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这位妈妈定的15条手机使用家规,值得所有家长老师借鉴!

孙英顺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在现代家庭里,主角有三个:家长、孩子、还有手机。</p><p class="ql-block"> 大家有没发现,自从有了手机之后,原本朝气满满的少年,竟一言不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手机。</p><p class="ql-block"> 其实也不能全怪孩子,成人尚且对手机没有抵抗力,更何况心智不成熟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有些孩子沉迷于手机,源头还在父母那里。许多家长现在回到家,在孩子面前不停地玩手机,无形之中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方面原因,许多家长用手机来取悦孩子,孩子皮闹了,就扔给他一部手机,瞬间世界安静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久了,孩子沉迷于其中,为玩手机游戏说谎欺骗父母老师的大有人在,这时候父母也才开始意识到手机的危害。</p><p class="ql-block"> 很多父母为此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是没收手机,都没多大作用。孩子沉迷于手机,成为了众多家长的一大难题。</p><p class="ql-block">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位美国妈妈解决手机难题的心得。</p><p class="ql-block"> 这位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定下了15条使用手机的规定,值得所有家长思考!</p><p class="ql-block"> 这15条家规,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使用手机,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教育理念,更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儿子:你是一个优秀、有责任心的13岁男孩,理应得到这份礼物。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得遵守一些规章制度。</p><p class="ql-block"> 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读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p><p class="ql-block"> 第一条:这是我的手机,我花钱买的。但我愿意借给你使用,你是不是应该对我心怀感激?</p><p class="ql-block"> 解读:这是财产权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西方国家,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和孩子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所有权仍然属于父母,孩子应该感恩。</p><p class="ql-block"> 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认为:父母、子女是一体的。久而久之,中国子女就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定性:父母的财产都是我的。</p><p class="ql-block">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把父母的财产理所当然的视为自己所有?</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回答形形色色,有人说这是父母自己说的,还有人说不给我的话我是不会养他们的之类。</p><p class="ql-block"> 所以长久以来,我们的孩子,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理所应当,很多孩子都缺乏感恩心理。</p> <p class="ql-block">  第二条:我要知道手机密码。</p><p class="ql-block"> 解读:这是知情权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p><p class="ql-block">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手机密码,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没错,但孩子在未成年阶段,隐私权要小于知情权。</p> <p class="ql-block">  第三条:如果电话响了,就接。它只是一个电话,学会用正确的态度讲电话。如果屏幕上显示“妈妈”和“爸爸”的来电,永远不能忽视不接,并且要记得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p><p class="ql-block"> 解读:这是礼貌与安全问题。</p><p class="ql-block"> 手机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交礼仪。别人打电话一定要接(即使当时有事没法接,事后也要给对方回电话),这是一种素养。</p><p class="ql-block"> 对于父母的电话,孩子们更不能不接。有时候父母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会打电话询问,此时孩子不能故意不接电话。</p> <p class="ql-block">  第四条:每天晚上7:30(周末9:00)准时把手机交给父母。它会在晚上被关闭,并在早上7:30再次开启。当你想打别人的住宅电话,又不希望对方的家长接听,那么也不要用手机打或者发短信去。仔细聆听并尊重其他家庭,因为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同样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解读:要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别人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对方,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p> <p class="ql-block">  第五条:手机不能带去学校。和你那些手机短信里的朋友好好当面交谈吧。这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早放,郊游和课外活动的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 class="ql-block"> 解读:不能让手机影响学习。</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孩子拿到手机就属于完全沦陷型。</p><p class="ql-block"> 对手机中的各种各样信息又都缺乏准确的甄别能力,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而且在学校有同学,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总比一个人抱着手机好。</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事要和同学商量,与其发信息还不如当面交流,语言比文字的沟通效果更好。</p> <p class="ql-block">  第六条:如果它落入马桶,摔破在地上,或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你将负责更换或修理。请通过修剪草坪,帮人看娃,私存一些生日收到的钱来解决维修费用。手机总会有要修理的一天,你应该有所准备。</p><p class="ql-block"> 解读:这涉及到责任意识、劳动获取报酬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就知道损坏公物要赔偿,其实,损坏家里的东西也要赔偿。孩子造成了财务损失,要通过自己劳动挣钱补偿。</p><p class="ql-block"> 比如里根总统小时候由于违规燃放炮竹被警察罚款,就是父母借给了他罚金,11岁的他打了半年工才还清了父亲的钱。</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多数孩子犯错,基本都是家长买单,相比较之下,国外的做法更具有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  第七条:不要使用手机来欺骗或愚弄别人。不涉及伤害他人交谈。不熟悉的人可以先做朋友,不要轻易的掏心掏肺。</p><p class="ql-block"> 解读:做人要诚实善良。如果孩子从小就喜欢给别人发这样的信息,时间长了,对孩子人格养成都会有影响。(待续)</p><p class="ql-block"> 图文音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