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前面我们讲到,由于一个殊胜的因缘,须达多长者为佛陀和他的弟子修建了一组寺庙。寺庙的所在地就是须达多长者的故乡。那么,须达多长者是哪里人呢?</p><p class="ql-block"> 佛经当中有明确的记载。佛陀曾经问过须达多长者:“您的故乡是哪里?”须达多说:“我的故乡是北方的舍卫国。”佛陀马上回答道:“太好了!我正想去北方。”这就是这段貌似寻常的因缘的殊胜之处。因为从佛教史上看,像须达多这样的施主修建寺庙、供养佛陀和僧团是十分常见的。须达多供养的寺庙所在地是舍卫城,而佛陀又正好想去北方,这就注定了此段因缘非同寻常,是殊胜因缘。它的殊胜之处就在于当年离家出走的须达多太子在获得正等觉从而成为佛陀以后,动了回家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佛陀来到舍卫城的消息,当然是瞒不过波斯匿王的。因为波斯匿王,就是祇多太子的父王。我们前面讲过,须达多长者用布满地面的金币问祇多太子购买了一座园林,祇多太子还供养了一块额外的土地,并且供养了这个大门。</p><p class="ql-block"> 而祇多太子的父亲恰恰就是波斯匿王,所以佛陀来到舍卫城的消息是瞒不过的。当时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的国王,憍萨罗国和摩揭陀国都是佛陀时代的印度大国。印度当时像中国战国时代一样,是分裂成许多国家的,并没有取得统一。其中,憍萨罗国是比较特殊的:憍萨罗国是佛陀的故乡释迦国的宗主国,所以释迦国是憍萨罗国的附庸。大家看,这个因缘殊胜不殊胜?</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佛陀到了舍卫城的消息,通过包括祇多太子在内的各种渠道,传到了波斯匿王的耳里。波斯匿王在此前实际上不是一个好国王。他一贯暴戾无信,为所欲为,无人敢于觐见,自然也没有人能够让他向善。他接见佛陀的时候就非常傲慢,说道:“你那么年轻,又不是婆罗门,你怎么可能悟道呢?”</p><p class="ql-block"> 佛陀微笑着答复说:“大王,人们通常看不起小东西和年轻人。不过有四样小东西,可不能小瞧。第一样是王子,因为他长大以后就成为了国王,甚至很小时候就当国王了;第二是小龙,小龙最终将成为大龙,何况小龙的身后常常就有大龙;第三是小小的火星,一星火燎原可以毁灭一切;第四,就是小僧侣、小僧人,因为他都有可能成就正等觉,成为佛陀。如果你要藐视、谩骂和诋毁他们,那你就罪孽深重了。”</p><p class="ql-block"> 波斯匿王听到后一下就被镇住了,开始恭敬地请教为王之道。佛陀就开示他:</p><p class="ql-block">“要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百姓,尊重哪怕是再小的生灵,要自我控制,战胜自己的恶德,要不信谗言,行正道。应该扶助苦难者,不能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苦难者的痛苦之上。不要以为国王就特殊,虽然当国王不必行苦行,但也不应该纵情享受,应该保持平静之心。”</p><p class="ql-block"> 波斯匿王一直在生太子的气。当然知子莫若父,他也明白,自己的儿子是不会听别人劝的,但他终究还是会回来的。反正,波斯匿王百般无奈。</p><p class="ql-block"> 这时,净饭王(佛陀的父亲)接到了波斯匿王的信,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觉悟成为佛陀,终于忍耐不住,想见儿子一面的心情格外的迫切。不过净饭王故作矜持,端着架子,先派了一个叫优陀夷的人前去打探。有意思的是,净饭王知道,很多人会被佛陀的学说和人格魅力所吸引,最终出家。</p><p class="ql-block"> 所以他在派优陀夷前去打探的时候,告诫了优陀夷:“你可别也去出家了!”他跟优陀夷说了,优陀夷非常有信心:“我怎么会出家呢?我要是出家做了比丘,天地倒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优陀夷带着净饭王给佛陀的信出发了。但优陀夷刚刚出门,净饭王就在背后就对摩诃波阇波提说:“你等着瞧,等优陀夷过了几天回来,他也会成为比丘的。”摩诃波阇波提,就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佛陀的养母。</p><p class="ql-block">而《佛本行集经》里边就有《优陀夷因缘品》。这一品很长,分好几个部分,然而说法跟我前面的说法略有不同。在这里的讲法是,佛陀对舍利佛说:“我今当行,游历国土(我现在一直在游历),初欲往到本生地(我有点想回到我的出生地)。”当佛陀游历到家乡的城门外时,优陀夷和当年的车夫车匿一起来看佛陀。优陀夷说:“世尊,净饭王没有信心,心不够纯净,他不想看到各位比丘。”</p><p class="ql-block">佛陀听到自己的父亲是这样的情况以后,就问他的弟子:“谁能往诣净饭王所(谁能够去到净饭王那去),至已教化(到了后对他进行教化),令其信敬(让他信服和尊敬)?”</p><p class="ql-block">结果许多比丘都愿意去教化佛陀的父亲。最后,还是优陀夷自己先出家,然后再返回去。总之说法很多,区别也不小。优陀夷果然剃度了回去,应了净饭王的预言,净饭王大乐。佛陀拜托优陀夷,把自己到达的日期告诉了净饭王。</p><p class="ql-block">净饭王内心相当激动,佛陀已经是一个教主了,门下弟子上千,然而他并没有像世俗中常见的那样衣锦还乡,而是带着一众比丘托钵乞食进入了迦毗罗卫城。当年的悉达多,今天的佛陀,终于回来了,迦毗罗卫城一片轰动。净饭王将佛陀迎进宫中,宫里当然也是一阵骚动。</p><p class="ql-block">佛陀当然不会激动,因为他的心已经修得非常的宁静。但在这些过程中,净饭王担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佛陀的异母弟难陀,和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六个堂兄弟,瞒住家人,叫来了理发匠优婆离,剃去头发,卸掉了身上所有的珠宝首饰,出家了。</p><p class="ql-block">这个理发匠优婆离,悲哭了好一阵。他之所以哭,倒不是因为舍不得七个王子出家,而是他不知道像自己这样低微的出身是否也能出家。在印度的种姓制度当中,理发匠的地位特别低,接近于贱民。优婆离在街上遇见的舍利佛,赶紧询问:“我是理发匠,身份低微,我能不能出家?”舍利佛告诉他:“佛法不问身份高低,智慧有无,只要听从佛法,严守戒律,都可以出家加入僧团。”于是优婆离也出家。</p><p class="ql-block">出家了的难陀和他的六个堂兄弟,按照当时的叫法,就是七位王子,看到了出家的优婆离,一愣,不知道怎么应对:难道行平等的礼节吗?过去他们是贵族,优婆离是低贱的理发匠。佛陀就在旁边说:“出家之法,就是要降伏傲慢之心,你们应该向优婆离施礼。”于是他们听从佛陀的教诲,恭恭敬敬地对优婆离行礼,欢迎优婆离出家,加入僧团。</p><p class="ql-block">净饭王所担心的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些。佛陀回家了,他当然开心,但这并不等于,他一开始就赞成家族当中的别的人也追随佛陀出家。结果,净饭王担心的事情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