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雀翼 亦在徘徊

迮立新

<p class="ql-block">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择帖如择师,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法帖很重要,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就是笔者喜爱临读的一本法帖。史书中也介绍了赵孟頫临智永这件“标准范本”,曾一年写了500多遍;启功先生认为:学智永,可得古法。智永对乃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应该说是承“二王”书法之正脉,而且智永又妙传家法,深得王羲之遗韵。笔者十分喜欢“二王”和赵孟頫的书法,也是有点爱屋及乌吧。每读一次《真草千字文》便沉郁于此书,不喜也不惧,但每临一次却心困于此书,亦喜亦惧。</p><p class="ql-block"> 智永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南朝陈隋朝之间的僧侣书法家,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人,是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传说智永出家永欣寺深耕书法,心无旁骛,以先祖王羲之为宗,专心学习书法,曾盖一座小阁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史书有载智永将用坏的笔头放在一个大的竹簏中,初时装满了五大竹簏,随着用坏的笔头越来越多,堆成了一个小山,智永便集中埋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下有“僧智永立”。为练好字,在寺内阁上潜心研习书法30年,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北宋大观三年,做过刑部尚书的薛嗣昌在西安将其摹刻上石,也就是流传至今的“关中本”《真草千字文》。《真草千字文》采用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既便于学书者释读草书,又能让人同时欣赏他两种书体,真的一举两得。随着智永书法名气越来越大,求其字的人络绎不绝,居住的门槛都被踩坏了,智永干脆用铁皮来加固,时人称其为“铁门槛”。于是“退笔冢”“铁门槛”成为书坛佳话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从书法史发展来看,智永《真草千字文》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真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楷书法度谨严,一笔不苟;草书各字分立,运笔精熟。宋米芾《海岳名言》评说:“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苏东坡又评:“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明朝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迹,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p><p class="ql-block"> 一纸千字文尽显羲之风。《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南朝梁武帝萧衍一直想让自己的皇子练就一手好书法,命大臣殷铁从王羲之所写的书碣中拓出互不重复的一千个字,可是这一千个字零零碎碎的,根本无法记清楚。梁武帝找到周兴嗣,要求他将这一千字组合成一篇文章,必须朗朗上口、富含韵律。史书有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相传周兴嗣仅用一个夜晚就创作出了这篇流芳百世的千字奇文,而周兴嗣或许是创作时投入太多,竟然一夜白头。而他的《千字文》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启蒙经典,仅用一千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中国文化的轮廓,这篇文章从宇宙诞生之初开始讲起,说到四时变迁,讲到了阴阳变换,提到了做人的准则和生活哲学,也谈到了人类的发展历史等等,几乎句句引经,字字用典,一篇千字文竟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两句是《千字文》的开头一句,据载,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个考生都是单独一个房间,每一间都是《千字文》里的字来编号的,“天”因为是第一个字,因此第一间房就是“天”字号房,也就是“天字第一号”。我们扬州人夸人好,常常说某人有本事“天字一号”,正是这句俗语的最早来源。</p><p class="ql-block"> “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想想古人的话,翻翻古人的书,消除往日的忧虑,乐得逍遥舒服。仅仅一篇《千字文》读了以后,就会让人知道“外受傅训,入奉母仪”,也就是在外面要听从师长的教诲,在家里要遵守母亲的规范。做人更要明白“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还有“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告诫我们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大家去争取努力。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细读《千字文》,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p><p class="ql-block">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岁月匆匆催人渐老,太阳的光辉永远朗照。随着对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生活似乎变得有点超脱和简约了,每天晚上就是练习书法,有时还真的像米芾一样“一日不书,便觉思涩”,练着练着,心态也变了,对练习书法达到的目标越来越模糊了,慢慢地也变成了不求闻达、但得随心了。而读临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后,心里则更加简静干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