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无假期——新生家访纪实(三)

封丘两卷书 杨士文

<h3> 第三章:沉重的思考<br> 因为车子中途出了故障,所以这次家访我没有参加完整,很遗憾。<br> 将近中午的太阳更毒了。但是,经历了这次家访,让我对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更多的更细致地了解。可以说这次家访就相当于一次相对深入的社会调查(当然,调查的人员数量还不够多,但是,结合其他几组的数据仍然可以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让我站在教育的角度上重新定义和审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取得的进步和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h3> <h3>  综合几个小组家访的情况来看,经过数十年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建立在我国整体经济环境的发展和进步基础之上,加上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更有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教育形势有了较大改善和提升。孩子们有学上,家长相对解放,农村教育整体向好的大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因为区域经济基础存在较大差别,部分较为落后的贫困区域尤其是像封丘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地方教育与全国教育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还有不小的空缺需要弥补。</h3> <h3>  首先,受经济发展的局限,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薄弱环节,因为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比较传统和落后,比如对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要求,普遍不高,甚至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另外,家长对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等情况也存在关注不到位或者管理不当等现象;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也存在疏忽大意不以为然的情况、、、、、、以上种种导致家庭教育的误导,相当一部分孩子,假期里疯玩,开学后学习、生活习惯一落千丈,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家庭管理的疏忽从而发生溺水事故,此类假期安全事故屡见报端,令人痛心。<br>  其次,农村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家生活(父母在外打工,但是没有买房,而且很多属于短期工,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无法带孩子去打工的城市上学),而爷爷奶奶都是世世代代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导致这些留守老人只能满足孩子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无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别说满足孩子的学习辅导需求了。<br> 另外,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比较单一,没有可供游戏、玩乐的场地和设施,孩子们只能自己为自己制造玩耍的条件,有的孩子跟同伴学习骑自行车,满街跑着玩,有的孩子跟同伴去爬树掏鸟窝;有个孩子跟同学一起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伴去野外坑塘河道游泳,无形之中又带来一些安全隐患;还有一些孩子干脆在家用手机上网玩游戏,说实在的,这是家长默许的,相对于去外边游戏厅玩,在家里玩家长还是比较放心的,另外,这样也比孩子们结伴去野外游泳更安全、、、、、、虽然充满了讽刺性,但这是家长的无奈之举啊。<br>  还有,家访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另外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就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属於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本身是没有什么的,这毕竟是人之常情,成年人过不下去了没必要凑合,选择离婚也是有情可原。但是就咱们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情况而言,父母离异后尤其是农村离异后的孩子都是父母一方抚养,另一方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难也很少介入的,这就导致孩子只有爸爸或者妈妈一方照顾,而且往往是照顾孩子这一方的父母会选择再婚,这样非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打击非常大,叠加父母外出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这种因素,这些缺少爱、家教薄弱的孩子性格特点往往表现为孤僻、冷漠、自闭,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暴力倾向和过激行为。当然这属于社会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我们不可能阻止孩子的父母离异,也不可能阻止其再婚,但是,这些社会活动对孩子的心理危害却是客观存在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想尽一切办法,为此类孩子提供全面的成长帮助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h3> <h3>  过去,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下和全社会的推动下,很多学校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安排有心理咨询师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基于农村孩子相对保守、孤僻和排斥心理咨询等多种因素,很多咨询室的工作是形同虚设,并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我认为每一位老师都要学点心理学知识(常识),相对来说,教师每天和孩子们朝夕相处,更容易跟孩子沟通交流,如果一些小的心理问题能在老师这里得到较好的较为及时的解决,那么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分孩子最后走上不归路。<br>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更多的关注暑假期间广大农村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条件,竭尽全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孩子们能度过一个安全、有趣、有意义的假期而努力做点什么吧。学习有假期,但成长不放假!</h3> <h3>  太阳依然炙热,然而我和我的同事们却感受到了冰冷的空气弥漫周身,我们的心沉甸甸的。走在家访的路上,我们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