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的设问不科学

子木教研

<p class="ql-block">□上面图片是2023年江苏卷思政14题,它的设问是“漫画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目前,在江苏还没有公开官方答案的情况下,有的老师选A,有的老师选B,有的老师选C,有的老师选D,有的老师昨天念念有词地选B、今天却信誓旦旦地选A,有的老师选ABCD,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一道错题。您说这意不意外、惊不惊喜?</p> <p class="ql-block">□此题为何会出现这种无谓的争议呢?子木老师认为,这是由命题人的“设问”造成的。命题人的“设问”既决定了本题的选项设计,也决定了答题人的选择思路。无谓争议应该是由“漫画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这个不科学的设问引起的,这其实是2000年开始考漫画题设问不科学的继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考科目中就有政治,全部是简答题。1981年开始考选择题,到1987年选择题增加到20个,每个2分。从1990年开始,选择题和论述题成为主要题型。2000年开始出现漫画选择题,设问是“读漫画弯与直,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2001年开始,高考出现地方卷。从2000年到2006年,全国卷和地方卷所考漫画题的设问,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实际上就是“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这7年的漫画真题不少,由这个“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的设问引起的无谓争议也很多。这是因为所谓“蕴含”即包含在内之意,从漫画体会到的经验性哲理属于“漫画蕴含的哲理”,从漫画体会到的教训性哲理以及由教训的反面得来的哲理也属于“漫画蕴含的哲理”,同时,从各种不同的认识角度看漫画,也会得出不同的哲学道理,所以漫画蕴含的哲理往往比较多,在设问没有其他明确限定条件和ABCD所述哲理正确的情况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很可能不是唯一的,但选择题只让选一个,这就把考生难住了,不知该选哪一个,考后引来一片反对声,甚至骂声。大概从2007年到2010年这四年里,全国统一命题的卷儿没有考漫画题,而地方卷仍然有考漫画题,设问还是“漫画蕴含的哲理是”。2011年至今,地方卷漫画题仍然是“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p> <p class="ql-block">□2011年到2023年,全国统一命题的卷儿共考了四道漫画题。2011年所考漫画题的设问是“漫画讽刺了一些人”,2016年所考漫画题的设问是“漫画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2019年所考漫画题的设问是“漫画主要讽刺了”,2021年所考漫画题的设问是“漫画讽刺了一些人想问题、做事情”。这4道漫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简洁,设问集中在“讽刺了”上,科学地排除了漫画本身多种哲理同时成立的可能性,极其自然地把社会生活与思想政治课结合了起来,能够精准地考查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和水平,突显了思政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价值,把漫画题的设问水平推至科学的境界。但遗憾的是地方自主命题卷,却没有看到全国统一命题的卷儿设问的科学性,仍然在“不科学”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地引发着争议而不自知。期望地方命题卷的命题人向全国统一命题的卷儿的命题人学习,去命制设问科学的漫画选择题,放弃“漫画蕴含的哲理是”这种引发无谓争议的设问。</p> <p class="ql-block">□2023年江苏思政14题到底应该选什么?漫画的标题叫“分”,集中表达了漫画的主题思想。分什么?结果如何?由漫画内容可知,是分梯子,把一个长梯子分成了两个短梯子,分梯子的结果是两人都上不了树。那么,这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呢?</p> <p class="ql-block">◇先看A,表达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而漫画的分梯子,使梯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人用原来的长梯子可以上树,现在梯子发生了量变,人用现在短梯子就上不了树了,“这种量变”引起了质变。注意啊,这里的“这种量变”很重要,没有“这种量变”,那么就不能说量变引起质变,因为并不是一切量变都引起质变,在度的范围内的量变不会引起质变,所以才有坚持“适度原则”这一天下至关重要的原则。在选项A的“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中,事物的“量变”是什么程度或性质的量变?“会”指什么?无论《辞海》,还是《现代汉语词典》,都指出“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中的“会”应该是指某种可能性,即有可能发生。这样,“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就可以表述为“事物的量变有可能引起质变”。但是,如果事物的量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是不可能引起质变的;如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是必然引起质变的,而不是有可能引起质变。所以,“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观点,是不准确的。观点不准确是观点错误的一种表现。选A,应该是看到了漫画表达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但没有准确全面地认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把“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通过语词诡辩,偷换成了“量变会引起质变”。</p> <p class="ql-block">◇再看B,强调了主要矛盾。而漫画的分梯子,把想问题做事情的焦点放在了梯子上,而真正的焦点却是树,这个焦点就是主要矛盾。在“上树”这个复杂事物中,有人、梯子、树等多个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树,因为树决定了人用梯子来上。所以,分梯子导致的上树失败,说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成功办事应该着重抓住主要矛盾。选B,有理有据,既匹配漫画主题思想又匹配相应的哲学道理,是科学的。</p> <p class="ql-block">◇再看C,强调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即扬弃。而漫画的分梯子,确实也有否定和肯定,但分梯子对上树失败的结果来说,否定的是原事物中长梯子的上树优势,肯定的是分梯子后短梯子的劣势,这与辩证否定的否定劣势、肯定优势的扬弃实质完全相反,这不能叫做辩证否定,这叫做“破坏”,破坏事物的发展,造成事物的倒退,这是个教训。从这个教训的反面可以得出“事物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这同样是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所以,选C也有科学和充足的理由,而不是仅仅凭一句“不符合题意”就能把C排除了的。</p> <p class="ql-block">◇再看D,是讲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而漫画的分梯子,既然表达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破坏事物发展”,那综合起来也就表达了实现成功上树目标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而要经历被破坏、倒退的质变的曲折过程,从而使漫画蕴含了D的哲学道理。选D,也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这个14题是这么一种状况呢?问题主要出在“设问”上。如果将设问修改为“漫画《分》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把ABCD改为①②③④,那么答案就是②③,这是非常明确的、科学的。因为他们懂量变质量,否则不会分,同时,不懂得正确观点应该讽刺,不懂得错误观点不应该讽刺,不选①;他们关注梯子、不关注树,不懂得主要矛盾,选②;他们否定优势、肯定劣势,不懂辩证否定,选③;他们懂曲折,漫画本身表达的就是他们在制造曲折,不选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