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感受20°清凉越西盛夏火把节

车干轩

<p class="ql-block">癸卯兔年庚申月,我有幸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到大凉山越西县过了个千人巡游、数万人狂欢三天三夜的火把节。</p> <p class="ql-block">“清凉火把季,20℃游越西”。我们在京城可是连续数日战高温斗酷暑,躲在屋子里昼夜开着空调才能凉爽度日的,可一来到越西,不论你在室内室外,都不需用丝毫的花费就可以肆意的尽情享用大自然给予的这份清凉。县委陈路书记说,在这里的夏季,平均气温才20度。即便你不生活在越西,在这个季节里到此一游,既可以避暑,还可以和彝族地区的人民群众一起过个火把节,欣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豪情奔放的彝族文化风情,你说安逸不安逸?“山中碧翠凉如水,林间花香弥漫来”,“火海人山映月城,狂欢之夜醉燃情!”。而我却要用句地道的四川话来说“巴适得很,安逸惨了”!</p> <p class="ql-block">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人民最美好的传统佳节,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内容丝毫都不逊色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春节。我有幸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祖祖辈辈那种在艰苦环境中战天斗地、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与时俱进的精气神,以及他们乐观向上、耿直豪爽、热情好客的朴实民风!</p> <p class="ql-block">此前,我虽说从来没有过过火把节,但对于火把也并不那么陌生。我的老家在四川达州,说起来,无论是地域属性,还是语言结构以及生活习俗,包括山山水水,坡坡坎坎都与越西相差无几。而且,达州的宣汉县也有彝族人居住生活,但数量不多。在老家时没有听说过他们过火把节。小时候老家没有电也没有灯,也没有手电筒,照亮即是用马灯、煤油灯,桐油灯的也不多,主要那时各种物资紧缺,广大的农村还难以用到这些奢侈的物品。生产队开会或乡亲们夜里行路基本上用的就是火把。我记得火把有的是用稻草或麦杆梱绑的,有的是用竹篙或柏树皮用绳子缠绕的,粗如碗口细如拳头。而越西火把节期间用的火把却是我们那里名为灯蕊草捆扎的,这种火把易燃烧用时短。用火把照明其实就是用手不断挥舞着尽量让火把燃烧有个火影,人们看到的山路其实也是若隐若现,有时甚至就看不清路跌个跟头掉个崖坎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到七八里路外的三○四厂看电影,途中用火把照路居然把我引到水沟里去了,我以为那白晃晃的沟水是一条弯曲的路呢!</p> <p class="ql-block">据我所知,火把也是民间保留火种的一种方法。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我记事那时候,在山区农村别说是电气电池汽体打火自动打火什么的,连火柴也是个稀罕物品,乡亲们煮饭点燃柴火的火种要么靠上次柴火燃烧后的火碳掩埋保留,再就是用柏树皮捆紧的火把燃引。如果把几尺长的柏树皮火把放在没风吹草动的火坑里,火种能够保存着数天呢。我想,这种保留火种的方法也是我们的祖先代代传承下来的吧!当然,我也亲眼见识过用铁片敲打硬石引燃草纸点火的方法。如果自家的火种没了又没别的办法引火,那就要到邻居家去接火了,小时候我就多次到别人家接过火种。</p><p class="ql-block">虽说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火把,但在那个时期我还没听说过火把也能当节来过呢。其实,火把节早已约定成俗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而且彝族的火把节过起来比我们的春节还过得那么浓重,那么有声势那么丰富多彩。不仅如此,火把节中的包括呷古彝绣、呷拖漆器、瓦曲村银饰,彝族刺绣工艺、越西九大碗、尔苏剌绣、彝文书法等多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就充分说明火把节里还包含着许多彝族人民极为丰富的文化传承,可谓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火把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据在民族文化有研究的越西县非遗中心主任索玛介绍,火把节来源于古代彝族英雄黑体拉巴战胜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天神摔跤赢得胜利,并教会族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彝族人民村寨和庄稼。为了纪念他,每年火把节的时候,彝族人民就以摔跤、斗牛(或是羊、鸡)、赛马、选美等活动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祈求彝区风调雨顺,彝族人民安居乐业。说实话,听完这个故事我是十分受感动的。</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彝族人民用点燃火把的方法驱逐烧杀蝗虫,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也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在我的老家农村,至今还可以看到用稻草做个假人给它穿上衣物戴上草帽,手里绑上一根竹竿系一红筹带随风驱赶虫鸟,以防农作物受害。当今科学发达,人们可以用喷雾器无人机甚至大飞机喷药捕杀。即便这样,有时都难以抵挡煌虫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侵害。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说的是有4千亿只煌虫从非州而来,飞过了红海进入了欧州和亚州,我们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深受其害,引起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焦虑和恐慌,也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即便是在国内,我们也不乏经常看到蝗虫危害人类的相关报道,如在湖北一带蝗虫就曾十分猖獗,捕杀不尽斩尽不绝,严重危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于是,湖北有关单位发明了吃蝗虫的方法并加以推广。据说在一个高等院校,四斤蝗虫被一桌就餐者一扫而光成为新闻。他们吃蝗虫的方法很多:可包饺子,蒸包子,油炸,烧烤甚至爆炒,这法子居然灭杀了不少蝗虫。只可惜,在远古时期的彝族群众还没胆大到敢吃蝗虫的地步,即使现在我也没听说过在彝族地区有吃蝗虫的习俗。如果真如此,在老少边穷的彝族地区尤其是在缺衣少粮的年代,再遇蝗虫来袭,这也许会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一道绝美的佳肴啊!</p><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记载,火把节不仅在越西而且在整个凉山地区,都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彝族火把节传统节日。彝族是一个崇火、尚火、敬火的民族,有“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中”之说。火,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结;它赋予了生生不息的梦想与希望,火把节也成为了彝族传统节日中最古老盛大的节日。对此,我是十分理解的。</p><p class="ql-block">崇火、尚火、敬火,也可以说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信仰。这说明火在彝族人民过去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从古至今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凉山的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绝大部分连电灯是个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更莫说煤气天燃气以及其他什么先进的生活设备了。必需的一日三餐煮饭炒菜烧的是杂草牛粪以及山林里的柴禾,冬天的凉山高原十分寒冷,老百姓走亲串门,说事聚集,喝茶餐食大都围在火堆旁。据说彝族人家里的火从来是不会熄灭的,因为他们的祖先早就认为火是生命力的象征,有火就能驱魔避邪,就会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高擎火把笃虔诚,烈焰熊熊映碧空。避鬼驱邪心愿寄,祈求五谷稔丰登”。可以说火已成为彝族人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精神寄托。对此,我也有亲身感受。小时候在我们老家农村大部分家庭里,尤其在十分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基本上都是围着火炕靠烧柴禾取暖的,即使燃烧过的火石,家里人也会用一口坛子把他积存起来,用于老人在夜间取暖,谁家的闺女生了孩子,床前必定要放个碳火盆取暖,就怕月子俩夜晚冻着了。即使人死了也是离不开火的,据说彝族人去世后要举行一些仪式,尔后是要用柴火火化的。有天,在我们去参观万亩林途中,见到许多彝族群众在山坡里烧火弄饭,大都数人或蹲或坐地围在一起,据说这是在进行祭祀活动。由于不懂彝族群众的风俗,我们都没停车实地观望考察。而在我老家的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习俗,如在停放死人的棺材底下点一盏桐油灯,后来改用蜡烛了。人死如灯灭,难道这是在为刚逝去的人升天引路么?而且还必须在停放的棺材前放一个木碳火盆,盆里的火也是不能熄灭的。出殡埋葬后还要将那个火盆的底敲烂了倒扣在其坟头上。在入土埋葬后的前三天其后代每天都要按照阴阳师的嘱咐,于傍晚时分派一个人到坟墓前去送火把,送到离开后不许回头,搞得送火把的人胆战心惊。想必生活在山高路远,信息闭寒的凉山地区广大的彝族人民或许有更多的风俗习惯。</p> <p class="ql-block">贫穷让我们不敢有太多的企求和奢望。祖祖辈辈都是在这样地生活着,传统的习俗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不过日子在一天天地好起来!尽管如此,就在前些年,我们国内还有许多老少边穷山区,存在着路不通、没有水电,缺医少药,吃不饱穿不暖,人民群众还处于贫困状态。据相关资料披露,凉山地区贫困程度尤为严重。十几年前,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多组照片,反映的都是越西的村容村貌,许多画面看起来还是比较贫穷的,如破破烂烂的房屋、坑坑洼洼的村路、家里看不到什么象样的家具,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是过得紧巴巴的。尤其是那些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吃不饱饭,那种穿的破破烂烂,脸黑眼亮头发长而凌乱的无助神态,真的十分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次在越西几个镇村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画面:村镇道路干净整洁,村舍民房大都焕然一新,彝族人民穿着漂亮的服装在集市上穿梭,一派祥和的景象印象深刻。据县委陈路书记介绍:这些年来,越西县紧跟国家脱贫帮困步伐,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在所属贫困山村建立了各自的帮扶联系点,并派出机关得力干部在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要求机关行政干部每个人都确定一家贫困帮扶对象。并下了死命令,招商引资也好,技术帮扶也好,智力开发也好,即是劳务输出也罢,所联系的村点及贫困户不脱贫其干部不得提升交流使用!第一书记也不准回机关任职。三年脱贫攻坚效果明显,越西县终于在2020实现整体脱贫!越西县委常委、大瑞镇党委宋尚智书记说,越西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实现乡村整体脱贫的,目前全县正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随后,越西县委宣传部小杨发了一个越西县的简况,我不妨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越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全县幅员面积2257.61平方公里,辖17镇3乡,总人口38.6万,有彝、汉、藏、回等十多个民族,是一个彝族人口占81.1%的多民族聚居县。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完成65.39亿元,同比增长12.9%,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完成61.19亿元,增速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971元、13221元。</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这是越西县广大农村人民祖祖辈辈都没想过的事情,全县实现了整体脱贫。在脱贫攻坚期间,越西历届县委县政府持续发力可以说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们主要干成了这样几件事。</p><p class="ql-block">打造产业兴旺之美——农特之乡。县内有苹果、花椒等数十种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发展烤烟6万亩、苹果10万亩、花椒20万亩、核桃30万亩、粮油50万亩,成功创建越西苹果区域公共品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成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设施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一批具有带动性的现代产业园区。</p> <p class="ql-block">打造生态宜居之美——生态之城。县城海拔1667米,属温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盛夏20℃,日照1600小时,植被种类、生物资源丰富,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9%以上。201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申果庄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阳糯雪山、长海等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打造文明和谐之美——文旅之都。成功创建文昌故里国家4A级、天皇寺景区3A级等旅游景区,连续举办五届文昌文化旅游节,擦亮“文昌故里·水韵越西”“越动山水·嶲养福地”金字招牌。深度挖掘南丝路文化、蜀汉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以零关古道为轴线,高水平规划重建访古探幽旅游线路,打造高质量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带,是高品质生态休闲与避暑度假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打造富裕富足之美——区域中心。打通了凉山境内最长的小相岭公路隧道,成昆铁路横贯全境,县内4条国省干线、44条县乡通道纵横交错,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年底通车开启“动车时代”,S71京昆高速雅西扩容(金口河至西昌)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是第四届四川省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第十一届四川省双拥模范县。</p> <p class="ql-block">就在上月,越西刚刚召开了县委党的十四届五次全会,制定并通过了全县新的发展蓝图。这其中,以火把节为抓手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不断搭建良好的投资经商平台,更加广泛地招商引资,越西的建设发展真是迈上了国家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快车道。由此我们可以坚信,大凉山的越西贫穷落后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更加美丽的生态宜居城市——大美越西正在向世人展现他们更加壮阔的新颜。</p> <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颜劲松、李德林、向文军、孙建生、龚书、王平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