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副本)(副本)

V

<p class="ql-block">怀念父亲</p><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25日,一个揪心的日子。父亲走了,走得无怨无悔。在全村许多老人中,算是岁数最大的。他一路风尘,走过了人生八十六个春秋。他生前为子女们没留下只言片语,也没留下万贯家产,却把美德留给了后辈儿孙,留给了乡里乡亲……在深切怀念的日子里,我们总感到父亲没有走,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那思绪永远停留在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中。他生前许多的诗情话絮,如今却成了我们寻找他生活轨迹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父亲,1927年生于陕西旬邑一个贫困的山村里。从少年起,就经历了人剥削人的黑暗社会。父亲共兄弟五个,父亲排行老三。六岁那年,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更加变本加厉。祖父为了全家的生计,没黑没明地给地主拉长工,打短工,倒头来还是维持不了全家的生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祖父毅然挑起担子,一头是全家的全部家当,一头是还不会走路的小叔父。就这样一路乞讨,来到甘肃的宁县南义井。</p> <p class="ql-block">  这里比起陕西老家相对的要好一些,毕竟是革命老区,在革命形势的震慑下,那些地主老财对穷人的压迫和剥削有所收敛。在此弥留期间,祖父打听到南义米家川口有一家财主,雇人做活,经人引见下,总算找到了活路。祖父领着全家来到了米家川口,找到了那家财主。地主叫米忠银,他家很富裕,骡马成群,牛羊满圈。半架川都是他家的。虽说他家是地主,但也很开明,乡誉很好,在战争年代,为边区捐过粮,出过钱。曾经掩护过不少革命者脱离虎口。在当地曾经接济过许多穷人,他看到谁家穷的揭不开锅,就送去粮食,看谁家娃没学费,就送去学费。当地人都管他“米善人”。他一见祖父和来人,就知道了来意。没经那人介绍,就对祖父说:“唉!都是穷人么,只要能吃苦就行。”说完,就把管家叫来说:“你把咱们外山地给划上些,多划些,第一年租子就免了,以后有了交上些,遇上个天年什么的就算了。”祖父一听,感到很惊讶,世上还有这么好的事情,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那管家叫他时才反应过来。是真的么?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天下还是好人多啊!祖父自言自语地跟上哪管家走了。</p> <p class="ql-block">  祖父租到了地,总算有了落脚点。就在村头一处废弃的庄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住下了。那时,强壮劳力,就是祖父和大伯父、二伯父。父子三人没黑没明地开荒种地,整整种了半架山。“米善人”一见,高兴极了,说:“这都是些能吃苦的人哪,我喜欢”。就把他家的牲口借给祖父他们耕种。那一年下来。粮食打的堆天浪地,全家人的脸上才绽出了久违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父亲当时只有八岁,在干不了别的,祖父就买了10多只羊,让他放羊。他早出晚归,也很精心。不到一年,就产了十多只小羔子。有一天,父亲吆着羊路过一家私塾。从里面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父亲听了很久,于是他产生了读书的愿望。但他一想到家里的难处,只好打消了那个念头。后来,他每天放羊路过那私塾,就跑到教室外面,听老师上课。有时竟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牧羊人。久而久之,倒识了不少的字。老师见他好学又聪明,就和蔼地说:“想读书吧?我来教你!”上学是父亲朝思暮想的事,但一想到自己的家境,祖父和两个伯父那样辛苦,家里常常缺盐少油的,哪有钱供自己上学?他只是摇摇头不言喘。老师猜透了父亲的心思,忙说:“没钱吧?没关系的,这样吧,你晚上来吧,在我这里免费教你吧!”</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成了一名编外学生,每天晚饭后,他准时到老师家里听课。老师教的很认真,把学过的课程从头至尾的教给父亲。父亲学得也很认真,无论天阴下雨,从不间断。</p> <p class="ql-block">  几年下来,和其他同学一样,也达到了小学文化程度。成了全家唯一的文化人。在父亲毕业的那天,祖父送去了两只全羊作为礼物,回报老师的教育之恩。再说,祖父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本来穷的一贫如洗的家,也添了农具、家畜,相对得说来,劳动轻松的多了,也不再那么辛苦。</p> <p class="ql-block">  在后来几年里,每年打得粮食吃也吃不完,余下来的祖父就把它卖了,依次给父辈们成了家,不久相继分家单另过了。我唯一的一个姑姑嫁给了合水固城的高家台村,以此换得了三十多亩山地,父亲和两个叔父就迁到了这里经营耕种。后来,就直接定居在这里,现在,已有三十来户人家,家丁兴旺,物阜家盈。</p> <p class="ql-block">  全国解放以后,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不久,在农村实行了农业合作化。我的家乡也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在全村人的推举下,父亲担任了合作社的会计。他很珍惜这份荣誉,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他心里,农民只要有了土地,什么都有了。我有个舅父在县法院工作,曾叫他去哪里工作,几次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农民离不开土地,农村才是他向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又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没出过差错。在生命的升华中,努力诠释着人生。六十年代初期,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农民生活极度困难,每人每天平均只有八两粮食,其余的靠挖野菜补充。村子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自身无劳动能力,加上缺粮食,更难度过这个坎。那时,父亲作为生产对干部,对于群众的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方面向上级汇报灾情,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动员群众投亲靠友,借粮食度过难关。</p> <p class="ql-block">  后来父亲回忆说:“多亏你外爷借给咱家三斗粮食,不然就要饿死人哩。”队上有一位五保户,膝下无儿无女,也没个亲戚,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就勒紧腰带,把省下来的给他送去,使他度过了难关。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三个多月,公社从外地调来了粮食,才解决了燃眉之交。受过父亲帮助的人很多,谁家有困难他都乐意帮。在我的记忆里,有一年,临近开学了,还没有书本费,我急得嚎啕大哭,母亲说:“不哭了,你爸爸回来就有了。”等到父亲回来了,他一脸忧愁,说:“老王家的孩子得的是肺炎,没钱看病,我把咱家的那几十元借给了”。</p> <p class="ql-block">  说完,又哄我说:“爸明天给你想办法,一定让你上学。”在一旁的母亲急了,就冲着父亲嚷道:“你只管借、借,那咋的孩子你说咋个办呢?”母亲虽然生气,但心里很明白,父亲一生很倔强,认定的事情谁也耐何不了。母亲只好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个鸡蛋拿到集市上买了,才给我筹到了学费。</p> <p class="ql-block">  虽然拿到了学费,但在我的心灵深处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父亲是吃过苦受过罪的人,他对于穷人别有一番感情。作为那个年代,帮助别人竟成了他处事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  我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张思德、雷锋、焦裕禄等人的故事,由此,我完全理解了父亲的所做所为。他在默默地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就以父亲为榜样,奠定了助人为乐的心迹,在灵魂深处孕育着刚直不阿的性格。虽然,我家祖祖辈辈都是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是,我有一个识字的父亲而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  父亲能写能画,在乡邻和方圆几十里,向他求字求书者络绎不绝。就连县城有些商贾也来求写门匾、文书之类的。凡是来者不拒,直至他们满意而归。每年到了春节,从腊月二十以后,就有人来求书求春联。仅春节书写的对联和书法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有些人给父亲给钱,但从没收过一分。在许多家里,至今还悬挂着父亲的墨宝。乡亲们亲切的称他是“咱农民的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 父亲无论与公与私都以一个农民自居,从不张扬自己。甘守清贫,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本来靠他的手笔,完全可以脱离农门找到舒适的工作。但他离不开大山,离不开黄土地。因为这里有他的亲情,有他的汗水,也有他的记忆。在外面他是生产队的会计,在家里是一个善良慈祥的父亲。在他任职的近三十年中,是许多会计的榜样。年年要亲自帮助和辅导各村的会计,帮助他们理清账目。他在处事上始终做到秉公办事,从不徇私舞弊。在众目眼中,他是生产队的一个“红管家”。为了表彰他,公社给他颁发了荣誉奖牌,并且还推荐参加了全县优秀村干部表彰会。</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辅导我学习,写作业,练毛笔字。每天再劳累,也不忘给我出方格,批阅作业。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也写得一手毛笔字,邻居都夸我将来有出息。</p> <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期的历练中,竟替代父亲为乡亲们提供应酬服务了。如此以来,父亲对我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希望将来能报效他和乡亲们的期望。乃至今天,我的书法赢得了同道们的赞誉,越是这样,我越忘不了父亲的培养和教育。</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年,农村实行了包产责任制。这时,父亲年事已高,从会计岗位上退下来了。由于农村形势的发展变化,给他带来了从没有过的思索。他在思考,如何抓住机遇,发展农业,脱贫致富。他想得很多很多,首先想到了曾经为生产队培育过玉米良种的经历。那一块被誉为“丰产田”的情景,至今在他的脑海里旋转着。由此,使他产生了培育优良品种的念头。包产到户的头一年,就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进行良种实验,同年获得了成功。收获的季节到了,几十亩的种子一下销售完了。不仅为农民提供了良种,也给家里带来了一笔丰厚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知识,他花钱订阅了《甘肃农民报》、《甘肃农业科技报》、《优质烤烟栽培技术》等报刊,利用晚上,学习科技知识,研究农作物耕作方法。在乡上号召种烤烟的日子里,父亲种的三亩烤烟一举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收入一千二百余元。率先进入小康之家行列。父亲是一个文化人,在他的心里只要政府提倡的,那一定能成。在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期间,父亲又看到门前的沟里闲着,心想:把它栽成树岂不更好吗?他想到做到,立即利用边角地开始育苗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就把门前的沟沟岔岔都栽上了杨树。几年的功夫,原来光秃秃的山沟如今被绿色覆盖了。然而,父亲年龄也大了,不在干那些重活了。每天吃过饭以后,拿上头这儿挖挖,那儿看看。有时候一个人坐在沟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凝思着远方,他想得很远很远。他想到了大家,也想到了小家,他的思绪随着这一望无际的绿色,消失在甜甜的梦里。</p> <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他带着绿色永远地走了。现在这些树已经亭亭玉立,挺立在家乡的沃土中。这就是父亲留给儿女们的记忆,也是留给乡亲们一个绿色的空间,使我们荡起了生活的风帆,畅想明天!畅想未来!</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父亲,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然而却是一个有高尚情怀的人,一生中,他把自己一颗虔诚的爱心献给了他热爱的故土,献给了乡亲和他的子孙们。他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子孙们的崇敬。虽然父亲去了他去的地方,但他的品德和业绩象高山,象流水,深深印记在人们的心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安息吧!父亲,愿你在天堂之上,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