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繁华的一线城市广州之北的流溪河畔,藏着一个小众的宁静复古小镇。附近水道环绕绿树葱葱,在这里生活休闲,节奏很慢,广州市区出发到这里约20分钟的车程----江高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江高”名字的来源,抗战之后,江村墟与高塘墟合并设镇,取辖内盛极一时的商贸基地江村墟、高塘墟其中一字而称为江高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高镇爱国西路的高塘圩充满烟火气和历史感,忍不住让人停下脚步欣赏这些老建筑的魅力。目前镇上的老建筑已经被划入“高塘圩”保护区,据悉此地在清朝嘉庆年间已存在,属于小型集市有铺位几十间,由于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客人主要是附近市镇来往此地做买卖为主。日占时期曾被毁坏但又很快复修。经历过无数的风雨,这里又归于平静,成为了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江高镇还保留着很多特色的年代建筑,这里的骑楼街有历史悠久,是一个颇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走在旧街巷里,仿佛置身于八十年代的广州,沿街骑楼没有太多的复古修饰,但古貌犹存,一砖一瓦甚至一个商铺的名字都暗示着这些建筑所经历的光阴。在骑楼街,还有很多老店正在营业,那些在广州早已消失的行当,在这里还能找到。这里的骑楼与广州西关的不一样,放眼望去,整整一条街基本是两层高的砖森结构构成的骑楼,偶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历史可追溯到民国时期,路旁骑楼不高,下方路面比较狭窄,与西关骑楼的感觉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骑楼街一直走,你会发现“江高堂”(广州市基督教江高堂),是白云区唯一的一座基督教堂。说起江高堂的由来,不得不追溯广州北部农村的传教历史。1901年,广州乡村传教团正式成立,从新西兰先遣的牧师来到了广州北部农村,先后以今天的芳村、江村为基地传教。1909年,传教团开始在高塘墟建筑医院、礼拜堂、学校和宿舍,当时的礼拜堂也就是今日的江高堂,由于条件差,当时所建较为简陋。1917年,高塘圩普惠医院迁入江村新址,礼拜堂、学校仍保留在高塘墟,并于1929年拆卸重建。可惜,好景不长。1938年,日军进攻江村、高塘,开启了滥炸,江高堂难逃一劫,最终被夷为平地。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礼拜堂才得以原址重建,这已经是在同一个地点第三次建堂。“重建后的数十年间,江高堂一度脱离宗教活动场所的角色,现今江高堂的建筑,是1991年恢复聚会后逐步修复的面貌,也就是同一地点第四代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走,你会踏上一段铁路桥(“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高公园的流溪河桥段,这段铁路桥得以很好的保留,而且还改造成可人行的跨河桥,让行人在散步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到这些来自一百多年前的工业产品。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商办铁路。斑驳铁轨沿着堤岸沿伸至江中,高高低低的桥敦"浮"出水面。偶尔还能看到火车的经过,轰鸣的声音,小鸟河水的声音,充满生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旁边的的江高公园(现名“粤汉铁路主题公园”),是流溪河中央的一个小岛的尖尖,无论是风景还是空气,都是非常好的。在公园里,还建立了禺北民众抗日纪念亭,纪念江高之役。前后历时12天,共动员了7000多武装群众参与战斗。据战后统计,这场战役打死打伤日军200余人,俘获日军3人,击沉日军橡皮艇20多艘,击中飞机1架。在战斗中,游击队有61名队员为国捐躯,38名队员负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走累了,从江高公园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来到“糖水街”上找美食。 一条老街,一碗糖水,寻回童年时的回忆。这里的糖水特别好吃,在幼儿园时期,夏天放学的时候妈妈总会带我来吃上一碗糖水。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特别是粟米羹更是别处都吃不到这么好吃的,再加只盐焗鸡蛋,妙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江高,适合放慢脚步,尝尝街边的糖水,吹吹河边的风,听街坊们说不完的故事,远离城市喧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