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25日,我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参观“建党百年文物史料展”,结束后,在一楼大厅内正展出镇馆之宝——物华号百子大礼轿。<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称“万工轿”,</span>一睹芳容,就被这富丽堂皇的大轿所震撼。</p><p class="ql-block">看了简单的文字介绍万知,20世纪初,浙江宁波人周渭澄在上海开设“物华号”贳器店,1927年他请来10名象山木雕艺人,用时10年,制作结婚用的大花轿。</p><p class="ql-block">百子大礼轿运用的是朱金漆木雕、玻璃画和金银彩绣等中国传统技艺,其中某些技艺已濒临灭绝。仔细看,轿子上还安装了近百只小电珠。轿子的边缘装饰有丝绣轿衣、丝绣宫灯、流苏和烛形电珠。</p><p class="ql-block">百子大礼轿它是多项传统技艺与海派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作,不仅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生动呈现了传统民间造型艺术,也是近代以来江南地区人文礼仪的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大轿四周仔细驻足观看,身为宁波籍的我真为我们宁波能工巧匠的本领所折服和敬佩。</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我对“八抬大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大量资料。小编此文旨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及“匠心”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顶花轿是民国期间上海滩最大的贳器铺“物华号贳器铺”所制(读音shi,意——租赁)。1927年,宁波籍商人老板周渭澄决定制作一顶豪华花轿,为其独生子周宗余娶亲用。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店铺里增添出租的新花样——婚庆礼轿。于是从宁波象山老家请来十数位木雕艺人专事花轿的设计雕刻制作。以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画册《马骀画宝》为底本,融入花轿装饰设计。耗时10年,用工过万完成了绝世的大花轿。不仅儿子周宗余没用上,又遭遇战乱。几经周遭极力保护。 终于在1949年以后,儿子周宗余将大礼轿捐赠给了当时的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才有了今天我们能一饱眼福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八抬大轿</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朱金木雕最杰出的作品,轿上雕有数百个人物、花鸟虫兽、故事场景,配以彩色绘镜片玻璃、宁波金银绣轿衣和各色小宫灯。利用榫卯技术制作,需花费一万余工时,是当时彩结贯器店用于出租的头等轿,也是现存最豪华的一顶花轿。</p><p class="ql-block">花轿是十里红妆最重要的器物,万工轿整台轿身雕有两百五十个朱金漆木雕人物,当八个轿夫抬起轿子,喜乐奏响,这些木雕人物如同复活一般,随着轿身起伏,而姿态万千,阳光下黄金包裹的转身闪闪发光,美满幸福相随。</p><p class="ql-block">工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倾注在一凿一斧的心血里,也是父母对女儿的最好的最后的礼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万工轿也出自宁波工匠之手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百子大礼轿遥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万工轿的完成需要匠人花费一万𠆤工时才能完成,故称万工轿</p> <p class="ql-block">万工轿是浙江省博物馆于1954年从宁海征集而得。该轿长1.5米,宽0.9米,高2.75米,样式属于清代晚期的宁波式花轿,享有“天下第一轿”的美称。因其需八个人抬,故称“八人大轿”,又因其制造时耗费了一万多个工时,故称“万工轿”。</p><p class="ql-block">万工轿为木质雕花,以朱漆铺底,饰以金箔贴花,远远望去金碧辉煌,犹如一座微型宫殿。轿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三种工艺手法进行装饰,雕有250个人物,另有花鸟虫兽无数,所以宁波人也称它为“百子轿”。此轿被列为浙江省博物馆最受观众喜爱的展品之一,并入选中国宝藏。</p><p class="ql-block">万工桥的雕刻也别具匠心,除了天官赐福、麒麟送子、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吉祥主题外,还有《浣沙记》《拾玉镯》等戏曲场景,有的地方还辅以镜片玻璃画,每一幅画上也都是一个古典戏剧片段。旧时,花轿根据雕饰人物的多寡及工艺水平可分三等,万工轿属头等轿。更为神奇的是,此轿采用榫卯结构联结,没有一枚钉子。整轿的制作工艺,可谓集清末民初时宁波花轿工匠技艺之大成。</p><p class="ql-block">花轿在宁波的婚俗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旧时彩结贳器店有专门用于出租的花轿,而新娘出嫁时如果能坐上像万工轿或百子大礼轿这样的头等花轿,就是一辈子的荣耀。清代晚期,宁波出现了一大批专门制作花轿的匠人,做工别具一格,1909年武汉举办“万国博览会”时,宁波送展的就是一顶花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没有汽车的古代,王公贵族们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和轿子,早在4000多年以前,轿子就已经在古代中国出现,《尚书》记载的“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中,轿子就是“四载”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古代婚礼中,花轿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凤冠霞帔的新娘会坐在花轿中被送到喜堂,身后跟着绵延长街的十里红妆。</p><p class="ql-block">它的整体由轿顶、轿衣、轿身和各种浮雕装饰构成,轿子上的各色雕刻人物有400个之多,分别刻画了《浣纱记》、《西厢记》、《水浒传》、《荆钗记》等等戏剧场景,而且被精心安装了活动暗扣,只要轿子活动起来,这些人物也会跟着晃动。</p><p class="ql-block">最有意思的是这种轿子没有轿门,也不用一颗钉子,采用的是榫卯结构,所有的花板都可以拆卸。在接亲和送亲时会配备专门的拆轿师傅,新娘进轿子出轿子都需要将花板拆卸下来,虽然这样比较麻烦和复杂,但保证了轿子结构的稳固以及艺术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整个轿子除了“美”就是“贵”,轿子上的金箔和金漆木雕用的都是真金,只有富豪才能租赁得起。据说中国商父盛宣怀的儿子和虞洽卿的女儿联姻时,用的就是这种金碧辉煌的万工轿,送嫁的队伍轰动了整个上海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工轿,从匠人到甬商,它身上有对美好的期许。</p><p class="ql-block">宁波“万工轿”,宁波朱金木雕这门传统工艺的登峰造极之物。</p><p class="ql-block">在绵延的光影流转中,一百多年前的“万工轿”,又让多少老底子浙东地区的新嫁娘,对美好幸福,倾注期许。</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代,国宝“万工轿”“入住”浙博,这半个多世纪,又开启了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018年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与大家见面的,来自9大国家博物馆(院)的27件国宝。而常年在浙博“十里红妆”展厅展出的宁波“万工轿”,可以说是27件国宝中“最接地气”的一件。</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宁波花轿(即宁波“万工轿”)</p><p class="ql-block">这顶“万工轿”被誉为“世界上最豪华的轿子”。这种“豪华”,是每个人见到它的第一眼,就能直观感受到的。</p><p class="ql-block">它高275厘米,宽90厘米,有7层楼阁,5座主亭,称为“五岳朝天”,四周用朱金雕刻层层装饰点缀,再衬以绣片、珠翠、流苏、镜片、玻璃彩绘进行装点,整个轿子金碧辉煌、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做一顶如此精致的轿子要多久?从轿名上就能知道答案。古代工匠们用“一工”来计算自己一天的工作时间,即“一工”等于“一天”。所以,据说制作“万工轿”需要一万多个工时。假设由一人制作,就需要30多年时间才能完成。</p><p class="ql-block">而“万工轿”又称“百子轿”,宁波人特别讲究花轿的档次,根据装饰人物的多寡及工艺水平,宁波花轿分头等、二等、三等三种。头等轿因轿上的雕饰人物众多,又称“百子轿”。</p><p class="ql-block">浙博的工作人员曾对轿子上的人物进行清点,光是圆雕、透雕的人物就有250多个,最小的人物才1.8厘米高,再加上浮雕和镜片上的人物,总共有400个左右。</p><p class="ql-block">另外,轿子上还有花鸟虫兽无数。细细点来,轿子上有24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92只狮子和124处石榴百子等。</p><p class="ql-block">“外行人看热闹”,以上这些惊人的数字,已经足以让老百姓拍手叫绝,叹为观止。而在行家看来,宁波“万工轿”所展现的宁波朱金木雕技艺水平,才是它“傲视群雄”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据从事此项工作的专家介绍,朱金木雕是指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木雕艺术,其特色是“三分雕,七分漆”。其装饰效果主要来自漆而不在雕,因此漆木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都十分讲究。</p><p class="ql-block">而“万工轿”正是宁波朱金木雕工艺最杰出的代表作,其木质镂花、朱漆铺底,饰以金箔贴花,远远望去金碧辉煌,犹如一座黄金宝龛。</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有几处肉眼无法观察的细节,足见匠人的技艺高超、心灵手巧。</p><p class="ql-block">首先,“万工轿”制作时采用传统的榫卯技术,整个轿子未使用一颗钉子,“整顶轿子一共能拆下400多个花片(轿子的零部件)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各个衔接处依然完好、贴合。”</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万工轿”不像影视剧里的轿子,有明显的轿门。新娘子要想入轿,得有专门的拆轿人把挡住椅子的花片都拆下来,拆出一个“门”来让新娘子坐进去,再把花片给装回去。</p><p class="ql-block">轿子上戏台的设计,也是让人竖大拇指的地方。轿子前后两侧共设置了六个“戏台”,分别展现了正在“上演”的《荆钗记》、《拾玉镯》、《西游记》等戏文场面,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据工作人员在拆卸花板时发现,这些人物底下做了一个活扣的设计,人物用铁丝固定在板上,再把板插入凹槽中。这样轿子一动,戏台上的人就跟着左右摇晃,就好像活了一样,开始转动演戏。</p><p class="ql-block">其实,不同影视剧里作代步使用的轿子,这顶豪华的花轿,是当时上海一家器货店用于出租的花轿,轿子上有“聚成号”的轿行名称。</p><p class="ql-block">据说,坐上这顶轿子的第一位新娘,是当时被称为“活财神”的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的女儿,其联姻对象为盛宣怀的孙子。盛宣怀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盛氏家族亦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显赫的家族之一。</p><p class="ql-block">都说这朱金木雕是宁波一带技艺最高的传统工艺,怎么这当时也名声在外的“万工轿”,却出自上海的器货店呢?</p><p class="ql-block">而当时馆里关于“万工轿”的信息很少,从年事已高的老同事那里听说,轿子是50年代初由当时的副馆长运回来的。</p><p class="ql-block">为了搞清楚“万工轿”的身世,浙博工作人员在宁波调查了一个多月时间,当时工商联登记在册的宁波民国年间彩结贳(shì)器店有五十家。</p><p class="ql-block">然而,这其中,竟然没有“聚成号”,直到前几年年前,浙博工作人员才知道聚成号是上海的店铺,故宁波查不到。</p><p class="ql-block">经“聚成号”的亲戚在浙博看到这顶花轿才主动与浙博联系,才揭晓了近半个世纪的迷。原来“聚成号”的老板姓朱,老家宁波。后来举家去上海做生意。而这“万工轿”呢,是请了象山、宁海、奉化一代的十多位师傅一起,花了十多年时间做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做这轿子得用金箔,轿子本身就轿子不菲。据说,当时虞洽卿还预支了一部分工钱给店铺,轿子才得以完工。”</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最顶级的轿子,也不是每户人家都用得起的,“单租轿子就要一百两,但这十里红妆指的是一整套嫁妆器具,还有仪仗队什么的,总共算起来至少得花一千两。”</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到了新中国解放前,朱家人担心“万工轿”在战乱中被损毁,就把它用十三个特制的箱子拆开分装,送回了宁波老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老家的亲戚将“万工轿”捐赠给了浙博。这饱含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期许的“万工轿”,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向世人述说着这些美好的前尘往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宁波万工轿代表的不仅仅是古时匠人们的高超技艺,还演绎了宁波新娘出嫁的骄傲传说,折射出宁波“十里红妆”的“红”文化婚俗。而且,传说宁波人嫁女,是受过皇帝册封的。</p><p class="ql-block">民间坊传,宋靖康二年,金兵从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赵构在商丘即位,改年号为建炎。建炎三年,金兀术大局进兵,过长江,进临安,赵构奔走越州,再逃明州,金兵穷追不舍,渡曹娥江,攻入明州城,追兵逼近,赵构见前面有一个姑娘坐在大谷箩内做针线活,急忙上前求救。姑娘将赵构藏在箩筐内,追兵至,姑娘神态自若,一边答话一边遥指前方说:“有个人逃到那边去了。”赵构逃过一劫,向姑娘表明身份,并约定日后派人接姑娘进宫,当下定了暗号,以姑娘腰间的花部围裙挂于屋檐作为标记。</p><p class="ql-block">姑娘惊喜之余,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又告诉乡民。后来,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大败金兀术,金兵北撤,赵构派人护送皇家花轿和半副銮驾仪仗,凤冠霞帔,接那位姑娘。可是家家屋檐上都挂上了同样的花布围裙,无法辨认。来人只能回奏朝廷。于是赵构下令特许宁波姑娘出嫁可比照公主、郡主的礼仪。</p> <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本文作者(左)参加宁波地区朋友的婚礼,并与坐大花轿、骑大白马的新郎新娘合影</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十里红妆”迎亲场面</p> <p class="ql-block">新娘出轿了</p> <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是指旧时浙东地区嫁女的场面,是古老的传统民俗。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p><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作为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婚嫁体系,是明媒正娶的表现,也是新娘地位的体现,在其簇拥下出嫁是最风光的。新娘一生各种各样的用品都包含在其中,一眼望过去全是红色,大到千工床,各种桌子、椅子,小到各个季节穿的衣服,做女红的小家什等一系列的红妆家具 ,像徐徐而来的十里红妆的队伍,又像一幅慢慢打开的宁绍平原的社会生活的一幅画卷,同时给人喜庆吉祥之感。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这是古时每个女儿的心愿,也是对十里红妆最好的描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人“十里红妆”迎亲场面(木型)</p> <p class="ql-block">宁波市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珍藏的宁波花轿</p> <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婚俗是浙江民间特有的一种迎亲嫁女习俗,长期流传于宁海及浙东东部地区。在宁海,每逢婚嫁,往往会出现嫁妆队伍绵延数里的壮观场面,民间夸张地称之为“十里红妆”,后逐渐在当地演变成婚嫁的代名词和明媒正娶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主要包括定情、做媒、相亲、备嫁妆、迎嫁妆、花轿迎娶、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结婚礼俗和红妆器物特有的制作工艺。“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构成浙东家喻户晓的婚嫁现象,也为四乡八村的民间文化活动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p><p class="ql-block">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是江南婚姻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江南手工技艺的特色,表达了喜庆、吉祥的美好祝愿,反映出江南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宁波市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珍藏的嫁妆,</p> <p class="ql-block">打造万工轿的匠心以及研习传承保护宁波万工轿的专家所负出的心血劳动,令人感动和敬佩,这也是匠心精神的传承和发扬。</p><p class="ql-block">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