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各庄高台中心幼儿园《七夕节》主题活动

高台中心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夜晚,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著名的0等星是织女星,对面的1等星是牛郎星,传说《牛郎织女》讲的就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在夏日美丽的星空下听七夕的传说,这种风俗已经一年比一年少,大都市的天空已渐渐看不到满天的星星,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2023年的七夕是8月22日,为了让幼儿了解七夕的传说和庆祝意义,感知七夕这个民族传统节日,在暑假里幼儿园与家长公同通过不同的方式带领幼儿体验中国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牛郎织女传说 <p class="ql-block">  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女儿(或天帝的女儿,或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人间有个孤儿叫牛郎,他虽然勤劳,但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后来,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谁知织女下凡在人间成亲的事让王母知道了,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p><p class="ql-block"> 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滔滔的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得隔河痛哭相望。</p><p class="ql-block"> 后来王母见他们哭得伤心,动了恻隐之心,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他们搭桥。</p><p class="ql-block"> 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就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倾诉衷肠。传说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窃窃细语,天上要是落下雨点,那就是他俩伤心的眼泪。</p> 七夕习俗-穿针乞巧 <p class="ql-block">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p> 七夕习俗-喜蛛应巧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p> 七夕习俗-投针验巧 <p class="ql-block">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p> 七夕习俗-吃巧果 <p class="ql-block">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p> 七夕古诗词 七夕共温暖 <p class="ql-block">  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讲讲哪些是“爱”的表现,并教会他们要勇敢地表达爱,一幅用心绘制的画,一支动听的歌曲 ,哪怕是一句简单的“我爱你”都可以倾诉自己的爱意。</p> <p class="ql-block">  父母和孩子一起动手,互相为彼此准备一份精美的手工作品,或者亲手为对方做一次美味佳肴,这不仅能把孩子的创意和奇思妙想装进去,还能通过这份简单的礼物表达对于彼此的关心和爱意。</p><p class="ql-block"> 节日的仪式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在一个充满爱意的环境里长大,让他们了解爱,勇敢表达爱,恩爱不止停留在七夕。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也可以继续这种表达爱的行为,融入生活点滴,培养一个内心充满爱的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