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呼唤的美篇

杨铁春山水画工作室

<h3>作者陈泉永 </h3></br><h3> 画了一组石头,一棵斜松,点缀一个高人执杖席地而坐,远望平沙,上空有飞雁点点。不知道题什么名好?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平沙落雁》,《平沙落雁》这个题材,历史上还真有不少画家画过。</h3></br> ​<h3>(插图为作者画)</h3></br><h3>文人墨客喜欢大雁,王羲之爱雁及鹅。"雁声寒,征鸿去不还,望断衡阳人万里,潇湘何处是家山,衡阳归路远,潇湘夜雨梦魂牵,三千里外年前雁信传"。地处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衡山之南,衡阳,因山南水北为阳故而得名。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留,栖息至城南回雁峰,衡阳故而雅称“雁城”。</h3></br><h3>在古人眼中,大雁应该算是为禽中之冠军,雁是可以捎封信儿的天使,在古代的时候,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没有手机的信息联系,能捎信儿的大雁,是何其值得点赞。</h3></br><h3>雁有仁心可照拂老幼,大雁亦是忠贞之鸟,从一而终,矢志不渝,"雁城”之名寓意吉祥。</h3></br> ​<h3>(傅抱石作品)</h3></br><h3>《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好像我们南方的《二泉映月》曲谱的形式差不多。不过,《平沙落雁》这个曲调有多种流派版本,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h3></br><h3>最早刊于明代的《古音正宗》。自从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也有不少说法,有唐代陈子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元璋的儿子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h3></br><h3> 朱元璋的的家族还真是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东西,他朱元璋自己自然了得,从和尚做到皇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在他的提议下,还出了一部《永乐大典》,子孙后代有做木匠的,有画画的,那个以怪异出名的画家八大山人也是朱家后代,即使是那个崇祯皇帝,也想生生不息的重振山河,太多了。</h3></br><h3>这个《平沙落雁》的曲谱,也有史学家认为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权的作品,似乎言之凿凿,据说朱权是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才华横溢,人称贤王奇士。<br></br>  《明通鉴》有这样一句话,说:“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意思是朱元璋26个儿子里面,燕王朱棣善于作战,宁王朱权善于谋略。<br></br>  朱权少年得志,意气奋发,13岁便封为宁王,15岁就藩大宁府。朱权的封地直接与蒙古接壤,真正做到了“皇子守国门”,为明朝立国之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br></br>  然而,人生际遇难测。戍边驻防的朱权不但没有在与朱棣等皇子的皇位争夺中取得胜利,而且因“靖难之役”与朱棣发生间隙,最后朱棣当上皇帝后被封往南昌(大宁),当时较为偏远之地。<br></br>  这个朱权是不是像曹魏政权中的那个"煮豆燃豆萁"中的曹植一样,从此以后壮志难酬,便纵情山水?命运浮沉,光影谁忆?<br></br>  自此,才华横溢的朱权经常游历山水,不问朝政。<br></br>  说是在某年某月某日的一个深秋,远离朝𨑳身居南昌又无所事事的朱权被一群群大雁吸引,便顺着大雁南飞的方向,独自一人悄悄南下,一路从南昌追逐到衡阳。<br></br>  朱权在观察大雁的时候惊喜地看到,大雁南飞到衡阳上空时,竟反复盘旋,不再前行。大雁们觉得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不忍再往南飞,便选定在这里过冬。<br></br>  “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我没有去过𧗽阳,同学杨铁春君几次邀请我过去感受一下衡阳和衡山,他老是说:陈老师,我就住在衡山脚下!"据说从回雁峰到东洲岛、营盘山一带,古时候有平沙十里,苇草荡漾,绿水滔滔,波光粼粼。而北雁南来,于此或于林中穿行,或于水中嬉戏,或于浪里淘沙,或于楼前放鸣,好一幅平沙落雁的奇观。<br></br>  朱权完全沉浸在这平沙落雁的情景里,那“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的壮观与朱权“少年奇才,鸿鹄之志,心如止水,归隐天下”的心绪反复碰撞,心志与大雁的行为不断融合,便感慨万千,便派生出不少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br></br> </h3></br> ​<h3>(插图来自网络)</h3></br><h3> 刚刚在想现代诗人一样要"狂歌五柳前"的时候,此时此刻,朱权突然发现湘江之畔一叶渔舟渐近,舟上一女子抱琴而立,对水长歌,声音悲切动人。朱权抬头望去,该女子同样美的端庄万方,飘缈虚无中疑为似乎是屈原《九歌》中:</h3></br><h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br></br>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br></br>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h3></br><h3>的《湘夫人》一般。便有了创作的灵感。<br></br>  未曾想,渔舟靠岸时,惊动了沙滩的大雁。顿时,天地飞鸿,气势如虹,点点光影,分外动人。朱权被此情此景深深震撼,一失足就摔倒在河里。<br></br>  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已躺在渔舟之上。抱琴女依然抱琴对江而立,弹奏着不知名的曲子。<br></br>  朱权并未打扰,早已被琴声沉醉。<br></br>  一曲琴止,该女子回头一望,立即下船上岸,往东洲渔民居走去。朱权还在楞神,船夫却将船划向了对岸营盘山。<br></br>  朱权在女子坐过的船头,发现一条手帕,似乎是衡州回雁峰影像。朱权再坐船回到东洲寻找该女子时,不曾想岸边早已没有了女子的身影。<br></br>  几个月后,朱权再次来到衡阳,却再也没有遇见该女子。寻访东洲,居民都说不曾相识。或许是路人,或许是远客,也或许根本就没有这个女子。<br></br>  朱权心情失落,就在这个黄昏,他立于江畔,抱琴而立,心潮澎湃,一边抚琴、一边创作了《平沙落雁》古琴曲。<br></br>  曲谱音和韵雅,委婉流畅,隽永清新,低郁深沉。</h3></br><h3>《古音正宗》对此曲记叙非常贴切:“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h3></br><h3>朱权的曲谱奏出了大雁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的优美飞姿,曲调似乎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遇到急风暴雨,奏岀了它们盘旋在衡阳上空商量对策,选定方向,窃窃私语,好像李清照的词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清脆悦耳,它们在上空围绕沙洲,再三飞绕探寻最佳栖息点,似乎是以家庭为单位,三五成群,找到宿地,你呼我应,飞鸣宿食,谈情说爱,各得其所……</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yiF0JjAH63c1Iysy6VIL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