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经过夏日的洗礼,时令已到了立秋的季节。邻居的五孔窑洞主体终于算是落成了。</p> <p class="ql-block"> 厚重的黄土高原,窑洞作为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在陕北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走进陕北高原,你会看见一排排,三五孔,高底错落的窑洞像星星一样洒落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为窑洞的修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先古人类的挖土为穴,到后来的石拱窑洞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是陕北劳动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陕北劳动人民用智慧、勤劳、汗水同命运作斗争的体现。在陕北窑洞作为一种安身立命,生存的必需品,是每一户人家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父辈们需在儿女们成家前为他们准备最少一孔或一院窑洞,因此早年间大部分的父辈们就利用农闲时光选一块向阳的地方(一般就在半山腰,不占用耕地)挖地基,从沟底背上来一块块券窑的石块。经过几年的准备,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吉日,定好方位,再请来石匠、小工、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帮忙开始券窑。因此劵窑是陕北人一生中的一件重要的大事,是一辈人穷其一生的辛劳付出,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幸事,对自然的一种敬畏,是为人处事的一次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 在陕北人们常说:“修窑盖顶,一世苦辛。”“一匠三小工”“会待的待个匠人,不会待的待个丈人。”因此券窑时主家会一日三餐用心准备,不得一丝马虎,备好酒好肉招待帮忙的众人。券窑的仪式也是种类繁多,如下石、合龙口都是一项重大且又严肃的活动,所谓的“合龙口”就是在新建窑洞的拱洞全部箍就之际,只将拱顶正中一块石料的位置空开,等待吉日吉时(一般在正午十二时)一到,再行加以填充合拢,以表示“龙口”安合。“合龙口”仪式在陕北建筑民俗里很见得一番大阵势。合龙口时,须鸣炮,贴对联,此后再于窑面龙口石缝钉上一双未用过的红竹筷子呈十字形,一支蘸过墨汁的新毛笔,一锭未用过的新墨,一本黄历,以上一应物件统以五色线拴好,匠头站在龙口前,身披“五尺”或“三尺”(均以“鲁班尺”量定)花红(红绸、红布或红被面),怀抱“金斗”,里面放有碎馍、碎糕、红枣、五谷、花生、麸子、糖果、铁针、铜线、银鏰和干草节节等等,然后立于龙口之上,将这些东西四下抛撒,俗称“撒粮馍”,也叫“撒福禄”,引惹得四邻亲戚小孩群情振奋,手忙脚乱着捡拾“天上福禄”。合龙口后一般在过顶上做五层石头就算完工了。接下来就是倒窑旋、垫脑畔、平整院落自己可以做的就不在请人帮忙。如盘炕、泥窑、垒灶台、做门窗、圈墙、盖大门等还的请专门的匠人来做。</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太爷爷去世的早,给爷爷留下一孔窑洞。爷爷十二岁就开始给人揽工,早早的承担起家庭负担。爷爷和奶奶结婚时只能在这孔窑洞里居住。后来爸爸、姑姑们的相继出生,生活条件的慢慢好转,爷爷准备新修一院窑洞。当时爷爷忙于生计,不得不请人帮忙修筑。新窑洞修好后,爷爷一家人终于搬进了新窑洞。大概住了五六年,二大叔(因二大叔的父亲参加解放战争牺牲所以二大叔是在爷爷家长大的)到了结婚的年龄就让给他作为结婚之用。爷爷一家人又搬回到原的老宅居住,后来爷爷在老宅的旁边买了一孔窑洞,院内修了房子,圈了院墙,盖起了大门,在当时也算是有实力,亢硬的人家。爷爷奶奶后来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在这里留下了姑姑和爸爸们的童年生活,见证了他、她们从出生到长大,嫁人、结婚的过程。爸爸妈妈结婚的窑洞就是爷爷后来买的哪孔,我们兄妹几人也是在这里出生。</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大家住在一个院,兄妹几人睡在同一炕上,想起爷爷抱着孙儿坐在大门外晒太阳,奶奶搂起一捆柴火点燃窑内的灶火,一缕青烟从脑畔上的烟洞冒出,父母亲早出晚归,特别是过年时一家人把窑里窑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窗户上贴上红窗花,门上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大人忙着做年夜,小孩们穿上新衣服在院内打闹嬉戏。爷爷在老窑洞隔壁券了两孔窑洞,二爸结婚后也搬出去了,我们一家也在村的前面买了两孔窑洞相继搬了出去,虽然我们全家搬到前面居住,但是一放学我就跑到奶奶家,不喜欢到村前面的新家去。后来毕业、工作后回家总要看望奶奶,看一看小时候的老窑洞。奶奶去逝后小院就一直空了起来,就在也没有住了。老窑洞也好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静静的、孤零零的伫立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 爷爷在世的时候在老窑洞的上面买了三孔窑洞,后来分给我父亲。由于旧窑洞几乎没有院落,而且窑洞很小无法居住,所以须拆除从新修建。重修新窑洞,除了准备好必要的材料等,还须和周边的邻居沟通好水路、出路、地界等才方可以动工。就在刚买好前面的哪院窑洞后不久,这院窑洞总算是可以修建了。父亲、母亲赶紧请来匠头、小工众人帮忙,用时一个多月就主体修筑完成。众人都羡慕不已的说:“你们哪三眼窑咱修的哪么快呀? ”主体修好后,父亲就利用农闲时光一点点的装扮起这院窑洞。我们一家也搬进前面的窑洞居住。时光荏苒,我们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在这座院落里看着每天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兄妹几人上学、放学回家,在院子打闹玩耍。后来在后面的三孔窑洞为二弟举办了婚礼。由于儿女们渐渐的长大现有的两孔窑洞无法居住。父亲又在现在居住的旁边新修了两孔窑洞,也是作三弟的结婚之用,二弟、三弟结婚后相继出去工作后,这些窑洞也就闲置起来几乎没人居住,也就是偶然回家看看母亲也住不了几日。父母用半生精力为儿女们修筑的一孔孔窑洞就这样闲置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散落在黄土高原上哪一排排、一院院的窑洞群慢慢失去原有的光辉与作用。在也见不到家家户脑畔上的烟洞冒出的一缕缕青烟,院内孩子的打闹声,只留下部分孤寡老人静静的守护着她们用一辈子的辛劳和汗水换来的这一孔孔窑洞。这一孔孔窑洞承载着一辈人,甚至几辈人的辛劳与付出,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荣辱与共。这种居住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现在渐渐的退出了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对于生活在八十年代之前的人们将会以一种难以忘怀和割舍的情感和记忆永远留在灵魂深处。</p> <p class="ql-block"> 当父辈们在黄土地上用一镢一镢头掏出的家园,用厚实的肩膀从沟底背上来的一块块石头,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筑成的一孔孔窑洞将会慢慢地湮没在厚重的黄土层中。当你想起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坐在热炕上,炎热的夏日一家人在院内的枣树下乘凉,过年时窗户上各式各样的窗花,香气扑鼻子年夜饭透窗棂弥漫着整个小院。这里有我们儿时的回忆,有父亲用宽阔臂膀挑起整个家责任,有母亲的细心和唠叨,更有爷爷奶奶简单平凡的生活,终将成为我们这代人一种永远不可磨灭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