下乡时,父亲远在美国,母亲被关在干校的“牛栏”,只随身带一两件长袖衣来农场,海南天气酷热,开荒挖穴劳动强度大,经常汗流浃背,穿长袖衣闷热难受,又无法联系家人邮寄来换洗衣物。李碧田得知后,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的短袖衣让李惠宁挑几件合适的穿,使李惠宁度过了劳作的炎炎夏日,后来她还一直念着李碧田的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底,李碧田调到团部的红专连,该连是团宣传队的挂靠驻地,队员既要排练演出,还要参加各种劳动,她在宣传队主拉手风琴,经常背着沉重的手风琴下连队巡演,导致双肩疼痛难忍,但她从不吱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李碧田经批准回广州探亲,顺便检查身体。在家人的陪同下,她先后到广州、北京诊疗,被名医确诊为病体,不能再从事强体力劳动,并建议她马上休养康复。但她不当回事,舍不得她的学友、农友,还是回到海南的3团,依然在红专连干林管工和参加演出。</b></p> <p class="ql-block">↑ 在团宣传队时的李碧田</p> <p class="ql-block">↑ 李碧田(后排右1)在团宣传队负责拉手风琴,这是她与同学在排练节目。</p> <p class="ql-block">↑ 李碧田(右2)在工地砍芭后与伙伴坐在树干上休息</p> <p class="ql-block">↑ 李碧田(左2)与伙伴参加大会战时用山泉水洗手洗碗</p> <p class="ql-block">↑ 李碧田(右2)与伙伴劳动归来路遇苗胞一起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李碧田经亲友们推荐,考上了广东省体操队钢琴伴奏的职位,但由于身体欠佳不能到位。1973年,李碧田经过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的她的姨夫诊治后,再次确诊她已不适应体力劳动,需长期休养,而后在广东省侨联和统战部领导的关心和安排下,她才返回澳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在澳门一年多的休养和调理,李碧田身体有了好转。这期间她勤学苦练,于1974年底考上英国著名的圣三一音乐学院钢琴系,她成为那时该院唯一的中国留学生,继续已中断十来年的钢琴学业。她十分珍惜这个迟到的机会,以极大的热忱和勤奋投入学习,弥补失去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但入学后,她的病情反复发作,她一边以下乡海南农场时练就的顽强意志与疾病作斗争,一边坚持刻苦学习,结果以自己的坚强、天赋和勤奋,只用三年就取得学士学位,而后再深造两年,获得硕士学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接着,李碧田又继续深造两年,终获该院的院士学位(相当于博士),是该院引以为豪的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1981年,李碧田学成归来,被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聘为副主任、教授,多次在香港演艺中心表演钢琴独奏,受到观众和音乐界的高度赞赏,香港多家媒体予以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3年,李碧田应邀到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等地参加音乐会,表演钢琴独奏,受到广泛好评。那时,一个华人能在西方文化圈中弹奏西洋乐器并得到肯定和赞赏,是很不容易的,但李碧田以带病之躯和下乡时炼就的顽强意志做到了。她曾对好友说:我有时曲子弹到一半,胳膊就快抬不起来了,弹完后,腿也几乎快站不起来了,此外还有各种钻心的疼痛,但想起在海南干活时的感受,终于挺过难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70年代,由于我国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技术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李碧田所患的疑难病症一直无法查明病因。到了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基因医疗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才找出适合李碧田体检的基因至病的有效检验方法。</b></p> <p class="ql-block">↑ 李碧田在加拿大演奏双排键钢琴后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7年,李碧田随丈夫移民加拿大多伦多,仍活跃在加拿大教学和乐坛,长期担任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考官之一,是当地知名的音乐教育学家。但由于当地气候严寒,使她多次发病,身体状况日渐恶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李碧田经美国与加拿大的名医检验确诊,长期以来困扰她的疾病就是基因缺陷肌肉萎缩症,属于不治之症,这种病因潜藏在人体内,导致人体各种功能不断衰退,到一定程度后全部衰竭,无可挽回。不得已,她只好回到广东中山的婆家养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02年,拥有娇容与智慧、集东方美德与西方学识于一身的李碧田,不幸在中山香消玉殒。也许天妒英才,令许多她的同学尤其是知青们倍感痛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斯人已去,下乡也55周年过去,知青们常忆着她。</b></p> <p class="ql-block"><b>(注:本篇根据海南省政协《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编辑时,由李碧田的学友、好友</b><b style="font-size: 18px;">王平和黎健提供</b><b>的回忆录素材编写。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