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文论(2023.六)

云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2023第6期总第97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抚顺作协评论委员会微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的救兵现象,感人的救兵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救兵》阅读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程显好</b></p> <p class="ql-block"><b>  一支乡村振兴劲旅的深情礼赞</b></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拿到了期待已久的《救兵》一书。这是一部纪实之作,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三位作家——程奎、吴连友、吴春英,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时代、熟悉的人物,所以读来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书中的故事激荡人心,书中的人物感人肺腑。掩上书卷,陷入深深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  本书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英雄群体,讲述了一批在上世纪末改革开放大潮中,为了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带领村民奋力拼搏、改天换地的乡干部的英雄故事。这批中国农村的基层干部,大多生长在农村,与农民血肉相连,水乳交融。正如抚顺市人大原主任孟凌斌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祖祖辈辈的贫穷磨砺了他们,刺激着他们,穷则思变成了他们无怨无悔的选择。”这是一批心系农民,立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不忘初心的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有了他们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战胜困难、积极创业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抚顺县救兵乡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p> <p class="ql-block">  救兵乡地处抚顺东南部山区,资源贫瘠,经济落后,1995年之前十多年里,一直是全省1000个乡镇中的8个贫困乡之一。可是,经过短短4年,救兵乡一跃成为辽宁省的经济强镇,被全国地板协会秘书长称为“中国地板第一乡”,全乡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三项指标4年间分别提高了12倍、6.5倍和4倍,实现了一次万众瞩目的华丽转身,创造了令人震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惊天变化说起来几乎是难以置信的。但是,读了《救兵》以后,了解了以胥维佳为首的救兵乡党委一班人艰苦卓绝的拼搏过程,你就会发现,这种变化其实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种拼搏,书中既做了全景式的介绍,又做了分镜头的扫描,写得既高屋建瓴,又生动细致,读后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对于救兵乡,1995年是个变化之年。这一年,发生了“7·29”洪水,救兵乡遭受了几乎灭顶之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场洪水反而成为救兵乡后来巨大变化的契机。水灾发生后,县里把曾经在救兵乡当过5年副乡长的胥维佳派回那里当乡长。临危受命的胥维佳到任后,立即投入艰苦的灾后重建与脱贫致富的规划设计。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与精细谋划,胥维佳提出了发展地板产业的设想,并与党委书记取得共识。书中有一节《炕头夜话》,写得十分精彩。35岁的乡长胥维佳把发展地板产业的总体设想与细节考虑一一讲给老书记徐福来,书记听了大为吃惊、深表赞赏!我把这节故事称作救兵乡的“新隆中对”。</p> <p class="ql-block">  党政领导取得共识后,立刻向县委书记李显英做了汇报,得到充分肯定与支持。一场改变救兵乡命运的大决战就此打响。</p><p class="ql-block"> 1996年,胥维佳接任乡党委书记,责任加大。后面的故事可谓引人入胜,其中爆破取石、征用土地、电力增容、突破带锯限制、招商引资、建立救兵乡辽宁省木材运输许可证代办处、创办救兵乡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组建农民消防队、成立地板协会等等这一套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组合拳描写得起伏跌宕、动人心魄。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一个坚持学习、目光远大、有胆有识、苦干硬干、脚踏实地、公平正直的乡党委书记的高大形象牢牢地树立起来(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本书最后有一篇李犁写的短文《胥维佳和他的救兵情结》,文字生动而精准,对于想更多了解胥维佳的人,是一篇不可不读的上好作品)。</p><p class="ql-block"> 正如胥维佳在本书《后记》中所说,“一个成功的事业,需要一个团队去打造。”救兵乡党政一班人紧紧团结在在班长胥维佳的周围,同甘苦、共患难,齐心协力为百姓谋利益,为救兵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付出了各自的聪明才智,是一个了不起的战斗集体。其中每个成员都做出了各具特色的杰出贡献。这些,在本书卷二《脱贫路上带头人》中有精彩细致的描写,读来令人感慨动容,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个优秀集体艰苦卓绝的努力,还有省市县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广大村民的艰苦奋斗,救兵乡终于甩掉了戴了十多年的省级贫困乡帽子,一跃成为抚顺县经济强镇,乡党委、政府获得了全省先进党委等一系列荣誉,胥维佳成为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之一。</p> <p class="ql-block"><b>  抚顺传记文学创作的里程碑</b></p><p class="ql-block"> 《救兵》的问世,是抚顺传记文学创作历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之前,汤士安老组织编写过《清前英雄谱》,程奎组织编写过抚顺《最美护士》《最美工人》,还有程奎主编、正在由马平、王琦等人编辑的《抚顺名人列传》。上面这些传记文学丛书记述的有历史英雄人物,也有当代先进人物。但是,围绕一个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写一个群体在推动这个变化中的实实在在的可贵经历的传记文学作品,《救兵》应该是抚顺传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传记文学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风头强劲。传记文学本身有其特殊的要求。比如,既要“史料丰富,记载翔实”,又要体现文学特征,做到既不失真,又有魅力,增大了它的写作难度。作为传记,要“务求其真”;作为文学,又要“力求其美”。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我市文学界各具特色且卓有成就的佼佼者。对这一点,他们把握得非常精准,做到了真实而耐读。</p> <p class="ql-block">  本书的文字有理有据,作者的叙述一丝不苟,描写细腻,具有完美的艺术性,展现了“写生传神的大手笔”“绣花针的细密功夫”和“大刀阔斧的远大识见”。(胡适语)没有像有些作品那样,把传记写成了“小说”“传奇”,而是采用散文的笔法,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p><p class="ql-block"> 除了内容的准确严谨外,本书作者还在适当的地方加入许多难能可贵的深入思考。比如第七章《一班之长胥维佳》中作者关于“有胆有识”的议论、分析,增加了作品的厚重,强化了作品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由于作者具有足够的文学修养,有极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书中人物每一个都生气勃勃,亲切可感,生动饱满,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  另外,由于几位作者拥有相当程度的史学学养,能够以独特的思考来理解和认识所写的时代与人物,所以,本书具备足够的思想重量和现实意义。可以说,《救兵》及其呈现的这个英雄群体,展现的是一种时代精神。阅读之后,不仅对救兵乡的巨大变化,对救兵乡的这批改革者有了生动、立体的认识,而且对中国大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大潮也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形象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对于“救兵现象”“救兵精神”所蕴涵的时代精神也有了新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历史就是被记录下来的生活。”换句话说,不被记录的生活,就不会成为历史。就此而言,《救兵》的动议与书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行动,实实在在的可喜可贺!</p> <p class="ql-block"><b>   一点遗憾,一项建议</b></p><p class="ql-block"> 稍感遗憾的是,这本书写得晚了一点儿。如果像当年新华社的穆青写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的徐刚写盼盼集团韩召善(《大地之门》)那样,客观上的效果应该更好。</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点建议。本书所写的救兵英雄谱都是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而书中的故事也正是在改革开放发生的。可以说,正是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代新人,推动了一段历史,所谓应运而生。如果能在叙述中增加一些笔墨,把故事和人物置于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大背景下,给予更深的挖掘,更多的展示,会进一步增加本书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用本书前面的一首短诗,再次表达阅读《救兵》的切实感受:此书,是对一段开创性历史的回首/是对一种启迪性巨变的再确认/救兵是谁?谁是救兵?/救兵这个历史上有故事的地名,/被现实点化为有业绩的威名,/有温度的盛名,/初心发力/又势必成就其有未来的美名。这首诗写得十分准确,十分深刻。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是松涛的手笔。</p><p class="ql-block"> (本文系2023年8月13日于《救兵》首发式暨研讨会上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  程显好,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佛教协会会刊《辽海潮音》副主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 编:马 平</p><p class="ql-block">副主编:费 阳 李 允 孟庆革</p><p class="ql-block"> 王 浩 尹晓晖 何艳玲</p><p class="ql-block">微刊制作:何艳玲</p><p class="ql-block">编发日期:2023.8.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