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三)

迟樨(梁超然)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古难剪是乡愁</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唐代怀乡诗欣赏随笔</h1><h1><br></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华民族共同的感情中,乡愁是最浓重的。在《诗经》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就收入不少怀念故乡的作品,乡愁之情十分感人。这种热爱乡土的家国情怀,在我国文明史上继承绵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社会活动丰富多彩,频繁广阔,或求学、求官、任官、经商、漫游、佛道活动、交友,还有受朝廷贬谪……离开家乡的机会很多,甚至“少小离家老大回”。唐代人们在丰富的各种活动中离开家乡,总是产生浓浓的乡思,不灭的乡愁,这种感情发而为诗,就产生大量感人至深艺术水平极高风格各异的怀乡诗,千百年流传下来,成为诗歌宝库中的奇珍,诗歌史上的瑰宝,感动着千百年来的读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从年青就离开家乡仗剑四方漫游,他才情丰富,对家乡很有感情。他怀念家乡的诗非常感人。我们来欣赏这首《春夜洛城闻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李白在洛阳写的怀乡诗。一个宁静的春夜,洛阳城已经入睡,一阵悠扬的笛声轻轻飘出,沁入整个寂静的洛城……诗人构置一个充满诗意的恬美幽雅的环境。在这个意境里,笛声是境界的中心,对笛声的理解是欣赏这首诗的关键,有些专家把笛声形容为“嘹亮”的笛声,这就是没有准确领会诗的情调。李白写笛声用“暗飞声”和嘹亮正相反。“暗飞声”是轻轻飘来隐隐约约的笛声,如此宁静恬雅的春夜,诗人孤身只影远在他乡,乡愁浓重的诗人,又听到弥漫洛城的《折杨柳》的笛子声,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深沉的叹息:如此良夜,如此情景,谁人不会萌生思乡的情绪呢?何况《折杨柳》是怀乡的歌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在短短的四句诗里,抒写了乐声弥漫的幽静雅致情景交融的春夜境界,以衬托出他忧郁的乡愁,给读者以美的感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的《静夜诗》大概也是传诵最普遍的怀乡诗作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只要是读过唐诗的人,没有人不读过这首诗的。这首诗的妙处就是它用明白如话的诗句描绘了一幅情感真挚的思乡图:在洁白如霜的月光下,诗人仰俯之间乡愁似感似触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读者的思乡之情绪也得以借李白的诗句抒发了出来,所以很多思乡的人都会吟咏李白的《静夜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咱们来欣赏两首同我们广西有关系的怀乡诗吧。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失败后在“二王八司马”事件中,先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后贬我们柳州任刺史,三年后死于柳州。离家到南方总共十三年。试想,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散文家,在此情此景下岂能不思念家乡?!看他在永州写的一首怀乡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零陵早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诗构思十分巧妙,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春天幻化成有感知的人一样,又利用春天先从南边后到北方,诗人就把这个现象想象成:春也像人一样步行到北方去的,“秦原”即秦川,关中平原,长安就在关中,以秦原指代长安。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把家安置在西安只身赴贬所永州零陵。春天来了,到处是一派春色。诗人很迫切地问道:春天啊,你从这里往北方走,要几天才能够到达秦原呢?!问得天真,情之急切,体现出了诗人柳宗元乡愁之深,由于乡愁深,而无法回到故乡,他就想托正在往故乡进发的春天,把对故乡的思念带回故乡去。“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他亲切地对春天说:春天啊!我想托你带着我思乡的梦回到故乡去,带回到我的家去。这首诗写了与春天的对话,诗意十分浓郁,使读者既获得乡愁的熏陶,又获得艺术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柳宗元贬永州十年,召回京,本以为会留长安做个京官,岂不知贬到更远,做了“柳州柳刺史”。他到柳州后干脆写了“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这样调侃性的诗来。他身体日渐不好,这时越加思念故乡,写了多首怀乡诗,这里选读一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浩初上人:僧人,能诗,湖南长沙人。当时到柳州探望柳宗元,同柳宗元有诗酬唱。这首诗是同浩初游览柳州的山,抒发其思乡的感情。柳州山水与桂林相似,柳宗元写过散文《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记述柳州山水景点。柳州山水也有桂林的美,大家都知道韩愈写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赞美桂林山水(专家认为韩愈没到过桂林,靠想象写出桂林山水美的特色。其实韩愈到过桂林,另文考证),柳宗元这首诗却写得很悲凉。把奇峰林立的山峦看成锋利的剑铓,秋风萧瑟中这些利剑的剑铓在割断他思乡的愁肠,柳宗元贬柳州时,已经十年永州之后,离开家乡十多年了,内心是很悲苦的,乡愁是很浓重的,他把这些悲苦的心情转移到柳州山水之间去,所见之处都是悲苦,都引起乡愁。这种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在美学范畴称之为“移情”。由于柳宗元在第一联运用移情的艺术手法渲染了愁苦的心情,尾联把乡愁表现得更其急切,更其强烈:假如我的身体能够化成千万亿个身躯,我就要分散到千万亿个山峰上去,眺望日夜想念的家乡。这种加强和夸张的写法,用不可能出现的情景使诗人的乡愁更加激起读者的共鸣。柳宗元登山思乡,《登柳州峨山》,听闻鸟鸣也思乡《闻黄鹂》,朋友间书信往来也思乡《普宁郡内池馆即事》,出游郊野也思乡《游石角》……柳宗元的乡愁浓重,几乎是无所不在,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诗人乡愁深挚,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思乡之情会更强烈,如高适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除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夜”:除夕之夜,按我国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应该在家中团聚守岁,可是诗人却远在他乡。诗开头一句刻划了所处的情景:旅馆,独自一人,面对孤灯,一切是那么孤凄,连一丝灯光都透着寒意,此情此景怎能成眠?第二句是转折,“客心”客居在外的心情还有什么使你感到悲凄的呢?想到远在千里的故乡,而远在千里故乡的亲人也一定会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故乡的思念和思念故乡双重的思念啊!而结句更推开一层使含义更丰富深刻。除夕之夜了,过了今宵,到明朝起来又是新的一年了。时光总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旧去新来。诗人高适从旧年带走了什么?如霜般的一头鬓发;他又带着什么去迎接新的一年?依然是霜一般的一头鬓发。他少怀大志但是“书剑老风尘”,直至四十岁还在攻读,一事无成,到处流浪。也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啊!所以在除夕之夜诗人在思乡的时候发出了“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深沉慨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养成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士子的历史担当,是他们的家国情怀,在他们那里,家和国常常联在一起的,乡愁与国愁一脉相联。我们欣赏杜甫著名的“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看看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唐玄宗后期宠幸杨贵妃,引发“安史之乱”,国家残破,杜甫流落蜀中,他在同一题材的另一首诗《恨别》中,对这种国破家亡的情景表示强烈的愤慨:“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由于国破,家乡洛阳沦陷叛军之手,杜甫到处漂泊流落在剑阁之外的四川。杜甫对此经常是痛心疾首的。因此,诗一开头就点出“剑外”,是点明流落的地方之远,等于流落天涯那么悲惨的境地。蓟北:今河北及河南一带,这一消息表明国破家亡的局面将要结束,这个消息使诗人激动得流下滚滚热泪,把衣襟打湿了。这是几年来国破家亡无数心酸经历的悲苦的泪,是对国家即将恢复的热切冀盼的泪,是即将回到家乡的激动的泪……总之一切感情都涌上心头,使诗人涕泪纵横,这是家的泪、国的泪。喜讯传来之时,诗人正在读书,回首妻子哪里还有什么愁?于是把诗书胡乱卷起,大喜欲狂。从感情上由激动、悲辛转入到为好消息激起的狂喜。于是马上想到要举起酒杯高歌庆祝一番,然后想到正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陪伴下返回故乡了。他连回乡的路线都规划出来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里我们可以如感似触地触摸到诗人那火热的思乡想国的心。这里“即从”、“穿”、“便下”、“向”四个动词连缀四个相隔很远的地名,更加强了急切心情的表达。杜甫此刻身在剑外,心早已登上一叶扁舟顺着长江已过万重山到了襄阳,然后向家乡洛阳,直奔而去了。杜诗研究专家浦起龙《杜诗心解》称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之所以快,乃杜甫思乡爱国的感情强烈之故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千古以来怀乡诗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给中华民族以积极的精神启迪和美的哺育!记住乡愁,记住家国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