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窑湾古镇

玄一

<p class="ql-block">窑湾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河西老城区西端,湘江从它身边流过。据史料记载,窑湾古街于秦代立壶山港,建制于晋代公元313年,历经1700余年的沧桑巨变,已成为湘潭城区文化发源最早、人文资源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人们说,走进窑湾就走进了湘潭的历史深处。</p> <p class="ql-block">湘潭窑湾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该地名贤荟萃、人才辈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在省内外均造成了巨大影响,如陶侃、刘禹锡、曾国藩、秋瑾、毛泽东、彭德怀、熊希龄等,都曾经在这里留踪遗美。现保存和原有的人文景观有:壶山港、陶侃墓庐、唐兴寺与张同嗣故居、何腾蛟衣冠冢、唐兴桥、天主教堂、杨梅洲船厂、秋瑾故居、宽裕枯粮行、张鹏飞故居、湘潭大明电灯公司、潭宝公路汽车站旧址、碑亭、唐兴寺煤栈、望衡亭与江山胜迹、李柳染堂、杨梅洲水上公园、砂子岭广场、白石公园等。</p> <p class="ql-block">2012年4月,湘潭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整治工作,6月出台了《窑湾、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方案》,2013年10月正式启动项目建设。</p><p class="ql-block">据介绍,窑湾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总占地面积为4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项目计划总投资13.57亿元。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分为三期,一期启动区为潭宝汽车站及景观广场,二期核心保护区为望衡亭至李柳染堂,三期为湿地公园、李柳染堂至杨梅洲大桥。潭宝汽车站及景观广场竣工,9月正开启二期核心保护区的部分拆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唐兴寺,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江边十八总的陶公山内,晋朝时名石头寺,唐时改名唐兴寺,该寺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后殿供奉千手观音佛。殿后有一院落,原有水阁凉亭,苍松翠柏,桐花海棠,十分可观。</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唐兴寺</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湖南省湘潭市湘江边十八总的陶公山内</p><p class="ql-block">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窑湾,望衡亭</p><p class="ql-block">曾用名</p><p class="ql-block">石头寺</p> <p class="ql-block">唐兴寺为历代名刹,不少高僧驻锡于此,其中最有名者,当数唐代的智俨。智俨大师事佛61年,寿82岁,据碑记推算,当生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而元和十三年是818年,因此,他生活的时期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这么6个皇帝当权的年代。他自幼便静心法门,终成正果,为湘潭的佛教文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旧唐兴寺雄伟壮丽,前临湘江,后依古木,寺周旧有围墙,山门在寺东金鸡桥,入门有钟鼓楼,唐刘禹锡时任朗州司马,应智俨徒圆皈之求,在常德任所为其作《智俨石塔铭》:“……长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头寺,门前一带湘江水,吁嗟律席之名兮,与湘流而不已。”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李腾芳在《论潇湘八景》一文中写道:“石头寺终日香烟缥缈。每当暮色临空,晚钟敲响,林中宿鸟争鸣,江上渔舟徐返。禽音渔唱与钟磬之声交相溶汇,组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回荡在寺周山间,仿佛置身仙境。”</p> <p class="ql-block">康熙《湘潭县志·山水论》载:潇湘八景中“烟寺畅销钟”,“烟寺者,石塔寺也。”清人何承珍有诗写道:“古刹千年石径中,钓台长傍梵王宫。蒲团僧证三幡静,塔影禅参半偈空。事业晋唐钟磬寂,渊源衣钵水云蒙。还余老衲传经罢,更与殷勤说褚公。”[1]</p> <p class="ql-block">相关诗句</p><p class="ql-block">问君何所适?薄暮逢烟水。独与不系舟,往来楚云里。 钓鱼非一岁,终日只如此。 日落江南桂楫迟,纤鳞百尺深可窥。 沉钓垂饵不在得,白首沧浪空自知。(唐·孟浩然《湘南渔父》)</p><p class="ql-block">一雨三秋色,萧条古刹间。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 白日生新事,何人得暂闲?将知老僧意,未必恋松关。(唐·杜荀鹤《霁后登唐兴寺水阁诗》)</p><p class="ql-block">虽小天然别,难将众木同。侵僧半窗月,向客满襟风。 枝拂行苔鹤,声分叫砌虫。如今未堪看,须是雪霜中。(唐·杜荀鹤《题唐兴寺小松》)</p><p class="ql-block">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 登临独无语,风柳自摇春。 (唐·郑谷《湘江亭》)</p><p class="ql-block">独宿大中年里寺,樊笼得出事无心。 寒山梦觉一声罄,霜叶满林秋正深。 (唐·孟宾于《湘江亭》)</p><p class="ql-block">寺废苍岩耸,江回远岸明。风雷摧翰墨,岁月老丝緍。 兀坐知茶味,闲行忘去程。长哦伊水句,回首若无情。(宋·张栻《唐兴寺湘江亭》)</p><p class="ql-block">水带断矶潴,徘徊宝地初。一竿陶太尉,三字褚中书。 潭影浮图活,钟声古殿虚。无人能说法,休笑石头愚。(清·释惟虚《唐兴寺》)</p> <p class="ql-block">重建时期</p><p class="ql-block">唐兴寺曾经占地很广,右山坡有石级,旧名“八十三磴”,其侧为寺僧埋骨建塔之所。前殿供奉弥勒佛,后列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匾题“皆大欢喜”。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后殿供奉千手观音佛。殿后有一院落,原有水阁凉亭,苍松翠柏,桐花海棠,十分可观。可惜,解放以前就已破败不堪,解放后未加重视,以致遗迹荡然无存。近10年来,政府乃至民间重修唐兴寺的呼声日渐强烈,但只见雷声大、雨点小。</p><p class="ql-block">湘潭市政协副主席李光泉认为,佛教在湘潭的传播历史长、影响广、高僧多。先有石头寺,后有湘潭城。近现代湘潭高僧辈出,如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释敬安、中国佛教协会首任名誉会长释虚云、中国佛教协会现任副会长释圣辉等。宗教是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归依,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招商引资软环境的重要方面。</p> <p class="ql-block">兴盛由来</p><p class="ql-block">重建大唐兴寺,把各种宗教场所维护好,意义重大,且很有必要。李光泉说,唐兴寺与窑湾古街紧密相连。湘潭老城最具特色的风貌就是“总市”和“城总分设”风貌。“总市”风貌见证着湘潭经济曾经的繁荣。湘潭的“总市”经济发祥于明代,至清朝乾嘉时期完全成型,“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美誉也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近10余年来,湘潭“总市”风貌破坏较严重,只有窑湾的码头、街道和商铺建筑,尚能寻觅到昔日湘潭“总市”风貌的踪迹。据考证,窑湾镇古街始建于西晋(313年),早于湘潭建城约600年。</p> <p class="ql-block">宗教意义</p><p class="ql-block">目前,在窑湾古街1.8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云集着望衡亭、潭宝汽车站、陶侃衣冠墓、何腾蛟衣冠冢、唐兴桥、唐兴祠遗址、“江山胜迹”石刻、李柳染堂、秋瑾故居、宽裕枯粮行等几十处文物古迹,是“总市”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交相辉映、蔚为集中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