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参加爱研会以来,我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一定要坚持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思考,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这是一个教师或者说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密码。<br> 那么,作为不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不停的实践”这一条呢?<br>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几个假期活动——新九年级的开学典礼,新七年级的习惯养成周,秋季开学第一课,以及新校区新生家访活动——而后者是其中的重点工作之一。</h3> <h3> 第一章:烈日下的家访路、、、、、、<br> 8月14日开会安排家访。<br> 在会上,小学部李主任强调了家访的细节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详细的安排了家访车次。我讲了几点:我们的家访活动不是学校宣传,我们走进新生家庭当中不是为了作秀,做样子,我们是真诚的想提前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进而了解孩子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为开学之后的管理和教学提供有效素材,为家校合作共育铺路架桥、、、、、、<br> 8月15日、16日上午实施计划。<br> 一切都在大家的努力配合、积极参与之下顺利进行着。</h3> <h3> 15日上午,骄阳似火,热浪翻滚。<br> 我参与了第一组的家访,以三升四的插班生为主。上午共有七个家访对象。第一个是侯慕童同学,家在留光乡马村。毕竟是新生,找家庭所在的位置确实很困难,我们用了二十分钟走了三条街才找到这个孩子的家(村子比较大)。孩子爸爸出来迎接我们一行,孩子奶奶也在家。我们穿过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进了一个宅院,房子是两层楼,看得出应该是不久前盖的,家长很热情,搬凳子,让座。<br> 接着,我们看到孩子睡眼惺忪的从屋里走出来,不好意思的看着我们,懵懵懂懂的样子。他奶奶说:刚起床,呵呵。爸爸赶紧解释说:昨天晚上我出去玩,很晚才回家,出去的时候看见孩子在玩手机,回来的时候都快两点了(孩子)还在玩,一直到快三点才睡觉、、、、、、而且据爸爸讲,孩子妈妈在县里打工,不在家、、、、、、看得出来,这是个家庭教育缺失或者说家教管理比较松散的孩子,行为习惯不太好。 其实,这次家访,我们看到类似的情况不少,孩子暑假在家没事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普遍存在较强的随意性、散漫性,导致孩子们暑假在家几乎没有学习,也没有有效的组织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活动,孩子们的暑假就等于是在家自由睡觉、玩手机,或者小伙伴出去撒欢等。</h3> <h3> 第二个家访对象是南常岗村的三升四插班生王志琪同学,是个胖胖呼呼的男孩子,模样很可爱,但是因为不熟悉,所以即使我们表现的很热情,很有亲和力了,孩子依然很腼腆,乖乖地坐在那里不说话。家长很热情,跟我们聊了很久,孩子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正在聊天的时候,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子骑着一辆自行车过来了,说是王志琪的好朋友,本来约好一起骑车出去玩的。这个孩子倒是一点也不陌生,很大方的坐下参与进来了。我们聊了很多,照例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家长,把家长的联系方式记录下来,交代家长注意暑期安全,并嘱咐提前准备好孩子的寄宿物品、、、、、、 我们告辞出门的时候,张亚玲老师掏出来一个自己制作的小卡片送给孩子,说道:这是送给你的小礼物,欢迎你加入咱们四年级。孩子笑着接过去,虽然没有说谢谢(农村孩子的朴实和教育环境就是这样,缺乏礼貌用语的教育),但是从眼神中可以看出,孩子流露出一丝惊喜和感动。</h3> <h3> 我们的第三个家访对象名字叫卫兆兴,家住前盘丘,属于赵岗镇。我们开车过去在村子里转了两圈,终于找到了孩子家。家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我抽空去给几位老师买了几瓶水,进到院子里的时候他们正在畅聊,孩子坐在他妈妈的身边。据了解孩子父亲出去打工了,家里只有妈妈陪着他,而且据说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以后,妈妈也会出去打工挣钱、、、、、、</h3> <h3> 尽管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属于一般性收入(从房屋和家具可见),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这让人从内心里感到欣慰。作为农村家庭,孩子就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希望,而通过上学进入上升通道,进而达到社会阶层的递进是必由之路。每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跟自己一样出苦力,干体力活,所以,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可以说是倾尽所有、不遗余力。</h3> <h3> 当我在新九年级开学典礼上讲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的父亲在我高中复读那年跟我母亲说的那句话:只要孩子愿意上学,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应、、、、、、这句话让所有与会的家长产生了共鸣,有的家长泪流满面。(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