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肆)接续

老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章 文革中后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军装军帽相当于现在的服装“名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青年人都想方设法、搜肠刮肚地通过各种方法和各种途径搞来军装。有条件的穿一身军装,没条件的戴一顶军帽、扎一根军用皮带、背一个军用挎包、穿一双解放鞋等等。总之,只要身上有一个是沾“军”的东西,就兴高采烈,就好像高人一等似的。广大革命群众和红卫兵小将尽管没有军籍,也想方设法地穿,只是不戴领章帽徽就是。没有全套军装,戴顶军帽也觉时尚;没有真军帽,来个山寨版的,扣在头上也觉神气。当时不管真假,军帽在抚顺是最牛逼的产物。而且这种时尚,从1966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可谓一领风骚十几年!那个时期的中国大小男人,不管真的假的没戴过军帽的少之又少。那时候,别说趁你不备抢军帽,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抢军帽也不是啥新鲜事儿。我就不止一次看见有人从后面骑车一把掠走别人军帽,看人追不上了,还骑到前面回头嬉笑扮鬼脸儿。还有的人趁着电车启动抢军帽,抢过军帽跳上车或电车启动抢过军帽跳下车。搭连龙凤一带当时的治安是抚顺最差的,尤其是在龙凤电车洞子里抢军帽、手表,趁黑扒窃,并快速转移赃物,想破案难上加难。那年头,因为抢军帽被拘留,被判刑的也大有人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林副主席叛国投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林彪叛国投敌的消息,是一级一级往下传达的,我当时的一发小,叫佟二驴子,他爸是石油二厂的中层干部,比普通老百姓能早一点知道消息。他爸回家偷摸跟他妈小声嘀咕了这个事,二驴子在里屋睡觉已经醒了,但没有起来,隐隐约约听说林副主席坐在飞机上,掉下来摔死了。他来我家跟我说这个事的时候,我还说:“你可别瞎说,小心成反革命,“我听我爸说的”。又过了几天,学校也传达文件了,正像他说的那样。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已经是副主席了,权不小了,还夺什么权呀?"再说了,没联系好就往苏联跑,这不符合他"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军事原则啊﹣﹣这是我从一本林彪论军事的小册子上看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儿时的“电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抚顺市区人,尤其是50后,60后一直到70后,谁敢说没坐过电车?小日本鬼子当初用做运煤和采矿员工的,解放后成为抚顺市居民出行的主要工具。说起抚顺的电车(也称摩电车 ),他就像抚顺母亲河的浑河一样,,对老抚顺人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他伴随我们成长,从儿童时代记忆,是今生最难忘的一段历史。我的童年可以说是伴随着电车长大的,东起元龙山电车站,分南线和北线,南线第二站搭连,然后龙凤,新屯分东新屯西新屯,万达屋,老虎台,东岗,南台,矿务局,机修,雷锋西,古城子。北线第二站塔湾,靶场,电修厂,榆林最后和南台站重叠。还有一个从西向东岗最后经过平顶山开往刘山。我为什么这么清楚,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站我全到过。那个时候学校停课闹革命的时候,没事你说能干嘛?会几个年龄仿佛的小伙伴溜电车去,从不走检票口。上车遇到查票的,就往下个车厢去,电车遇站就停,从这个车厢下去,再去刚查过票的车里,跟查票的藏猫猫。就是查到,兜里没钱,一看你还是个孩子,也就吓唬吓唬你,下回别坐了。她也不能把你咋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起抚顺电车客运票价,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票价8分钱,学生4分。到七十年代末期以后涨到1角8分,2角,3角,直到5角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有人嘲笑印度人坐火车里外上下都开挂了,他那都是跟我们学的,甚至有可能是跟我们抚顺学的。文革期间电车运行规程完全被一群狂热的红卫兵小将们打乱了,爬上车顶上坐着的,站在车门口拽着门把手伸胳膊踢腿兜风的,个别最后不听劝阻的,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 社会等级与“走后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政治标准分“红五类”既军人,革干,工人,贫农,下中农。“黑五类”既地富反坏右,还有一个中农成分,属于团结的对象,实际上他们这群人被当做落后分子来威胁对待。按职业待遇分“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城镇人口,指吃供应粮的城镇居民。根据行业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国营企业职工,最好的是商业物资系统。因为手里掌握商品大权,可以走后门,买便宜货。所以有些机关干部,往往主动要求下放到基层。我有一亲戚从科室到商店当了一名售货员,二是全民工厂的工人有服装、鞋帽、手套等劳动保护,这在当时要算一项十分优越的福利待遇。如果有点儿技术,还可以干点儿私活儿,捞点儿外快。三是教师,社会地位很低,但不是因为物质待遇,而主要是政治歧视。当时被称为“臭老九”。由于生活用品极度匮乏,所有米面油、棉布、火柴、香烟等好多日用品都要凭票证定量供应,这就使掌握这些资源的人在社会上很吃香。当时"听诊器、方向盘、营业员"是最牛逼的。排队是那个时代最常见的现象:过年前买粮食、入冬前要半夜起来排队买秋菜;电影院放映新电影,两个小小的售票窗口前人山人海的挤。那还不一定能买到。其实无论什么时期,人情关系的讲究从来就没断过,托人开后门、走后门的事情层出不穷。下乡知青想早回城得找人、托人找个好工作、换个好工种得找人,买个凤凰永久自行车、飞人缝纫机也得找人。朝里有人好办事的风气一直都很浓重的存在着。没有人脉关系的怎么办?明里暗里有倒卖紧缺物品的,后来弄出了个"投机倒把分子"的罪名,所谓的"投机倒把分子",就是给那些没有人脉资源的最没招的老百姓提供急缺的东西,价钱要贵许多。还有一句调侃底层的话“商店的浪,饭店的胖,三八大军累得上不去炕”。其实走后门盛行之风都影响到了学校。有一老师让小学生用只有……才能造句,小学生立马回答:“只有认识人,才能走后门”。当前的两极分化是贫富之间,而文革时期则是红黑之间,城乡之间。不仅体现着世道的不平,而且充满着恐惧和悲哀。文革前的干部贪污腐败的很少,但是要说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无法解释文革时期群众为什么会那么狂热地揪斗他们了。这是一个鲜明的悖论,不符合事实! 当今社会,走后门之风被行贿受贿所代替。还有些人,不知处于什么目的,竟然怀念起四五十年前的生活,说那时的人们怎么的纯朴,善良,人与人和平相处,东西多么多么的便宜,一人挣钱养全家,那时能养五六个孩子,现在养一个都养不起等等。说这话的人,要么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要么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有个建议大家看看:可以搞个文革支持者优先体验。老的关牛棚,小的上山下乡,轮流批斗,每星期武斗一场。发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肥皂票,只许看样板,绝对不许上网、玩手机。起码半年,不够再延长。那些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你们想尝尝文革的滋味么?但是如果让你们回到文革,有些人估计一天也活不了。想象一下,你无意做了件什么事,身边马上有思想"积极分子"打报告,上纲上线给你扣帽子,他们捞取政治资本,哪管你死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 自制火药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制火药枪,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知道,文革前期,枪支弹药匕首管理混乱到什么程度,就是你没有匕首,可以做,没有枪,可以做,没有弹药也可以制做。我们那个时候,年龄小,制造精致一点的枪支制造不了,但制作火药枪,还是绰绰有余的。在造枪的的过程中,要论技术还得数我的小学同学吴学臣,(他是跟他表哥们学到的)我在他那里学到了不少真枪实弹的技术,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首先你得有把铁制的能打纸炮的仿真手枪。(商店里有售)然后按照仿真枪的大小,长短,尺寸得精确到毫米。锯,拉,错,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而且绝对有技术含量,那不是说谁都能做的;原材料你得有,适合做枪管的钢管你得想办法掏拢来,你是去废品收购站花高价购买,还是找大人们从工厂里带回来,那就靠你的能量了。最后就是组装:把能打纸炮的仿真枪拆解,里面不需要的零件拿掉。但打纸炮撞针和勾动扳机绝对不能动。撞针底座用真子弹的底座,需要焊在两个粗细钢管的接头处。这些都准备妥当之后,就是找人焊接在仿真枪上,这样一把土制的火药枪基本大功告成。现在看来,这种土制火药枪,安全性能太差,听说过有人在使用过程中,还发生了炸膛事件,把手指炸掉的,眼睛崩瞎的。当时的无知,最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真是不值得。我当时也做了一把,听说有人被崩,就一直没敢放过枪。吴学臣同学经常把枪放在书包里,时不时地还拿出来,和几个要好的同伙炫耀一番。有一回,父母和老师问我,我咬紧牙关,死活没有说,为他背了一次黑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这个消息是在我家附近的龙凤矿广播站的大喇叭中知道的。每天早中晚三次风雨无阻地播放中央的新闻联播和矿内热火朝天的夺煤大会战以及好人好事,这也是我获得外界信息的唯一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尼克松访华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因为从我记事起,美国和我们就是死对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我们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而且广播里总是说:美帝国主义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经济一天天的烂下去,我们一天天的好起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现在怎么突然又要和美国和好了呢?百思不得其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尼克松访华期间,好吃好喝地招待,毛主席接见,总理陪同,游山玩水,恨得我咬牙切齿。临走的时候两国签署《上海公报》,基本上达成共识。但是,这么些年,美国说一套,做一套,总是违背公报原则,我们拿他也是没有办法。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对与错?正义与道德?没有实力,那你就是让人家拿捏的死死的。中国要是没有核武,经济上不能自主也不强大,早就被打的四分五裂了。这些道理也是成年之后,知识一点点的积累和丰富,才理解和明白。最近网上有个说法,美国国务卿基辛格50多年前经巴基斯坦秘访中国,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50多年来中国100次。今年的7月“突访”,可能是终结美中关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百岁基辛格为何而来?且看事态如何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 西哈努克亲王来抚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年的五月份,对于抚顺来说,外国国家元首前来访问,而且规模如此庞大,人数如此众多,规格如此高级,这毕竟是第一次。为了保证欢迎活动万无一失,树立和维护中国及抚顺的国际形象,抚顺全市上下都积极行动起来,把欢迎和接待西哈努克亲王来访作为头等大事来办。进入4月中下旬,抚顺露天区搭连小学就挑选出学生组成方块队开始排练,而我还有申同安同学有幸成为欢迎队伍一员的,个个兴高采烈,兴奋异常,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这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重要政治任务,一定要认真参加排练,圆满出色地完成任务,为伟大祖国争光,为家乡抚顺争光。参加排练的同学每人手持两只用竹篾和彩纸做成的花环,一边跳跃一边挥舞手中的花环,嘴里还有节奏地反复呼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热烈欢迎西哈努克亲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快要临近的一天,老师拿来很多崭新的工作服让我们试穿,哦!原来是让我们顶替抚顺石油机械厂,冒充工人去站队的。大家想想,我们十四五岁的孩子,穿上大人的工作服,能合适吗?没办法,对付穿上吧!有的裤腰肥的能塞进去两个人,袖子,裤腿挽了又挽,系上裤腰带,竖缝折叠了好几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0日早晨,我们集合在学校操场,来了两辆解放牌大汽车,把我们拉到现在的十一道街附近,下车后,发现附近有用炕席围成的四方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男女厕所。女厕所里我不知道什么情况,男厕所到了中午的时候,里面几乎是下不去脚了,炕席围成的外面,尿液已是南流北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整个一上午,也没有动静,所有欢迎的队伍全都打了蔫。不知道到了什么时间,突然由远而进地开来了一辆带着扩音器的广播车。广播车不紧不慢地一边前进一边反复地喊道:“同志们,西哈努克亲王的车队十分钟后在此经过,请大家做好欢迎备。……。道路两旁的欢迎人群,都呼啦地站了起来,拍打着崭新的裤子。大部分人的裤子,由于坐得太久,屁股上都挂满了灰尘,(上交工作服时,老师说我,你这裤子怎么弄的这么脏啊?)十分钟后,西哈努克亲王的车队终于露面了。只见前面一辆先导车开路,紧跟着一台敞篷的摄影车。大家整齐划一的齐声反复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欢迎!欢迎!热烈迎!……!”总共不到一分钟,西哈努克亲王的座驾和他的车队就驶出了我们欢迎队伍的视线。虽然西哈努克亲王坐的是敞篷轿车,但由于车速较快“嗖”地一下开过去了,加上当天风比较大,并没有看清西哈努克亲王的真容,倒是戴着墨镜的莫尼克公主微笑着不停向欢迎群众招手致意。这件事过去这么多年,但当天的情景依然清晰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