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宗谱学概论

品味

<p class="ql-block">宗谱学概论</p><p class="ql-block">都说读谱要读出眼泪。</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在生命的历史里,人类都在生命的传承之中,总有一天会凄然地画上了句号。其生命的信念,都终止在了谱系之中。</p><p class="ql-block">不仅仅那些生命之光平平的人会面临句号,即便是红极一时的名人,也会无可奈何地历经数传之后面临句号的厄运……</p><p class="ql-block">在那些民族面临厄运的动乱年代,匆匆划上生命句号的人便特别多。</p><p class="ql-block">老谱上的生命足迹,多是生存艰难的农业社会生命历史的记载,因而也是造成生命句号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是的,读老谱,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生命足迹的泥泞与艰辛。</p><p class="ql-block">都说富不过三世、贫不过三世。</p><p class="ql-block">在生命的历史上,一些脉系的生命之树可谓硕果累累,十分繁荣,岂知己世传承,竟日趋黯淡,甚至几至衰竭。又有一些脉系,原本生息微若星火,摇摇欲灭,谁知己传之后,却峰回路转,忽然灿烂辉煌起来。</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人世的盛衰,也蕴涵着事物发展的辩证哲理!</p><p class="ql-block">贫与富、强与弱、贵与贱、盛与衰、荣与辱……一切都在时间的考验之中沉浮起伏。缘此,任何富者、强者、贵者,都无权在族谱上傲视他人;任何贫者、弱者,贱者,都无需在修谱时低三下四!</p><p class="ql-block">人的后代,并不一定因今世的祖先富、强、贵而永远富、强、贵。人的后代,并不一定因今世的祖先贫、弱、贱而永远贫、弱、贱;但今世的人们却无权因自己今世的贫、弱、贱而不好好对待修谱,否则便是对自己后代不负责任!是对生命历史的不负责任!</p><p class="ql-block">族谱记载的是历史,历史对任何人都不会给予特殊的情面!</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老的人热衷于修谱,年轻人对修谱往往缺乏热情。仔细想想,这其中蕴涵着生命的哲理。</p><p class="ql-block">任何生命体都希望自己走向永恒,但生命的特殊节律,又使任何生命体都不能长生不死。于是,当一令生命体由盛转衰的时候,都要力争造出自己的后代,然后把自己生的信念寄托给后代。</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即将告慰人世之时,他便要将上一代寄托给自己的生命的信念,尽快寄托给后代,期望后代传承生命。而宗谱正是生命足迹的记载、生命信念的记载、生命传承过程的记载。这样,老人们热衷于修谱现象,从哲学层面上来看,就是对生命历史、生命信念的传承愿望之反映,是珍惜生命的反映。</p><p class="ql-block">年轻的人们,如日中天,正处在生命的旺盛时节,他们肩上担挑着创造世界的重负,一时无暇思索生命的传承问题。同时,旺盛的时节,也使他们热衷于生命快乐的享受,与“自己死后怎么办”之类生命信念的寄托问题相距甚远。缘此,他们对修谱的热情便比不上老人们迫切了。</p><p class="ql-block">然而,任何一位生命旺季的年轻人,终将要面临晚霞即将燃尽的时节。到那时,他们必然会对当年热衷修谱的前辈们油然起敬的!</p><p class="ql-block">许多人的认识里,宗谱仅仅是记载一下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已,这事实上是把宗谱等同于谱系了。</p><p class="ql-block">我们说,谱系仅仅只是宗谱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却并不是宗谱的全部。除了谱系之外,还有大量有关宗族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他相关史料的记载。其内容包括:各次修谱的序言、跋;修谱规则、族规、家范、家训;行述、祭文、墓志铭、墓表、重要人物传记;诰敕、封赐;文化遗墨、重大事项记载;族产、坟图等等。正是这些记载,使宗族的历史不至于湮没于时代的沧桑之中。此外,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载、族产的记载、族规的收录……也都从各个角度反映了该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缘此,我们说,宗谱并不仅仅只是人头的记载,而是宗族文化史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宗族的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以世界的文明进化史为依托的。对宗谱的续修,也应当以记载族史为原则,适应时世的变迁,反映时代的文明节奏,与时俱进。关于这个问题,各族自古至今修谱规则的沿革历程,就是充分的反映。</p><p class="ql-block">纵览各个氏族,其距今最近一次修谱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从那时至今,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急剧变迁。沐浴在工业文明的阳光之下,农业社会的大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都已经成了历史。如果当今的修谱不能充分考虑到这些时代变迁,那么新谱的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其承载族史变迁的使命也将难以很好地履行。例如,对于老谱上大量的记载,如果不能赶在可以见证古人古事的遗迹尚存;传说古事的老人尚在之际,如不及时予以抢救,那么许多记载将使后人无以明晓。</p><p class="ql-block">正是上述宗谱的使命及时代的变迁问题,成为族谱必须隔多少年重修一次的因由古人起名讲究排行,这是人所共知的。如果严格依照行辈起名,则族人相见,一听名字,即可明世代、知大小。</p><p class="ql-block">依照行辈起名,其规则是名的第一个字采用行辈字,第二个字则自选,父母取名。如王湖老族系从21世开始的字辈“冠达正让 问好慎德 尚立功益 遵崇吉泰”,均是先祖们所确定的行辈字。显然,如此起名,必须有两个字。</p><p class="ql-block">但事实上,上述排行的方式,仅仅是其中的一种。除此常见的方式之外,还有另一种行辈的排法,那就是仅用一字起名,规定用相同的偏旁来排。</p><p class="ql-block">这种排行方式,历史上并不少见。如《红楼梦》当中贾氏的排行也是采用此法——</p><p class="ql-block">文旁辈:贾政,贾散、贾敷;</p><p class="ql-block">王旁辈:贾珍、贾琏,贾瑞;</p><p class="ql-block">草头辈:贾蓉、贾蔷、贾薇。</p><p class="ql-block">行传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载入谱系的行传(个人简介),其内容结构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大致上可划分为以下几块——</p><p class="ql-block">1、名。若有字的,亦可注上。但号原则上便不载了。</p><p class="ql-block">2、排行情况。这有两个内容,一是所处的行辈,如“行鼎”,表示鼎字辈,“行丰”表示丰字辈。另一个就是俗称的“千百号”,它是表示在同一辈分内数以千计、百计的兄弟,依照出生的时序排出的长幼顺序编号,据此,同辈族胞相见。只要问明彼此的干百号,便可知兄弟顺序了。如丰1930见到丰280时,便应称丰280为兄。以上两个内容合在一起,谱书上便记成诸如“行鼎230”、“行丰18”形式。文字虽简,但却明确了每个族胞所处的世代、以及在同辈族胞当中的长幼顺序。由于行辈加上千百号与每一个具体的男族胞构成了对应关系,为避直呼名字之不恭,古人们便欢喜以其行辈与千百号来代称其名。如“宁三公”、“敬一府君”、“谦十三公”等等。</p><p class="ql-block">3、生卒时间。即出生和死亡的年、月、日、时辰。因人们忌讳死字,故“死”用“卒”字。</p><p class="ql-block">4、娶。即娶妻的情况。一般记载妻子娶自何村(地),何姓,但通常妻名不载。这恐怕既与女性地位有关,也与古人将妻名作为隐私保护相关。除记载妻姓之外,还记载妻的生卒时间。妻亡或休妻后再娶的,通常称“继娶”;继妻又亡或又休后再娶的,通常称“续娶”。另外,由于古时实行一夫多妻制,故所娶的妾通常称“庶娶”。</p><p class="ql-block">5、子嗣情况。无子的,通常称“止”而不称“绝”,这是不忍看到自己的同胞断子绝孙之故。无子而将其他同族儿子过继的,称继子。但对于过继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造成辈分的紊乱。如鼎字辈的人,只能从下一辈(丰字辈)的同宗子嗣当中寻找出继者。如果到其他辈分子嗣寻继,如鼎字辈的人寻了位比他高两辈的谦字辈的人为继子,则就造成了“把爷爷当儿子”之结局了。</p><p class="ql-block">6、其它。如葬处、坟图等等。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物,就其辉煌的生平业绩略作简述,但限于篇幅,一般仅寥寥数语而已。</p><p class="ql-block">基于上述传统,当今修谱,便面临许多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如,时下照相技术极其简单,对于一些对修谱捐助较大的族胞,是否可将其相片直接附在其个人简介旁?又如,千百号原是用于兄弟之间长幼排序的,如今强调男女平等,女儿是否也要排进去?若排进去了,那么其出嫁该作怎样处理?抑或让女儿另成系列排号?抑或取消千百号?这些问题之前的文章都有过探讨,如果你有另外的看法请发消息留言交流。</p><p class="ql-block">此外,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内涵早已远非农业社会时期那样单调、简朴、划一了,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以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出人们内涵日趋丰富的一生,使其基本形象存留在谱系的记忆之中,也同样有待于探讨。</p><p class="ql-block">史、志、谱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学界的三张王牌。</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的史学界,有关国史和地方志,都赢得了蓬勃的发展,并且成就斐然。国家对史、志的研究和编撰十分舍得投入,学术界的精英们也乐于投入史学和地方志学的研究,并涌现了一大批名流大家。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学者潜心投身到谱学领域,更未见宗谱学方面大的学术成就面世,从而导致了这块占据史学三分之一的天地,依然还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当今人们所修的宗谱,其文化内涵之所以大量流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学术理论的指导,致使修谱活动长期居于自生自灭的盲目摸索状态徘徊。时代的演迸发展,催促着宗谱学这一史学领地尽早进入开发进程,呼唤着史学界的学者投身其中,将宗谱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通过谱学的繁荣,来促进宗谱的推陈出新,促进宗谱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之中,继续全方位地承载起史学的使命。时代的演进发展,也在催生着一代谱学大师的问世,为宗谱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航行把舵,为中华民族的史学支撑起这三分之一的蓝天。</p><p class="ql-block">就宗谱学的理论体系构架而论,依照理解,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是不可缺的:</p><p class="ql-block">一、宗谱、宗谱学的概念、内涵、意义;</p><p class="ql-block">二、宗谱和宗谱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p><p class="ql-block">三、宗谱的功能及其开发利用,包括:文化功能、史学功能、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四、宗谱与民族、氏族、家族;宗谱与社会;</p><p class="ql-block">五、宗谱的内容和结构;</p><p class="ql-block">六、宗谱的修编、发放和收藏;</p><p class="ql-block">七、宗谱的改革和创新;</p><p class="ql-block">八、宗谱的时代使命。</p><p class="ql-block">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最后,衷心地期盼《宗谱学》之类的学术专著及早问世,使民间修谱这一嗷嗷待哺的普遍性的文化现象能早逢甘霖!</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8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