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机缘巧合,在网上搜到一本医生自传《说故事的人》,首先被吸引的是书名中的“故事”,因为我喜欢故事;加之作者奥利弗·萨克斯又是我一直青睐的医生执业者,所以毫不犹豫买来细读。正好近期自己受邀做一个有关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的主题报告,于是就借用了故事,将报告主题定名为“做一个有故事的班主任”,还以它作例,特别讲到了班主任要读书修身,因为读书能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加深了我对人性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医生世家的奥立弗是个同性恋者,被其家人发觉后,一向开明和蔼的母亲表现出了刻板严厉,“你太恶心了”“我真希望从没生过你”。这是那个年代和如今大部分人都会如此反应。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先后爱上的四个人,他们不同的应对和命运。第一个,理查德·塞利格细腻委婉地拒绝“我和你不一样,但我很感谢你的爱,也会用我自己的方式爱你”,委婉的表达,作者没有感到受到冷落和心碎。第二个,梅尔“近乎嫌恶的拒绝”伤人至深,“剥夺了(我当时感觉就是这样)获得真正的爱情生活的所有希望”。有些凑巧,这两位后来都不幸罹患癌症,差点也让作者以为遭了魔咒。第三个,卡尔,德国年轻的剧院导演,穿着考究、口齿清晰,充满智慧和学识。两人因着生理需要而短暂相聚。卡尔从作者那里知晓并接触到安非他明(毒品)。几年后,两人再度见面时,卡尔已经沦落为毒贩子。“我心中一阵恐惧——部分是出于内疚。难道不正是我把卡尔引向了毒品吗?一个曾经阳春白雪的人走向了毁灭。”卡尔后来死于艾滋病。而作者却在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问题后,依靠心理医生的帮助逐渐摆脱毒境。第四个,比利·海斯是作者年迈后的心灵伴侣,作家同行,“在我的垂暮之年,一生都在与人保持距离之后,这是一个始料不及的大礼”。作者将此书题献于他。</p><p class="ql-block">不止于此,书中关于学术欺凌的遭遇描写,让人心生唏嘘的同时又不乏警醒意味。故事是这样的,奥立弗在偏头痛门诊发现一些没有头痛症状的偏头痛类型,于是决定写一本自己的《偏头痛》著作,未曾想遭到门诊主任阿诺德·P.弗里德曼的坚决反对,种种阻挠。此人颇有些名气,写过很多关于这个主题的著作。结果为了完成与出版这本书,作者最终从诊所离职。可当这本书正式出版后,有同行很困惑,问到作者为何要以A.P.弗里德曼的笔名发表了该书某些章节的早期版本。毋庸置疑,弗里德曼剽窃了后生成果。</p><p class="ql-block">作者感慨:“我认为弗里德曼有一种痴心妄想的主人翁感,他不但误以为自己拥有偏头痛这个主题的一切,还误以为自己拥有整间诊所,乃至在那里工作的每一个人,因此他有资格把他们的思想和成果都据为己有。这种令人痛心的故事(对事件双方都是如此)并非罕见:一个是在科学领域受人爱戴的长老,一个是不断开拓进取的年轻后生,当年轻人开始让长者相形见绌时,就会发现他们的角色颠倒了过来。汉弗里·戴维和迈克尔·法拉第之间即是如此——戴维先是对法拉第百般鼓励,后来又竭力限制后者的职业发展。”</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丰富了我对学生残障症状的相关知识。</p><p class="ql-block">相较于以往阅读到的医生随笔著作等,奥立弗医生书中的许多病例都让我有熟悉又不乏陌生,新奇又不乏日常的感觉,加之他全部以叙事手法描述,简练清晰,使人很容易在故事中明白其中道理。比如秽语症,即冲动地、痉挛性地使用诅咒或攻击性言辞(以及相应的动作上的秽亵行为或猥亵手势),是由生理而非心理决定的。这让我想到早些年学校吴姓和郭性两个学生,虽家庭背景迥异,一个父母皆为高知,一个出生市井,但两人出奇相象的就是经常冒出的一连串污言秽语。</p><p class="ql-block">再如自闭症,常听业内人士提到的经典人物,一个是斯蒂芬·威尔特希尔,他拥有瞬间“记录”视觉场景,并把细枝末节全部复制出来的非凡技能,但其性格孤僻,几乎不说话,作者于1987年底见到。另一个是患有高功能形式自闭症的动物学家坦普尔·格兰丁,极其聪明,拥有动物行为学的学位,写过自传。她迫使大家都不再把自闭症和阿斯佩尔格尔氏综合症看成是神经缺陷,而只是不同的存在形式,是具有独特性格和需求的人群。在此,我还解开了一个疑惑,为什么有些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孩子被诊断有自闭症?原来,自闭症不一定意味着智力严重受损和缺乏交流能力。一些自闭症患者或许发育迟缓及缺乏理解社交暗示的能力,但他们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完全胜任,甚至还可能极具天分。“所有人物都发现或设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适应自身疾病的办法,所有的人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补偿性天赋。”</p><p class="ql-block">还必须要提一提图特雷氏综合症,即抽动症。这在学校也经常见到,有老师还会怪罪这样的孩子总跟别人学一些不好的举止。如果理解了这种患者常常极易被催眠和接受暗示,还会不由自主地重复和模仿,就一定能宽容对待他们了。书中,作者提到自己去参加图特雷氏综合症协会(TSA)会议,一只鸽子飞到会议室窗台上,翕张拍动着翅膀,结果好几个患者也用双臂和肩胛做着拍动的动作,响应着这只鸽子和其他人。</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这本书还引发了我对教师职业的别样思考。</p><p class="ql-block">作者在牛津大学读书时,解剖学考试在班里倒数第一。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他想到去争取一个声名卓著的大学奖——西奥多·威廉斯人类解剖学奖学金,来抵消其在考试中的糟糕表现。仗着酒力,偷偷溜进已经开考的考场,七道考题,只认认真真做了一题,还提前一个小时交卷,结果《泰晤士报》登载其赢得大奖。别人惊呆于他的反超,而他自己却不惊讶,“我很不擅长知识性的考试和是非判断题,却可以在写论文时肆意挥洒。”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老师要的答案非此即彼,不容分说,而我喜欢道出“子丑寅卯”,羡慕作者能有这样的机会,换作我,也许也会有不一样的成长吧。</p><p class="ql-block">作者当老师带医学生时,给每一个学生都给予了A的评价。系主任很生气,认为其不负责任。作者如是回答:“我给的A不是企图造成一种虚假的平等,而是认可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觉得和对待病人一样,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简化成一个数字或一次考试。如果不看学生在各种情况下的表现,不看他们的同情心、忧患心、责任心和判断力这些无法评分的素质,又如何评价他们呢?”最后,没人找他给学生评分了。可我却想,读书时我若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多幸运啊!</p><p class="ql-block">书中还记述了一位了不起的师者,作者的母亲。当作者因为骨折就医时,接诊的医生问他母亲是否是“兰多家的小姐”,得到肯定回答后,医生告诉作者曾是其母亲的学生,靠其母亲资助念完了医学院。在母亲葬礼上,遇到很多母亲从前的学生,才知道她帮助很多人念完了医学院,有的还是全部费用,但母亲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作者说一直以来都觉得母亲很节俭,甚至有些吝啬,却从来不知道母亲有多慷慨。这也让我联想到身边的一些老师,包容、慷慨、低调、润物无声。其实当时读到这一段时,还想到善良不只是中华民族独具。</p><p class="ql-block">四百多页的书,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岂是三两张纸页所能概括道尽,但还是想努力记述些什么,为着几分相像,读者与作者偶尔也会点线重合,如作者那般,我看旧时文章也会诧异于它的流畅、博学、炫耀和狂妄;为着几分新奇,一场场触及心灵的奇特冒险,带给我深刻的理解与洞见;为着几分不舍,他的生花妙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故事中揭示了生命的偶然与无常……</p><p class="ql-block">二〇二三年八月十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