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武(前140——前60前),汉朝人。出使匈奴,被困北海十九年。学生时代学习。只要是所学知识都是死记硬背。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并不去理解他的真正含义和意义。也不会去体会冰天雪地生活的艰苦难熬和苦忍十九年的坚强意志。当不再需要考试,所学的知识对自己也就没有多大用处,如穿的衣物不是被丢掉,就是源于某种原因尘封箱底。尘封起来的,大概是有种不舍,或者是某种原因吧。就像我上学时曾经读苏武一样,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感受吧。</p><p class="ql-block"> 历史本不是主科,因此在学习时也是记一半丢一半。就连老师讲课也不会声情并茂的去给你拓展课外的一些有关知识。只是交代:只要记住朝代,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生卒年月就行。因此所了解的也就是寥寥无几。而我对苏武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当年弟弟学音乐时,用脚踏琴弹奏的苏武牧羊歌曲。</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条件并不好。是弟弟利用暑假从附近小学借用的脚踏琴。30年前,农村小学音乐课上只有脚踏琴,而且会弹唱的老师也不多。那几天弟弟一直用他那种还没有变声的男童音一直弹唱练习:苏武持符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牧羊北海边,苦忍十九年………由于他是学弹唱,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凭着自己兴趣在没有老师指导下,自己一直一遍又一遍练习,反反复复的弹唱这首歌。他歌唱的声音合着断断续续的琴音就像三月的微风流入我的体内,渗入我的心肺。真是余音绕梁,连吃饭睡觉就连呼吸中都掺杂着这首歌的余音。因此这首歌曲在我耳边真是挥之不去。还会时不时地不经意间跳出口吟唱几句。今天,在闲暇之余,嘴里不自觉又哼唱这起来。于是就想重新读一读苏武牧羊的故事。再感受一下苏武那种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对大汉心如磐石坚的不屈意志。同时再一次被他在冰天雪地的北海边牧羊的残景还能保证始终如一的决心所折服,并一次次流下感动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汉书苏武传记载:《汉书.苏武传》</p><p class="ql-block">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始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p><p class="ql-block">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p><p class="ql-block"> 数次读之,几番眼泪涕零。从汉书苏武传记载:虽屡次被逼臣服,苏武宁死不屈。高官厚禄终不为所动,于是惨遭流放北海边牧羊。十九年在冰天雪地渴饮雪饥吞毡,历尽艰难,不屈不挠。尽管多次遭引诱和劝降。宁受百般苦,心尤归汉坚。</p><p class="ql-block"> 我曾不止一次联想到他在冰天雪地北海边怎样忍受着孤独和没有食物充饥的摧残的悲惨情景。这是任何常人都无法忍受的。没有吃的充饥,野鼠洞中的食物草就是粮食。陪伴他的只有几只公羊和手中汉节。牧“羝乳始得归”,这种公鸡下蛋的招数是多么卑鄙,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终不能动摇苏武心向汉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节就是激励他活下去坚强的支柱。任何困难都不能撼动的一面旗帜。“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无力威胁不了 ,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一个40岁正值壮年的汉子。“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谁人不知家的温暖,可是身肩汉使的重任,为了国家的安定 ,他只得抛妻别子,离开家乡,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却依然气节不改,凭着一颗爱家爱国的决心。毛落犹未归。归来,已是白发苍苍。“生当复来归。死当常相思”。离别时和妻子依依不舍告别。忍辱19年归来时,妻子以为他死了,已经改嫁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心酸又痛心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苏武80余年病终后,汉宣命人将苏武的像画于麒麟阁,以表彰他的节操。后以苏武葬地(苏武故乡)建苏武墓。 因苏武有功,故命名武功县。今陕西省咸阳武功县武功镇,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武的后人也得到了封赏。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赞曰:“使于四方,不辱使命”。李白也曾赋诗一首:“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苏武及其故事的广泛流传,使之在历代诗歌、戏曲、小说、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歌咏、演绎。全国纪念苏武的庙有多处:宁夏中卫市苏武庙;甘肃民勤县苏武庙;河北丰宁县苏武庙。还有丰宁潮河的苏武庙会。唐代温庭筠在《苏武庙》中写道: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p><p class="ql-block"> 今天再次重读苏武,更加敬佩苏武的毅力之惊人和气节之伟大,这种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之精神,是我们每一个后人都值得敬仰和传承的。我虽无缘到苏武墓前祭拜这位民族英雄,但是我的心中已早立下他的丰碑。“一身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武是我们中华民族气节的光辉典范,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涌现出许多大无畏的民族英雄。这些英雄名垂青史,功盖千古。</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