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城拱极门探访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太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记忆的城市。太原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辈又一辈老太原人至今仍然在思考着、追寻着曾经拥有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是古代为了防御外敌而建立的城墙,在历经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里,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已经为数不多了。拱极门是太原市现存唯一一座古城楼遗址,是太原八座古城门中从未更名的一座城门,也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门。</p><p class="ql-block"> 癸卯之年,孟秋时节。经文殊寺微友推介,带着访古探幽、追古怀今之美好心情,走进小北门,走近拱极门。</p> <p class="ql-block">  拱极门,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北大街72号,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距今已有647年的历史。据了解,太原市于1998年在原址上重建,时隔21年后的2019年才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文化是城市的永恒力量。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才有内涵、有深度、有味道、有厚重感。太原古城犹如一坛千年陈酿老酒,品之芳香醉人,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拱极门,俗称小北门,为明太原城东北门。以小北门而命名的街巷,清代称小北门,民国称小北门街、小北关街。小北门街今名小北门,小北关街今名小北关。</p><p class="ql-block"> 走进小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复建后的拱极门城楼,保持了明代风格,砖木结构,三层四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1491.8平方米,城墙土砌砖包。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围廊,城楼底层有金柱4根、檐柱16根、廊柱24根,各层间以木梯连通以便上下。既彰显了古城威武雄壮之气势,又不失其古朴自然之韵味。悠悠640余年,拱极门不仅见证了太原的辉煌历史和悠久文化,而且在太原人心中留存了一份最依恋的情结,更是老太原人唯一能唤醒城市记忆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驻足城楼前,追溯“拱极”一词,出自《旧唐书·礼仪志二》:“叶台耀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拱极”与拱辰同意,即拱卫北极星。《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可见,拱极本意是众星以北极星为中心,环而拱之。喻义以德治国,便会得到臣民之拥戴,四方之归附。具体到一城之门,以“拱极”命名的都是城池的北门。在此既有拱卫北方之意,也有拱卫京都之意。</p><p class="ql-block"> 城池是古代文明的载体。太原市古称晋阳城,先有晋阳古城,后有太原古城。晋阳古城毁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后由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宋朝又以唐明镇为基础,命潘美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在此建城,城周仅10里270步。现太原古城是由明洪武九年(1376年)由晋王朱棡的岳父,永平侯谢成,奉诏在原有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进行了扩建,周长24里。即今新建路以东,建设路以西,北大街以南,迎泽大街以北范围。城墙外包以砖,内夯以土,高3.5丈,东南西北各开2门,共开8门,东为迎晖门(小东门),&nbsp;宜春门(大东门);南为承恩门(新南门),&nbsp;迎泽门(大南门);西为振武门(水西门)、阜城门(旱西门);北为镇远门(大北门)、拱极门(小北门),“锦绣太原城”之称由此而来。城上四角建角楼4座、小楼92座、敌台32座,城墙垛口8000个,十分雄伟壮观。令人遗憾的是,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所有城池建筑均毁于战火,只留下拱极门基座及西侧残垣断壁和部分城垣遗迹。 </p><p class="ql-block"> 其实,相比较这些城门的“官名”或别名,也许更为当今太原人所熟悉。明太原城南西门,初名朝天,后改迎泽,俗称大南门。明太原城南东门。初名太平,后改承恩,俗称新南门。明太原城北西门。初名镇朔,后改镇远,俗称大北门。首义门源自承恩门。承恩门是明初在扩太原城时修筑的两座南门之一,民间将迎泽门称为大南门,而将承恩门称为新南门,但这座城门长年封闭,直到1907年正太铁路竣工之后,因为太原火车站建在新南门外,封闭了数百年的大门才重新被打开,由巡缉队一个排的警察守卫。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第85标第一营、第二营千余名官兵在姚以价的带领下在狄村军营誓师起义讨伐腐朽专制的满清王朝,为后来的革命活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辛亥革命胜利后,承恩门改名为首义门。解放战争期间,首义门在炮火中受到损伤,建国初年被拆除,原址改造成为五一广场。2021年首义门原址复建,成为太原八座城门中第二个成功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城墙上,深情凝视,一股古老的风从历史岁月吹来,带着时间的痕迹,在古城墙裂缝上游走,仿佛可以唤起传说中的那些英雄和古老的动人故事。走下城头,回头仰望古城墙,仿佛可以守护几百年的大波浪,历史发生的瞬间,岁月流转,这段古老的历史似乎还在古城墙上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 行走大美太原,每每行走在相识、未曾谋面的旅途,寻访久闻、未知神韵的古城,不知道在哪一个驿站停留,轻轻地掀开你的一帘幽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