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釉器》

新仔

<p class="ql-block">朋友有几件红釉器,祖辈传下来的,不知其价值,想让我过去看看,参详一下,以便出手。</p><p class="ql-block">到朋友家一看,有两件豇豆红,一件祭红。</p><p class="ql-block">豇豆红一件是笔洗,另一个是太白樽,底部都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款。</p><p class="ql-block">豇豆红的图片发给老师看了,他判断为上限光绪,应为清晚期至民国的仿品,此判断有点保守,或许亦有他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朋友的外公叫钟动,出生于1879年,1943年去逝。梅县人,早期参加同盟会,曾是蔡锷幕僚,任云南教育司司长,闻说有参与起草讨袁檄文。晚年信奉佛教,隐居上海。</p><p class="ql-block">这几件红釉器是历经文革十年浩劫留下的,十分难得。</p> <p class="ql-block">两件豇豆红,我估计可能是康熙年的。晚清器与康熙最大的区别:1,釉水没有康熙肥润,2,底釉略白,没有康熙的鸭蛋青(象青皮鸭蛋的色泽),3,康熙的胎较细腻,就是通常讲的糯米胎。</p> <p class="ql-block">我仔细观察了这两件器物,总感觉釉色较肥润(尤其是那笔洗),而胎质亦细腻,但这豇豆红太白樽,似乎釉色略为显得白了点,所以老师判断为光绪年也有点道理。但我认为康熙的瓷器,白釉也并非全是呈鸭蛋青的,略白的釉色亦常见,以前搜集的瓷片可见一斑,鸭蛋青只不过是明代及清早期底釉的普遍现象。</p><p class="ql-block">由于未曾亲眼见过康熙时豇豆红的实物标本,无法比较,所以不敢妄下定论,只是凭空猜测而已。</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的两件豇豆红外,另一件祭红釉观音瓶,器型较大,有57厘米高,就是行内讲的三百件(一般是指56一61厘米高的瓷瓶),以前瓷瓶的大小不是按厘米算的,是以多少件衡量,一件就是一只匙羹厚度(有人讲是用了约一只匙羮的泥块),一百件是指其高度为一百只匙羹厚度,三百件自然就是三百只匙羹的厚度了。</p><p class="ql-block">我判断这瓶是清代乾隆到嘉庆时的产品,曾见朋友一只葫芦瓶,其父留下来的,釉水、胎质与此类似,不过比起这瓶器型小得多了,肉眼看只有二十来厘米左右。(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据说豇豆红的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写于2023年8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