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前之敦煌”——西汉梁国王陵墓群之梁共王陵

大德天下

河南永城芒砀山旅游区是一处集山水观光、文化品赏、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景区区位优势明显,连霍高速与德上高速穿区而过,郑徐高铁永城北站距离景区仅3.5公里。<br><br>芒砀山旅游区面积为14平方公里,群峰争秀,风光旖旎,历史厚重,文化神秘。这里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西汉王陵墓群、汉高祖刘邦斩蛇处、大汉雄风景区、芒砀山地质公园、僖山景区、陈胜王陵、孔夫子避雨处等景点。西汉王陵内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四神云气图”、“金缕玉衣”等中华瑰宝交相生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芒砀山旅游区石刻</h3> 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群坐落在永城市芒山镇,现已发现西汉梁国诸侯王陵墓葬达22座。汉梁共王陵(柿园汉墓)和汉梁孝王陵寝遗址分别在1991年和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11月,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梁王陵景区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梁王陵景区全景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梁王墓群国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梁王墓群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梁王陵景区导览图</h3> 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是汉梁王陵景区,位于芒砀山南岭的保安山上,包括汉梁孝王刘武陵、王后陵、汉梁共王刘买陵以及陵寝遗址。<br><br>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分封少子刘武为梁王,都睢阳,死后谥号为“孝王”,史称梁孝王。自公元前144年刘武首葬于芒砀山,至西汉末年150余年间,梁国共有“八代九王”葬于芒砀山,这些陵墓大都规模庞大,结构复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梁王陵景区大门</h3> 《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孝王刘武身世显赫,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刘启的同胞兄弟,其母为窦太后。刘武在位时因平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皇帝赏赐无数,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可谓富甲天下。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曾大兴土木,营建三百里梁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词:“芒砀古迹罕见,奇观名气天下”</h3> 汉梁孝王刘武和王后、其子刘买的墓葬,均属大型石崖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其中王后陵面积1600余平方米,容积达6500立方米,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刘武墓前陵寝为汉代祭祀梁孝王和王后的寝园,面积5500平方米,该寝园出土大量模印“孝园”文字的筒瓦,为确定墓主的身份和研究汉代诸侯王寝园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该寝园遗址为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汉代院落遗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梁王陵景区二道门</h3> <div><b>汉梁共王刘买陵出土的汉墓壁画,色彩鲜艳、构图精美、线条流畅,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西汉早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墓主人级别最高的彩色壁画,代表了当时我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其早于敦煌壁画600余年,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b><br></div><div><br>芒砀山西汉梁国陵墓群,“斩山作廓、穿石为藏”宛如庞大的地下宫殿群,不仅保存了大量汉代建筑生活风貌,也展示出了汉代非凡的科技与艺术水平,今天,我们依旧能够从中真实的感受到浓郁的汉风汉韵,高超的科技文化,品味中华历史的神韵,激发大汉民族的自豪。</div> <b>一、梁共王陵的发现及发掘经过</b><div><br>1986年5月,柿园村村民开山采石,从山顶向下钻探炮眼时发现了该墓。7月,原商丘地区文化局迅速组织人员对墓室进行抢救性清理、绘图和拍照。1987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批准,由原商丘地区文化局和原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进行发掘。</div><div><br>发掘工作自1987年9月开始,至1990年12月结束,完成了墓道、甬道封石、墓室淤泥碎石和文物的清理工作。根据该墓出土的文物分析,墓主人为汉梁孝王刘武的儿子共王刘买。汉梁共王墓是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著名考古专家安金槐、郝本性、杨玉彬等都曾亲临指导考古工作。该汉墓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11月,包括汉梁共王陵在内的西汉梁国王陵墓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b>二、梁共王陵构造</b><div><br>该陵墓为依山开凿的石崖墓,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巷道及各个侧室等组成。</div><div><br><b>1.墓道:</b>是通向甬道的过道,分东西两段,为露天开凿,全长60米,宽5.5米,在东段墓道底部有一长方形的石坑,凿制规整,石坑内填满碎石、灰土和凿制该墓时的石块粉末。</div><div><br><b>2.墓道封石:</b>墓道内全部用长方形的塞石封堵,共2000多块,靠近甬道门口的石条形制较大,重1—1.75吨,封石的上下层之间交错叠压,每层平面平整,空隙处用碎石填满。汉梁共王墓出土的封石中,有100余块刻有文字,刻字1100余字,仅不重复的单个汉字有130多个,多为阴刻,内容有塞石尺寸、刻石日期、刻工姓名、塞石位置或刻石顺序排号、官府名称、完工日期等。这些封石刻字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是汉代诸侯王陵或其他汉代考古发掘中罕见的,是研究我国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重要材料。</div><div><br><b>3.甬道:</b>甬道是从墓道通向墓室之间的过道,由东门道、西门道及中间甬道三段组成,全长23.6米,宽2.4米,高2.06米。</div><div><br><b>4.主室:</b>呈东西向长方形,室顶平坦,四壁垂直,表面光平,壁四角皆成直角,四壁顶端开凿许多略成正方形的石槽,应为装饰顶部之用。</div><div><br><b>5.巷道:</b>连接主室与侧室之间的通道。</div><div><br><b>6.侧室:</b>主室的东、南、北三壁及巷道的东壁皆有侧室相通,共有8个侧室,放置陪葬的衣物、粮食等生活用品,另外还有庖厨、武库、沐浴室、厕间等设施。</div><div><br><b>7.石厕间:</b>该室是巷道北端东壁的一个侧室,蹲坐处和脚架上的画像石图案精美,刻有常青树、绶带穿璧和亭形建筑,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西汉早期使用画像石的级别最高的墓葬。</div> <b>三、梁共王陵墓室壁画</b><div><b><br></b>在汉梁共王墓出土的文物中,墓室壁画是一个重要方面。在主室顶部、南壁及西壁门道口南北两侧,有彩色壁画三幅,其中主室顶部的壁画保存最为完整,发现时色彩如新,壁画的主要内容为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及云气纹等组成的图案,被专家称为“四神云气图”。</div> 壁画面积16.8平方米,青龙居于中间显要位置,长须飘动,昂首张口,长长的舌尖卷一怪兽,在周围云气纹的衬托下,宛如飞龙在天;朱雀在龙身的东侧,嘴衔龙角,胫生花朵,尾接祥云,形象优美;白虎绘于龙身的西侧,作腾跃之状,后足踏祥云,前足攀神树,张口欲吞神树上的灵芝;怪兽位于整幅壁画的南端中间,鸭嘴鱼身、背长巨刺尾的形象似鱼尾,身体被龙用长舌卷起,酷似在水中游戏之动作。整幅壁画气势磅礴,色彩鲜艳、构图精美、线条流畅,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西汉早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墓主人级别最高的彩色壁画,代表了当时我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b>四、《四神云气图》壁画的揭取与复原</b><div><b><br></b>梁共王陵开启后,由于干燥空气不断进入墓室,使墓室内温湿度发生了改变,导致壁画出现起翘、龟裂以及脱落等现象,经国内专家多次实地考察,一致认为该壁画应该揭取易地保护。<br>1991年5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汤池教授带领团队对壁画进行临摹。1992年7月,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壁画进行揭取。河南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陈进良研究员等专家根据壁画保存现状及画面布局,经研究决定把壁画分成五块进行分割揭取。揭取过程主要分为四步:</div><div><br><b>第一步 </b><br>对壁画进行清洗除尘,用羊毛刷扫去灰尘,用半湿的软白毛巾轻轻粘去附在画面上的碳粒等污染物,确保画面整洁。</div><div><br><b>第二步 </b><br>画面加固:首先采用红外灯烘干壁画后,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渗透加固后,在画面上贴一层白宣纸,之后再贴一层脱脂纱布,确保揭取时壁画整体完整不碎。</div><div><br><b>第三步 </b><br>用批灰刀与铲取工具把壁画一点点切下来,揭取过程中用托板托起切下的壁画,最终成功揭取。</div><div><br><b>第四步</b><br>把揭取后的壁画粘接在新制作的支撑体上,对画面进行拼对、合缝、修补、随色等修复工作,完成壁画的完全复原。</div><div><br>壁画揭取下来之后,壁画本体1994年移交河南省博物馆,同年由永城著名油画大师周献章在原址1:1进行复原。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成,壁画被河南博物院永久收藏,列为“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div> <b>五、钱币窖藏与随葬车马</b><div><br>在汉梁共王陵东墓道底部石坑内东南角发现一处长方形钱窖,顶部由四块长方形石板覆盖。钱窖内放满铜钱,除极少部分锈蚀成块,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些铜钱分层成串规整摆放,每串最多1120枚,最少960枚,平均每串约1000枚左右,层层交错叠压,共计25层,总计约225万枚,总重量约5.5吨。铜钱均为汉代半两铜钱,外圆内方,上有“半两”二字。</div><div><br>在墓道底部考古发掘时清理出土车马器、陶俑和兵器等众多遗物。共发现25乘车,其中封石内一辆,其余24乘分置在墓道底部南北两边,排列有序。由于时间久远,木质结构已经腐朽,仅留下不成形的朱色漆皮,在地面上形成不规则的彩绘图案,四周还散落有众多的马车配件。在以往发掘的汉诸侯王级别的陵墓里,一般随葬2-3辆马车,最多也不过6辆,而此墓发掘的随葬马车是同时代陵墓中所仅见的。</div> <b>六、陶俑</b><div><br>该陵墓出土陶俑50件,其中守陵俑5件,守门俑1件,侍女俑4件,骑士俑40件。守门俑通高69.5cm,戴冠着袍,服饰彩绘。守陵俑大小和造型与之相似。侍女俑通高53cm,面部丰腴,小口薄唇,体态修长,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汉代宫女的艺术形象。骑士俑通高48-55cm,腿部有一定弧度,双目平视向前,表现了汉代骑兵在马背上的形象。骑士俑分两组置于墓道两侧,身上佩戴不同的兵器。这些骑士俑是仪卫骑士俑,既不同于秦始皇陵的兵阵俑,也不同于徐州楚王陵的送葬俑,是研究汉代诸侯王的仪卫制度的实物资料。</div> <b>七、出土器物</b><div><br>墓室内的遗物因多次被盗,遗留较少。墓道内的车马器及兵器保存较好,按照这些器物的用途、性质大致可分为车马器、兵器、货币、生活用品及其他等四类。</div><div><br><b>1.车马器:</b>出土车马器全为冥器,约相当于原物的1/2,墓道内共出土车马器15000余件,除少量铁质外,其他绝大部分饰件为铜质或鎏金材质。</div><div><br><b>2.兵器:</b>墓道内出土的兵器主要有戟、铍、剑、弩机、镞等。另有成束的镞,共计20束。</div><div><br>3.货币:该陵墓出土的货币有两种,一是金饼,仅出土一枚,重83克,经测定含金量在95%以上;二是当时社会上广泛使用流通的铜钱,钱面规整,文字清晰,表面光平。</div><div><br><b>4.生活用品及其他:</b>出土遗物中还有生活用品,如陶器、装饰品如玉器等。</div>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共王陵,一睹其真容。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梁共王陵简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梁共王陵位于保安山东南立山头,据考古专家推测,墓主人为梁孝王刘武之子梁共王刘买。该墓于1986年发现,1991年发掘,墓室面积约380平方米。主室顶部及南壁绘有青龙、白虎、朱雀及云气纹图案为主要内容的彩色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是目前发现时代较早、保存完好、极有价值的壁画,比敦煌壁画早630多年,被誉为<b>“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梁共王陵平面图</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墓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墓道为露天开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0米,宽5.53米,残深10米。墓道内共出土马车25辆,象征马的数量一百余匹,排列有序,每辆车所使用的器物形制、彩绘图案、结构大小都有区别。位于东部的车内还站有彩绘女佣,车马器以西排列40件骑士佣,彰显梁王生前车马出行的盛大阵容。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钱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墓道底部东南角发现一钱窖,钱窖内放满铜钱,摆放规整。表面及四角除一些“榆荚”半两钱零星散放,其它皆成串穿起,每串1000枚,共25层,总计共约225万枚,总重量约5500公斤。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室:主室</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主室位于甬道末端,是开凿最大的一间主墓室,象征梁王生前理政、会客的朝堂前殿。在主室前端顶部及南壁发现有保存较好的彩色壁画,内容为青龙、白虎、朱雀、神兽、灵芝等,以朱红为底色,用粗线条勾勒轮廓后填色,体现汉代先民祈求升仙、长生不老的愿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室:棺床室</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该室结构特殊,高出主室地面50厘米,顶部内侧高,外侧低,为斜坡形,顶部东西壁上各有四个小凹槽,为棺床构造。由于棺室被盗严重,仅出土少量玉片。</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缕玉衣</b></div><br>玉衣又称“玉柙”、“玉匣”。先琢玉成片,边角钻孔,再用金属丝线连缀而成,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丧葬玉具,也是汉代皇帝、王侯、公主等高级贵族死后穿着的一种特殊殓尸玉服。根据金属丝线的质地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丝缕等几个等级,“金缕玉衣”在汉代玉衣中等级最高,为帝王专用玉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室:武库</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汉代,中央和地方都有储存军事装备的武库,用以放置戟、戈、矛、弩等汉代主要兵器。发掘时,仅在室内东北角残留铜器绿锈及很小的铜块,推测该室是存放青铜器的武库。</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室: 耳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该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米,南北宽1.6米,高1.8米,发掘时有积水,无遗迹、遗物发现,用途不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室:衣物贮藏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该室呈向长方形,顶部平坦,中心有“十”字形凹槽,水可沿凹槽流入室底。四壁上下垂直,表面涂一层厚约0.01厘米的朱砂,脱落严重。底部存一层厚约0.2米的赭红色泥浆,纯净细腻,并伴有大量的室内渗水,推测该室为随葬衣物的贮藏室。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室:庖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该室由门道及室组成,四壁有石灰层平抹,但表面无朱砂,发掘时无遗迹、遗物出土,根据方位布局,推测该室为庖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七室:巷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巷道平面呈狭长方形,南北长5.5米,宽1.2米,是为增加侧室数量的需要。地面有倒梯形的沟槽,槽上用石板覆盖,用于排除山间渗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八室:沐浴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该室有门道与巷道相通,室底正中开凿一正方形边框,中心点上刻凿一精致的圆柱形凹槽,象征浴池的浅石槽,推测该室为沐浴室。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九室:厕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发掘时,室内有一保存完好的石质“坐便”式厕位,左侧立一扶手,两块靴状石上用阴线刻手法刻画有凤鸟,常青树和几何纹图案,为早期汉画石。该室仿生前的厕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室:货币贮藏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该室东北角出土成串铜钱60余枚。门道处出土金饼一枚,重约83克,中心内凹,表面光滑,含金量在95%左右。推测该室为货币贮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