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画中国月亮的画 家    </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徐君萱先生与他的画作</p><p class="ql-block">                               作者 管学松</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师徐君萱先生是个抗美援朝的老兵,是一个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把美国佬打趴下的炮兵战士。这位中国美术学院著名油画家,受业于罗马尼亚油画家博巴教授以及美院诸位老一辈先生。先生亦与关良先生.倪贻德.金一德等老一辈画家交谊甚厚!他在画界虽不那么如雷贯耳,但在我这位学子眼里,他是个能画中国月亮的优秀画家!先生一生孜孜不倦.躬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徐老师和朝鲜小女孩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兼容并蓄</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起,座落于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学院荟聚了黄宾虹、潘天寿、诸乐三、吴弗之等一大批优秀卓越有成就的中国画大师。油画这个泊来的画种,如何从中国画这个“资源库”中吸取养分,兼容并蓄,是徐老师深刻思考并且一生躬行探索的课题。画作《黄浦江上》</p>  <p class="ql-block">就是他这类借用中国大写意手法应用于油画的成功作品。水天一色与大笔触的风帆交相辉映,热闹的船舶,彰显了大都市港湾的繁华,同时也折射出徐老师大气与宽阔的胸襟。</p>  <p class="ql-block">  《西湖春晓图》是徐老师吴越故土的西湖小景,早春的西湖上,柳浪依依,一抹翠绿。打着小洋伞坐在小船里的村姑,是那么有血有肉。作者用笔轻灵洒脱,犹如一缕清泉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徐老师作画也是十分的勤奋,大量的画稿中不少用笔洋洋洒洒,宛如一幅幅大写意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宁静的月夜</p><p class="ql-block">      法国印象派画家梵高喜画星空,也喜画咖啡屋的灯光。对于一个精神失常的画家,他心灵深处的世界我们无法揣测。</p>  <p class="ql-block">                 咖啡屋   梵高</p>  <p class="ql-block">             作者    梵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们的志愿军阵地,一天要向敌人阵地打出一万甚至数万颗炮弹。每个常人的听觉都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和伤害。作为历经战火的洗礼,又生逢和平年代的徐老师,经常深入水乡渔村和山区作画。他热爱山乡的万家灯火,也喜欢宁静山乡的月亮。作为画家这月光与宁静,大概是他的灵魂伴侣。画得那么静宓,那么美!你感觉到了吗?</p>  <p class="ql-block">三、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艺术的土埌,要画出根植中国文化这块土埌的油画,假如中国文化底蕴不深厚,就等于纸上谈兵。像潘天寿等老一辈中国画家,十分强调画家要多读书。据金一德先生介绍,徐老师读书是非常勤奋的。中国古代画论、中外美术史、散文、小说等各种书籍无不阅读,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是不多见的。走近徐老师身边,总能感觉到他那开阔的胸襟,深厚的学养,慈祥的人品。</p>  <p class="ql-block">  《社戏》当是先生有感鲁迅先生同名小说和深入水乡生活而作,画中富有浓郁水乡生活的习俗,舞台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正在演出的社戏,划着小舢板在湖塘中观剧的乡民,都在作品中呼之欲出,十分生动!</p>  <p class="ql-block">  同类作品《渔舟唱晚》或许是王勃响彻彭蠡之滨的新版变奏曲。画中吴越故土,渔民披星戴月,他们出海捕捞的丰收,似乎在月色中不知疲倦。书写着毛泽东时代人们富足的劳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折射出徐老师这位从硝烟中历练过的老兵的学养,实属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四、清新小诗</p><p class="ql-block">      着力表现油画的中国化,《梨花雨》是徐老师这类作品中一首清新的小诗。</p>  <p class="ql-block">  画面中数个村姑打着具有水乡特色的油纸伞,闲步行走在梨花盛开的树丛之间。她们窃窃私语,是去赶庙会还是赶集?游春?她们是那么的闲逸可爱!粗旷冼练的树杆,满树梨花,多么栩栩如生的一幅游春图!</p>  <p class="ql-block">五、肖像</p><p class="ql-block">    绝似于对象是西方肖像画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作者   伦勃朗</p>  <p class="ql-block">  现代照像技术使得西方画家也在寻求绘画新的出路,继而出现了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等形式主义流派。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要画出对象“情性笑言之姿”的理论,徐老师的肖像画应是他深受中国的传统画论的启迪,经过他深思熟虑后的践行。</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幅作品均以线条简洁的勾勒为基调,设色大块明亮,或许这种接近中国工笔重彩式的画法,可以更加真实的表现华夏儿女的质朴与美感。油画肖像的中国化也是要有人开创先河的,徐老师正是那个开创者!</p>  <p class="ql-block">六  水乡</p><p class="ql-block">     不辞劳苦深入海岛、渔村,山村水乡生活,表现生活,是徐老师那一辈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富有水乡特色的石拱桥,村民出行的小舢板,作品表现出水乡村民熙熙攘攘而又安居乐业丰富的生活气息。笔触飞动下湖水的波光粼粼,似乎是一帧精巧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七、西湖美</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执教于美丽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他当然挚爱西湖的山山水水,钱江的潮,吴山的秋,西子湖上的柳浪,在他笔下的西湖更加钟灵毓秀。</p>  <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西子湖似乎更加郁郁葱葱,美不胜收!用欲把西湖变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旧辞章来形容徐老师的画作,或许恰如其份,但对徐老师这位老兵而言,他更加热爱的是,他和战友们用生命和热血保卫过的江山!</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难以忘怀的二三事</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七十年代浙美的工农兵大学生,在徐老师执鞭的绘画班学习一年半之久,徐老师对我的教诲这是终身难忘的。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徐老师见到我便说:“小管上我家吃饭。”到了徐老师家后,他便张罗着做饭。一会儿一碗蛋炒饭便端了上来,我吃了几口饭太干了,似乎难以咽下,说不吃了。可徐老师却严肃认真的对我说:“把它吃完!”我难以违命便一口一口咽了下去。做饭自然不是徐老师的强项,把这碗剩饭吃完不要浪费才对。几十年过去了,我似乎依稀的听到徐老师在说:你们这代人真是太幸福了!</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分配在江西师大工作。徐老师出差来到南昌,作为学生我到南昌市丁公路买了一只泥鸭子,小厨艺不错的我,做了一小桌六个菜,徐老师吃完后十分高兴,说了句:我还没叫你吃过一餐像样的饭呢!现回想起来,像徐老师这样的老艺术家,生活上从不奢华与享乐。据郑健老师(徐老师夫人)回忆,徐老师最拿手的活就是下面条。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对事业的追求上,借用屈原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概括徐老师的艺术生涯就颇恰当。这是永远值得我们这辈人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仙去已三年了,作为学生我未能送上他最后一程,是一阵阵终生难以撫愈的心疼。写上这篇文稿,是想让更多的学子和朋友熟悉认识徐老师这位德高望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老艺术家。学习他慈祥、善良、厚道而高尚的人品以及独僻溪径的艺术精神,以此缅怀尊敬的徐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