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旗谱》,一部红色经典的诞生

三两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梁斌创作的长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凌子风执导红色经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崔嵬荣获第一个“影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剧情介绍</b></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锁井镇恶霸地主冯兰池砸碎作为公产凭证的古钟,霸占公产,农民朱老巩却因斗争失败气病而亡。25年后,流落关外多年的朱老巩的儿子朱老忠带全家返回,要报着血海深仇。冯兰池先下手抓朱老忠的儿子大贵去当兵,朱老忠本欲与冯兰池拼命,想起当年父亲的遭遇,控制住了情绪,并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认清只有走革命道路才能真正复仇。朱老忠带动受苦的农民兄弟在锁井镇展开了革命工作,其中老朋友的儿子运涛被派往黄埔军校学习,参加了北伐。后运涛因蒋介石背叛革命而被捕,朱老忠前去探望,并了解到了更深刻的革命道理,萌生了加入共产党的强烈愿望。冯兰池返乡后与反动政府的县长勾结在一起,在年关时节利用权势勒索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已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朱老忠率领全镇农民群众奋起反抗。冯兰池利用反动政权势力镇压群众的企图在群众的强大力量面前彻底失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电影《红旗谱》主题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b23.tv/jibEE3B"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电影《红旗谱》</a>1960</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天津电影的“开锣大戏”</b></p><p class="ql-block">天津电影制片厂1958年6月筹建,作为“开锣大戏”将小说《红旗谱》搬上银幕。于是,天津电影制片厂邀请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胡苏改编剧本,导演则聘请曾执导过《中华女儿》《母亲》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北影厂导演凌子风。凌子风不但应允且主动向文化部申请调往天津。这时,文化部开始部署国庆10周年献礼片的创作生产,夏衍、陈荒煤等文化部领导都主张将小说《红旗谱》改编成电影,列入献礼片计划。鉴于天津电影制片厂成立不久,条件不足,陈荒煤提出以北影为主,由北影与天影联合摄制。北影厂厂长汪洋与天津厂达成合作协议,并动员凌子风返回北影,组建《红旗谱》摄影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三个编剧成就了红色经典剧本</b></p><p class="ql-block">电影《红旗谱》系根据当代著名作家梁斌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p><p class="ql-block">胡苏的改编本出炉后,北影厂专门组织研究讨论后认为胡苏的剧本把小说改编成三集的电影计划过大,还是应改编成一部电影,让故事集中一些,并要求将故事结束于反割头税的胜利上。</p><p class="ql-block">受命修改剧本的凌子风反复研读原作,前后看了七遍,又特地找来北影的另一位编剧海默一起研究,由海默执笔。海默四天四夜一气呵成赶出了修改本。</p><p class="ql-block">剧本创作修改遵循了胡苏在改编之初提出的“取精用弘”的原则,即取原著之精华部分,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去丰富原作,深化主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导演促成了第一个“影帝”</b></p><p class="ql-block">作为导演的凌子风深知好的电影要靠好的演员来演。在确定朱老巩、朱老忠父子的扮演者时,凌子风决定父子由同一演员担当。尽管有很多人自荐,但凌子风属意于曾主演《宋景诗》的崔嵬。其原因除了崔嵬的艺术功力,还由于他在战争年代曾长期战斗在滹沱河两岸,符合凌子风挑选演员所看重的有河北农村生活经历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当时,崔嵬已开始导演艺术生涯,正领衔北影赶拍正式列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青春之歌》。崔嵬本人读了《红旗谱》原著及剧本,也为其艺术魅力而激动、兴奋,凌子风为崔嵬能接《红旗谱》的戏而欣喜。</p><p class="ql-block">又要当导演,又要给自己演戏,两方面负担都很重,确实非同易事。于是,凌子风特意在厂里办公楼前找到崔嵬,问其出演之事“怎么样”。崔嵬依然态度坚定地表示“很愿意”。凌子风随即说道:“你不能改悔,我也不换人了,就是你了。”话音刚落,崔嵬“啪”地当街跪下,凌子风也赶紧给他跪下,像桃园结义一样,相互作揖发誓:“我一定要把这个片子演好!”“好!”</p><p class="ql-block">两位“大帅”面跪盟誓之举,很快在北影传为佳话,也促成大众电影百花奖第一个“影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著名摄影家掌机《红旗谱》</b></p><p class="ql-block">《红旗谱》掌机的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是被称为毛主席的摄影师,是延安摄影界的第一把交椅。他早年即以《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佳作鹊起于左翼影坛。虽然当年吴印咸已年过六旬,北影及天津厂为他配备了两名助手,但他仍事必躬亲,从影片特定严峻革命历史题材内容出发,精心确定与之相吻合的摄影基调。</p><p class="ql-block">他把自己的造型设想汇合到导演的统一意图之中,并且在拍摄中进行有效实施,每个镜头都精益求精,达到理想的摄影造型效果。最后完成的影片,不仅体现了其一贯的摄影风格,构图简洁,造型完美,镜头处理自然,人物性格突出,而且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也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以多样化的运动摄影手段承载影片叙事和情绪的起伏跌宕,在灵活多变的拍摄角度与明快流畅的空间节奏中,透射温厚的诗情与淳朴的地域民风,显示出浑厚大器的风范,得以荣获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摄影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