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跋一一周越

云中书院

<p class="ql-block">周越(970——1028)字子发,北宋山东邹平人。宋真宗时官礼部侍郎枢密副史。</p><p class="ql-block">周姓出自姬姓。1.西周初年人周姓祖先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2.出自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姬旦的次子在周朝继续辅佐王室,世代继承了“周公”这一称号。周公旦的曾孙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3.出自周赧王的后裔。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后,霸权在诸侯之间来回辗转。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所灭,末代君主周赧王被贬为平民,随后迁到了惮孤(今河南汝州市西北),周赧王的子孙,后来就以“周”为姓。4.出自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个儿子被封到了汝坟,传到第十八代姬邕,周被秦灭,因仍旧被人称作“周家”,姬邕改姓为周。汉初时,朝廷封周邕的孙子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延续周室香火。周仁后来迁往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驻马店所辖县区内今汝南、平舆、确山、正阳诸县交界一带)。这支周姓在当地发展繁衍,汉唐时成为著名的汝南周氏,后不断播迁,构成了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避讳改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改为周姓。</p><p class="ql-block">源于其他姓氏和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周越一生都任小官,然而其书法艺术又得益于此,因此,其门下出了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位大家。黄庭坚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米芾也在其自述中说:“余年十岁写碑版,学周越;苏子美札;自作一家。”苏东坡说:“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可见周越的书法艺术在北宋书坛的影响巨大。因此说,周越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断层的重建者。周越的字,真、草、行、隶均落笔刚劲,婉隽神韵,字字不妄书;切中规范。尤其草书最佳,学养博厚,最具法度。朱长文《墨池编》评其“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醉,容仪纵肆,虽未可以语妙,于能则优矣。”</p><p class="ql-block">他还将唐代宗时的书法家段季展被湮灭的书体介绍出来。大历年间书重修《禹庙碑》,由周越(撰京师),该碑字体运笔流畅,笔势隽拔,为时称誉。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就借鉴其“八面出锋”、“转折赡美”的笔法,形成了其“沈著飞翥”的书风。还因了周越书风“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而启悟后人在“精能之至”与“欲造疏淡”之间,寻觅到“以意为法,法不伤意”,“道法自然”的突破口。</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没有周越这种由唐入宋的书法创新与实践,更不会有苏、黄、米、蔡四大家。周越的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恰在于斯。周越不仅是书法艺术家、书法教育家,还是书法理论家,他总结自己一生的书法经验与实践,又集古今人书,与兄撰著了《书苑》一书,可惜原著已散轶,目前得以见到的仅《说乳》一卷,尚有十三则片断文字,得观窥其全貌。其中包括历代书家简介与品评,古代碑帖的研究及论述等。 </p><p class="ql-block">据专家学者评鉴,目前尚有墨迹一件、碑拓六件存世。其墨迹为跋王著《草书千字文》,凡行十二,小楷,一百零二字。</p><p class="ql-block">这正是:门下黄米蔡,宋书三大家;东坡聊自娱,落笔周越奴。</p>