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是首多彩的歌(朝花夕拾儿童小学篇)

几点冬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文编辑:几点冬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歌曲配唱:几点冬雨(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我是1961年出生的,妈妈怀孕坐大轱辘翻车了,七个月早产生下了我,我体重只有三斤半,像个猫崽子,不会哭奶也不会裹。当时中苏交恶勒紧裤腰带还债,所有人吃不饱饭生活都水深火热。怕养不活我,找好了人家准备把我送人,但最后还是没舍得。父亲每天早起到家门口的老河深抓鱼给我补充营养,一年四季也没停过。我四个月大时已白白胖胖,身体变得强壮了,我是六个子女之中最高的一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小时很听话,但也爱哭,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有时想着想着就哭了,好长时间才能哄好。我小时也很聪明,五岁就能背下来小九九,认了几百字,我刚刚六岁母亲拎个布兜子把我领到了学校,老师嫌我个头小年龄不够说啥也不要,直到第二年才上学。记得刚上学学习小组长是个长得文文净净下放干部家的小女孩,去她家写作业我总是背着灯光写,她笑我有一双火眼金睛。家里孩子多母亲日夜操劳忙不过来,父亲又不在身边,刚上学的我就处于放任状态,到了二年级学除法时我成了差生,父亲回来有时间就给我补习,直到三年下学期我才渐渐的跟上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小学校就在我家旁,写完作业就去操场嬉戏打闹,玩老鹰捉小鸡、滚铁环、练劈胯、抽冰猴。单杠已练到能做正反两面双臂大回环,木头做的篮球架子三串两串就能爬上去。伏天常去南大河洗澡,有个叫何乐爱的教我们练跳水,站在土捱子边往河里跳,都学会了正反360°空翻旋转,直到有一个孩子把脖子戳坏了才停止。大年三十初一晚上可以提着红灯笼随意在街上转,灯笼纸着了伤心了好多天,最难忘的是常蹲在路边和小伙伴们一起看小人书,去西山打爬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记得三年级有一次写作文记一件小事儿,作文的开头我写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我们红小兵去劳动,后面简单的写了几句,老师给了一个差评并写下了“大帽底下扣小人、文笔狗屁不通”的批语;课间嬉戏,有个同学看着教室黑板上方的标语念着好好学习,我顺口来了一句天天向下,这事儿让人告诉了老师,他停了好几堂课让大家批斗我,还去找了家长,说我思想有问题必须要加以改造,不然长大会出问题。又有一次老师听写生字,我把事先写好的顺序不对的字交了上去,老师给了零分并写了我似懂非懂的“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几个字。这些事儿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是父母的鼓励鞭策让我在学习生活路途勇敢的前行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叫矿山风云,是一个小学同学借给我的,我又陆续看了不少小说,在书中找到了知识和乐趣。每天晚上邻居们聚在我家一起听我念金光大道等大书,每天一段,烈火金钢中肖飞买药等精彩情节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小学四年级,我每天像记日记式的写一段所谓的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和语文相比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数学,那些个枯燥乏味的数字在我眼里好似一首首好听的歌,觉得这世上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是数学语言。数学是记忆的符号、思维的体操、智慧的舞蹈,人的聪明才智都可以通过数学中的发散思维慢慢开发出来,以至于初高中师范我都当了数学课代表,并且不辱使命做了一个很好的数学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我缺少体育天赋,跑的特慢,有一次多人被挑选当了运动员参加中心校运动会,张大扣跑得飞快我羡慕的要死,而我连邻家的小姑娘都跑不过,没有天赋也只能认命。为了看运动会徒步走了50里去了八道河子,我原来就出生在这儿,但却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看着一栋栋砖瓦房都觉得新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小时每天放学总是出去割猪草,到了寒假哥姐我们三人天天用爬犁拉大尾巴枝子,父亲回来剁成捆柴。每年秋收母亲领着我们几个孩子捡橡子(柞树籽),晾晒干脱皮喂猪或卖钱,年年如此。每周拉一次苞米面,这是一个很辛苦的活儿,像驴一样的绷着磨杆一圈一圈的推,拉一次磨至少得三个小时,转长了都有些迷糊,但没有办法不磨就断顿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那时总给生产队义务铲地,人家到头了我还差一大截,怎么努力也撵不上趟,渐渐得知了其中的奥秘,很多人三下两下就把草埋的严严实实。每年春秋两季和小伙伴们组成防火宣传队傍晚在屯子街道上来回喊着“护林防火人人有责、上山不带火走路别抽烟”等口号,现在想一想还是挺有意思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当时我们住的小屯子里来了一些下放干部,依稀记得时任吉林日报社总编辑的刘云召,每个月挣270多块钱,后来当过常务副省长,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人很和蔼,看到他家安着绿窗纱觉得很新奇。屯子西北沟边炝子里住着一个五保户,打雷的声音都听不见,我总去他那里玩,许多年后才知道那个小老头叫杨发公,吉林日报整版刊登过他的事迹(可惜报纸找不到了),是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后来被收进了省军区疗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烧,打针吃药很长时间也不好,母亲问我怎么才能好,我说给我吃顿大米饭吧,半碗大米饭下肚烧就退了。我吃饭时哥姐弟妹都用舌头舔着嘴唇,大哥用磁缸子在锅底坑熬了只有几个粒米的粥没有端好把肚脐烫了一个大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记得母亲很会唱歌,我也跟着哼,学会了很多当时流行的歌曲。为了让妹妹多干活我就给她唱歌,我每唱一首歌妹妹就替我干20分钟的活,我们俩在一起她替我干了不少冤枉活,但想想还是很合理的,你看看那些大牌明星唱一首歌能挣那么多钱呢,这也算粉丝给歌星的出场费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还有印象的是我家外屋装了一盘磨,有一天我不小心把放在上面的暖水瓶碰打了,兄弟姐妹几个研究了好半天,母亲回来我们一致说是狗碰打的,母亲不由分说把狗打了一顿,狗可怜的目光还能浮现,现在回想起来挺对不起那条狗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那时放一次露天电影跟过年一样,好几天前就通知,演电影那天都早早吃完晚饭,炒上瓜子穿上新衣服女人们还得打扮一番,都拿着小板凳为了挤个好位置吵翻了天。先来一个幻灯片,正式放电影都很晚。电影无非是革命板戏,地雷战每年至少看一遍,但每次还是乐此不彼。也总去当石河看电影,往家跑时姐姐总是用手紧紧拽着我生怕把我弄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69年“九大”召开,林彪做为接班人被写进了党章,全国庆祝扎花车列队游行,到处都贴着毛主席语录,各家由家长领着全家人带着像章拿着语录本,早晚饭前站在毛主席林副主席画像前请示祝福,还有专门的“祝愿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祝福林副主席身体健康”的祝福语,当时最时髦的流行语是“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每天必须要请示到位,否则就不能吃饭,全民都跳“忠字舞”,我们家也是一样天天走着这样的程序,一直到1971年9月林彪出走摔死在温都尔汗才停止,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73年出了反潮流小学生黄帅及张铁生交白卷事件,全国各地“批林批孔”达到高潮。每天都写批判稿,什么“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这是发言稿的标配,每周开一次批判会,都是家长给写的稿子,不知道什么意思,念起来磕磕巴巴的,现在还能回忆起那些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回想的是不是太多了,童年确实很穷很苦,也没有多少娱乐,但心中无邪、目中清澈,眼里的世界是单极色。尽管有些苦恼,更多的还是快乐。看看现在的我们,父母都已老去,大姐妹妹四弟远在河北,大哥常住沈阳,只有三弟和我暂时还把这座北国小城称之为家乡,而小时候的我们,六个孩子情同手足,相互搀扶,挤在一铺大炕,父母天天守在身旁;看看现在的我们,笑着笑了却哭了,而小时候的我们,哭着哭着却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童年是一场惺松未醒的梦,唯有时光如影随行;童年是一幅淡淡的画,描绘着纯洁无暇的本真;童年是一首多姿多彩的歌,酸甜苦辣,时常在最心底吟唱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  笔尖起舞 心灵放歌 请关注几点冬雨美篇</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